王愛玲
【摘要】目的 對微創椎顱術與小骨窗開顱術在高血壓腦出血中的臨床治療效果予以對比分析。
方法 52例實施小骨窗開顱術治療,作為本次研究中的對照組,另外45例實施微創椎顱術治療,作為本次研究中的觀察組。結果 觀察組手術時間短于對照組,術后再出血率、消化道出血發生率、術后感染發生率均低于對照組,術后4周納維亞卒中量表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結論 在為高血壓腦出血患者開展臨床治療的過程中,微創椎顱術具有手術時間短、并發癥發生率低、預后良好等諸多的優點,值得在臨床應用中推廣。
【關鍵詞】微創椎顱術;小骨窗開顱術;高血壓腦出血
【中圖分類號】R544.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7.32..02
高血壓病最為常見的并發癥就是腦出血,導致其發病的誘因多種多樣,如:情緒激動、過度勞累、劇烈活動中等導致血壓升高,血管破裂,其臨床癥狀主要表現為:惡心、嘔吐、頭痛劇烈、嗜睡、躁動、昏迷、偏癱、失語等,血腫壓迫腦組織,較快出現腦疝,出現呼吸停止、中樞性高熱、心跳停止等,具有非常高的致死致殘率,探究有效的臨床治療方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1]。本文就主要針對高血壓病腦出血患者采用了不同的治療方法,分別對所達到的效果進行分析比較。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次研究中隨機選取我院收治的97例高血壓腦出血患者,均為2012年2月~2017年6月間收治,血腫均位于左右側基底節區,為高血壓腦出血的常見部位,出血量在35~65 mL,均未破入腦室。其中52例收住神經外科,給以實施小骨窗開顱術治療,作為本次研究中的對照組,包含有男性33例,女性19例,年齡45~74歲,平均(63.3±2.5)歲;另外45例實施微創椎顱術治療,作為本次研究中的觀察組,其中包含29例男性,16例女性,年齡46~75歲,平均(62.7±2.2)歲。對比分析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二者之間的差異不具備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兩組患者入院后均給以硝苯地平緩釋片等降血壓藥物,昏迷者,給以插鼻飼,控制血壓在150~180/95~100 mmHg范圍內[2]。
為對照組患者實施小骨窗開顱術治療。
為觀察組患者實施微創椎顱術治療,顱腦CT平片定位,頭部備皮,對患者實施局部麻醉,采用YL-1一次性穿刺針,鉆透顱骨,去除鉆頭,之后應用塑料針芯緩慢進針,拔出針芯,見有暗紅色血液流出,在確認到達血腫中心之后,換用三通粉碎穿刺針芯,接引流管,輕輕緩慢對血腫液進行抽吸約3~5 mL停止抽吸,防抽吸力量過大,導致再出血。之后血腫腔注射尿激酶2~3萬U,加閉引流管保留,2 h后打開引流管引流,每隔6-8小時血腫腔保留1次尿激酶。每24小時復查顱腦CT1次。
1.3 觀察指標
對比分析兩組患者的手術時間、再出血率、消化道出血發生率、術后感染發生率、術后4周納維亞卒中量表評分(SSS),其中SSS評分越高,表示患者的神經功能恢復越好。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0.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計數資料以百分數(%),例(n)表示,采用x2檢驗;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 果
觀察組手術時間低于對照組,術后4周SSS評分高于對照組,且P<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見表1。
觀察組患者的消化道出血及感染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且P<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具體數據如表2所示:
3 討 論
與小骨窗開顱術相比,微創椎顱術具有局麻操作、微創創傷小、花費低、不用搬動患者,監護室床旁可以進行操作等優勢,不僅能夠有效的縮短手術治療時間,還能降低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術后再出血率低,對于患者的術后康復是非常有利的。
綜上所述,本次研究中研究結果表明,觀察組手術時間短于對照組,消化道出血發生率、術后感染發生率、再出血發生率均低于對照組,術后4周納維亞卒中量表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由此可見,在為高血壓腦出血患者開展臨床治療的過程中,微創椎顱術具有手術時間短、創傷小、再出血率低、并發癥發生率低、預后良好等諸多的優點,值得在臨床應用中推廣。
參考文獻
[1] 吳曉宇.錐顱引流術與小骨窗開顱顯微手術治療高血壓基底節區腦出血患者的療效比較[J].醫療裝備,2017,30(06):18-19.
[2] 萬海濤,嚴 暢,平 君,等.微創鉆孔引流術與小骨窗開顱術治療中等量高血壓腦出血的療效比較[J].立體定向和功能性神經外科雜志,2016,29(02):115-116.
本文編輯:李 豆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