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麗麗
【摘要】目的 研究自身反應性T淋巴細胞在抗血小板抗體產生中的作用。方法 選擇2014年6月~2016年6月醫院收治的ITP患者20例作為觀察組,同期選擇健康者20例,利用親和層析柱分離血小板膜糖蛋白GPⅡb/Ⅲa,以此為抗原刺激單個核細胞,對比IL-6、抗GPⅡb/Ⅲa IgG抗體的產生水平。結果 觀察組患者血小板數量顯著低于對照組,血漿抗GPⅡb/Ⅲa IgG抗體水平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結論 GPⅡb/Ⅲa抗原刺激,可增加GPⅡb/Ⅲa IgG抗體的產生,因此自身反應性T淋巴細胞在抗血小板抗體產生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關鍵詞】自身反應性T淋巴細胞;抗血小板抗體;產生;作用
【中圖分類號】R554.6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7.30..02
在臨床上,ITP(免疫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的主要特點是自身抗體介導破壞性血小板減少。T細胞活化直接影響免疫反應發生,T細胞活化不但需要抗原-MHC復合物信號,還需抗原非特異性共刺激分析協同刺激[1]。如果缺少共刺激分子,則T細胞無法有效激活,如果共刺激分子表達過度,則自身反應性T細胞被激活,自身免疫性疾病發生。相關研究表明,ITP免疫發病可能和T細胞及亞群異常相關。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4年6月~2016年6月醫院收治的ITP患者20例作為觀察組,男13例,女7例,年齡26~68歲,平均年齡(40.8±4.7)歲;同期選擇健康者20例,男11例,女9例,年齡25~65歲,平均年齡(39.7±4.5)歲。兩組一般資料無顯著差異(P>0.05)。
1.2 方法
采用常規流程分離血小板膜糖蛋白,利用臨床方法測定兩組血液血小板數量,無菌采集血液后分離血清,在特定條件下進行單個核細胞分離與培養,檢測血漿、細胞培養上清液中的抗血小板抗體,并測定細胞培養上清液中的IL-6水平[2]。
1.3 統計學處理
研究得出數據通過SPSS 18.0統計學軟件進行處理,計數資料以例數(n)、百分數(%)表示,采用x2檢驗,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 果
觀察組患者血小板數量顯著低于對照組,血漿抗GPⅡb/Ⅲa IgG抗體水平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細胞培養后,觀察組患者在培養細胞數量、IL-6、CD8+、CD4+/CD8+、CD25+、CD28+、抗GPⅡb/Ⅲa IgG抗體等指標上,與對照組均存在顯著差異(P<0.05)。
3 討 論
抗血小板抗體的產生,會引起血小板破壞的增加,進而發生ITP等自身免疫性疾病。抗血小板抗體主要攻擊破壞血小板膜糖蛋白,其中重點攻擊目標是GPⅡb/Ⅲa。觀察組患者單個核細胞增殖數量高于對照組,增殖細胞主要是T細胞,免疫應答有所提高。觀察組患者CD25+T淋巴細胞顯著高于對照組,提示觀察組患者T細胞活化明顯。T淋巴細胞激活需要抗原結合T細胞受體信號,以及T細胞另一受體結合配體信號,兩種信號共同刺激介導T細胞激活,細胞增殖增加,細胞因子分泌增加,介導T、B細胞粘附,避免形成克隆反應狀態[3]。血清細胞因子IL-6也可作為ITP的一個標記物,觀察組患者單個核細胞培養上清液中IL-6、抗血小板抗體水平高于對照組,說明在B細胞激活當中,GPⅡb/Ⅲa反應性T淋巴細胞發揮了重要作用。
綜上所述,GPⅡb/Ⅲa抗原刺激,可增加GPⅡb/Ⅲa IgG抗體的產生,因此自身反應性T淋巴細胞在抗血小板抗體產生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參考文獻
[1] 盧雨萌,程韻楓.原發免疫性血小板減少癥中調節性T淋巴細胞的異常[J].中國臨床醫學,2016,23(5):672-676.
[2] 林志紅,金 涌,白 玉.抗核抗體ANA譜檢測在自身免疫性疾病診斷中的臨床應用[J],中國實驗診斷學,2011,15(12):2115-2116.
本文編輯:吳宏艷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