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凌波
【摘要】目的 觀察分析采用噴他佐辛和羅哌卡因對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患者進行麻醉的術后鎮痛效果。方法 選取2014年12月~2016年12月在我院開展腹腔鏡膽囊切除手術的100例患者,將其根據就醫順序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50例。在手術關腹前對患者的腹腔和傷口進行麻醉,采用噴他佐辛為對照組進行麻醉,采用羅哌卡因為觀察組進行麻醉。對比分析兩組患者的不良反應發生率和鎮痛評分。結果 采用兩種麻醉方法進行麻醉后,對照組不良反應發生率高于觀察組,且術后鎮痛評分明顯高于觀察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患者在進行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時采用羅哌卡因進行麻醉,患者術后出現不良反應較少,鎮痛效果明顯,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關鍵詞】羅哌卡因;腹腔鏡膽囊切除術;鎮痛效果
【中圖分類號】R61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7.26..01
患者在進行腹腔鏡膽囊切除手術后,恢復效果顯著,但是會出現不同程度的鎮痛感。為此,本文抽選2014年12月~2016年12月在我院進行腹腔鏡膽囊切除手術的100例患者為研究對象,對其采用兩種不同的麻醉方法(分別為噴他佐辛、羅哌卡因)進行麻醉,取得了較好的研究成果,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4年12月~2016年12月在我院開展腹腔鏡膽囊切除手術的100例患者,將其根據就醫順序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50例。對照組女16例,男34例,年齡27~75歲,平均年齡(45.27±2.19)歲,ASA為Ⅰ級或Ⅱ級;觀察組女21例,男29例,年齡26~72歲,平均年齡(42.83±3.11)歲,ASA為Ⅰ級或Ⅱ級。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麻醉方法
在手術關腹前對患者的腹腔和傷口進行麻醉。對照組注射0.9%氯化鈉溶液和150 mg的噴他佐辛混合液進行麻醉;觀察組注射0.5%的鹽酸羅哌卡因進行麻醉[1]。
對兩組患者均采用以下麻醉方法進行麻醉,(1)對氣管插管進行靜脈誘導采用0.2 mg/kg的順式阿曲庫銨、
5 μg/kg的舒芬太尼、2 mg/kg的丙泊酚及0.1 mg/kg的咪達唑侖。(2)為了維持麻醉效果,在手術開展過程中對患者靜脈注射6~8 μg/kg·h的瑞芬太尼及4~6 μg/kg·h的丙泊。(3)為了保持患者的肌肉一直處于松弛狀態,需對其間斷推入0.03~0.05 mg/kg的順式阿曲庫銨[2]。
1.3 統計學方法
研究數據采用統計學軟件SPSS 19.0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 果
2.1 兩組患者術后鎮痛評分比較
對照組術后各時間點的鎮痛評分明顯高于觀察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
對照組術后發生不良反應15例,其中頭暈3例、嘔吐7例、惡心5例,不良反應發生率為30%;觀察組術后發生不良反應4例,其中頭暈1例、嘔吐1例、惡心2例,不良反應發生率為85%。對照組不良反應發生率明顯高于觀察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 論
目前臨床上開展膽囊切除手術時主要應用阿片類藥物進行麻醉,麻醉效果明顯,但是手術完成后患者身體會出現不同程度的疼痛感,鎮痛效果不顯著。本文采用羅哌卡因對患者在手術關腹前的腹腔傷口進行麻醉,術后鎮痛效果很顯著,且無過多不良反應出現。
相比于噴他佐辛,羅哌卡因具有毒性小以及時效強等獨特優點,由于它是一種臨床上新型的長效酰胺類局麻藥,對傷口進行局部浸潤后,會阻隔外部具有嚴重傷害性的刺激進入到患者的體內,這樣會延長鎮痛時間,從而極大地加強了鎮痛效果。
本文研究結果顯示,采用兩種麻醉方法對患者進行麻醉后,對照組不良反應發生率高于觀察組,且術后鎮痛評分明顯高于觀察組。
綜上所述,患者在進行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時采用羅哌卡因對其進行麻醉,既能降低不良反應發生率,又能提高鎮痛效果,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李 強,段霞光.腹腔鏡膽囊切除術后腹痛機制分析[J].包頭醫學院學報,2010,26(2):106-108.
[2] 陳 昕,周曉俊,金 鑫,等.羅哌卡因對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患者的鎮痛效果[J].肝膽胰外科雜志,2010,22(1):34-35.
本文編輯:張 鈺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