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巖+張秋麗
【摘要】目的 分析PBL教學在神經外科臨床教學中的應用效果。方法 選取2016年6月~2017年6月100名臨床醫學專業學生為研究對象,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50例。對照組采用傳統教學法教學,觀察組采用PBL教學法教學,并對比兩組教學效果。結果 觀察組學生的病例分析得分高于對照組(P<0.05)。結論 PBL教學在神經外科臨床教學中的應用效果顯著,值得臨床教學中推廣應用。
【關鍵詞】PBL教學;神經外科;臨床教學;應用效果
【中圖分類號】R-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7.26..01
PBL教學法屬于一種雙向互動式的教學模式,是一種以問題為導向的教學方式,主要是對學生的自發性思考進行誘導,進而對其進行的一種啟發性教育。這種教學模式能夠引導學生在教學過程中進行充分討論與互動,進而將其學習積極性與主動性充分調動起來,以此來對其思考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進行培養。神經外科屬于臨床外科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具有較強的理論性與實踐性。傳統教學模式難以獲得良好的教學效果,所以本次研究主要針對PBL教學法的應用效果進行探究。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6年6月~2017年6月臨床醫學專業學生100名作為研究對象,根據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50名。對照組平均年齡(18.05±5.12)歲,男35名,女15名;觀察組平均年齡(18.21±5.26)歲,男38名,女12名。對比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對照組采用傳統教學法:采用傳統輸入式教學方法進行教學,由臨床帶教老師對知識點進行講授并總結。
觀察組采用PBL教學法:(1)提出輔助性問題。提供典型住院病例,針對該病例提出主要性問題,例如硬膜外血腫的主要發病原因、診斷方法與依據及血腫位置等。(2)自學引導。囑咐每名學生針對提出的問題,對教材、相關網絡資料與文獻進行查閱。(3)教師引導。帶教老師要對學生引導性的介紹病例,對其進行示教,將相關診斷圖片出示,對相關問題進行再次展示。(4)討論與總結。每個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就病例說出自己的觀點,并且可以將發現的新問題提出,帶教老師要將學生的具體回答情況作為依據,對其進行適當性的啟發與引導,最后再由老師對深入性的分析學生未能解決的相關問題,對病例相關知識進行系統化的
闡述。
1.3 觀察指標
結束課程后,組織所有學生進行考試,包括病例分析和基礎知識兩大內容,總分為100分,其中基礎知識所占比例為60%,病例分析所占比例為40%,分數越高表示成績越好。
1.4 統計學方法
研究數據采用SPSS 20.0統計學方法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百分率(%)表示,采用x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 果
兩組學生基礎知識得分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學生的病例分析得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3 討 論
PBL教學法現階段已經發展成為國際流行的教學方式之一,在我國醫學高等基礎理論教學中得到了廣泛應用,并且其應用價值顯著。以往所用的傳統教學模式主要是由帶教老師按照教學大綱,將本學科的知識點作為重點,進而對學生進行教學的一種灌輸式教學模式[1]。學習過程中,教師處于主導地位,學生對帶教老師的依賴性極強,具有較低的學習主動性與積極性,所以難以對本學科理論知識進行良好掌握,難以形成科學、有效的臨床思維,在具體的臨床實踐過程中,難以對患者做出正確處理,所以這種教學模式在應用過程中受到了較大限制。PBL教學法是一種以病例為先導,以問題為基礎的教學模式,教師在授課之前提出針對性的問題,鼓勵學生自主性的查找資料、與病例進行接觸、進行分組討論、最終由教師對其進行總結。這種教學模式能夠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學生的學習主動性與積極性,它強調將學習設置到富含意義、復雜的問題情景中去,進而圍繞具體病例的診治或者某一個醫學專題進行深入性的研究,通過自主學習、機體討論等方式來有效解決問題。這種教學模式十分注重知識點的融會貫通,學生在教學過程中處于主體地位,并且教學對其表示了充分尊重,能夠幫助學生對知識進行探索與在發現,促使其形成正確的臨床思維方式,將其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本次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學生的病例分析得分高于對照組(P<0.05),這充分證明了該教學模式的顯著應用效果與價值。
綜上所述,PBL教學在神經外科臨床教學中的應用效果顯著,具有良好的推廣價值。
參考文獻
[1] 胡 青,張高岳,樓國光,等.電子病歷結合PBL教學在外科臨床教學中的應用[J].浙江中醫藥大學學報,2016,40(7):575-578.
本文編輯:張 鈺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