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吳 語
近日,讀到這樣一則故事,很受啟發。故事說,兒子不知把手表遺落在房間哪個角落了,抱怨著到處找就是找不到。待兒子出來后,父親悄悄進了屋,一會兒就找到了。兒子很好奇,“這是怎么回事?”父親告訴兒子:我就靜靜地坐著,聽到滴答滴答的聲音,表就找到了。
由此,筆者又想到了國畫大師齊白石的“靜”。齊白石成名后,曾有人問他何以從一個木匠成為一代名家?他答道:“作畫是守靜之道,涵養靜氣,事業可成。”
是啊,有靜氣才能有安寧,有安寧才能有思想,有思想才能有成功。人生一世,困難矛盾常相伴,問題挫折常相擾。一事當前,抱怨苦惱于事無濟,煩躁慌亂于事無補,唯有讓心靜下來,讓腦動起來,才能尋得解決之道。
靜氣,是一種智慧的標識卡。“靜中觀人事,閑中玩物情。”充滿靜氣之時,就是看人看事的最佳之機,此時,立場對、視角準、思維清、看得遠,正若“每臨大事有靜氣,不信今時無古賢”。《三國演義》有一回《武侯彈琴退仲達》,講的是諸葛亮面對數倍于己的魏軍壓境,鎮定自若、琴聲不亂,用自己的智慧擊退了司馬懿這樣一等的高手,使《空城計》名揚千古。試想,如果諸葛亮沒有充分的靜氣,怎么能夠在危難時刻從容不迫,使出巧計。
靜氣,是一種成敗的鑒定器。所謂靜氣,就是在急躁面前保持清醒,在沖動面前保持平靜,在爭執面前保持寬容,在恐懼面前保持勇敢。靜氣彰顯的是從容不迫的魅力、堅忍不拔的毅力、以靜制動的耐力、沉著冷靜的策力。有了這“四力”,成功就會向你招手。反之,失敗就越來越向你靠近。曾叱咤圍棋界的韓國棋手李昌鎬,為什么能橫掃棋壇十幾年,就是因為他“石佛”般的靜氣,領先不自滿,步步為營;落后不慌亂,巧追勝勢。可以說,離開了這樣的靜氣,也不會有他十幾年的輝煌。
大事有靜氣,是小事有靜氣的積淀。遭遇重大事情,倘能舉重若輕,沉著冷靜,應對有序,這絕非一日之功,而是長期涵養靜氣的結果。
涵養靜氣,可以從讀書做起。明代呂坤說過:“為學第一功夫,要降得浮躁之氣。學者萬病,只一個靜字治得。”讀書不但能增加知識、增進智慧,而且能修性養心。問題錯綜復雜時,讀一篇《矛盾論》,頓覺解決的思路泉涌;受到委屈不平時,讀一卷《寬容的哲學》,頓覺心底明亮寬敞;煩惱憂愁時,讀一詞《定風波》,頓覺胸襟曠達超脫。身處高位時,時常讀讀書以自省自律,從書中汲取謙虛簡單的智慧,才能“不忘初心,方得始終”;人落低谷時,時常讀讀書以自激自勵,從書中汲取奮進的營養,才能從“迷霧重重”轉到“柳暗花明”。常常嗅聞著墨香的書本,把自己融進知識的海洋,浮氣躁氣就能逐步消去,而安氣靜氣就會充滿心胸。
涵養靜氣,需要淡泊名利。諸葛亮在《誡子書》中有言:“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淡泊名利,才能心態平衡、志存高遠、頭腦清醒,不為進退滋擾,不為寵辱煩惱,不為得失纏繞,在順暢之時不會忘乎所以,在挫折面前不會垂頭喪氣,處理問題才能從容不迫、有條不紊;淡泊名利,才能心理健康、認識健全、明白事理,心無旁騖地去追求真理,不為旁人而左右,不為事態而東西,不為情勢而上下,在取舍之時不會猶豫不決,處理問題才能鎮定自若、胸有成竹。
涵養靜氣,還必須自覺鍛煉。毛澤東同志在湖南一師求學時,特意到最喧鬧的地方去讀書,目的就是鍛煉自己能鬧中取靜,心緒不為環境所擾。正是靠自覺鍛煉,才有偉人“敵軍圍困萬千重,我自巋然不動”的靜氣,也正是因為有了這股靜氣,才有了毛澤東“挽救了革命挽救了黨”的奇跡。自覺鍛煉貴在自覺。事情當前,要養成“三思而后行”的自覺;矛盾當前,要養成“深思熟慮”的自覺;沖突當前,要養成“冷靜5秒鐘”的自覺;工作當前,要養成“專心專意”的自覺……自覺的鍛煉,會助人養成寧靜、專注的神態,達到雖得意但不忘形、受挫折但不喪氣,面困難但不失信、處困頓但不沉淪、臨誘惑但不搖擺的境界。
需要指出的是,涵養靜氣,不是柔弱,不是消極,更不是與世無爭。靜是為了更好地動。身心之靜如動者屏氣,時機未到,靜如處子,時機既到,動如脫兔。涵養靜氣,就是要努力達到心寬如海、心明如鏡、心堅如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