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閱讀能力主要包括認讀能力、理解能力、感受能力等,它們是一種遞進的階段性關系,前后關聯,互為補充,形成一個完整的閱讀能力縱向系列。教師在語文教學中給學生閱讀學習設計好“臺階”,讓學生在這“學習進階”中習得方法,學生的閱讀能力就會逐步得到培養和提升。文章通過打牢進階基礎,培養認讀能力;突破核心問題,發展閱讀理解能力;實施群文閱讀,提升綜合感受能力三個方面進行闡述。
關鍵詞:閱讀教學;閱讀能力;“學習進階”
中圖分類號:G623.23 文獻標識碼:A 收稿日期:2017-08-06
作者簡介:梁春梅(1976—),女,廣東湛江人,小學高級教師,本科,研究方向:小學語文教學。
“學習進階”是近十幾年美國科學教育改革中的一個新興的概念,其內涵概括為:學生關于某一核心知識及相關技能、能力、實踐活動在一段時間內進步、發展的歷程,表現為特定知識、技能和能力的潛在發展序列。“學習進階”的思想認為學習是一種積少成多、由量到質的變化過程,但是在某些時間范圍中,教師需要采用恰當的教學方法,使得學生對已學知識與能力的領會和運用不斷發展、逐漸熟能生巧,而此發展變化過程并不是單一維度的,它是由許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語文學習的過程也是由“學會”到“會學”的“進階”過程,教師在語文教學上對核心知識或某項關鍵能力設計好“腳踏點”,也就是“臺階”,可以讓學生在這“進階”中逐步深入地理解、掌握及提升。基于此,我進行了“進階式”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的探索。
一、打牢進階基礎,培養認讀能力
認讀能力是指學生拿到一篇新課文,通過自讀,能把生字詞的字音讀準,結合文本語言環境初步感知一些詞語的意思,把課文讀正確、讀流利的能力。這是閱讀過程中最基本的能力,也是整個閱讀過程的基礎。準確認讀表現在對一些音形義混淆、容易讀錯、容易寫錯的字以及對同義詞、反義詞的辨析。準確認讀還表現在認讀時不錯字、不減字、不增字、不重字、不倒字。讀得正確,不僅能鍛煉對語言的感知能力,而且能促進對語言的理解和記憶。
培養學生的認讀能力是閱讀教學初讀階段的重要目標。認讀能力是閱讀教學應重點培養的最基本的能力。我培養學生認讀能力有兩種做法:一是放手讓學生讀課文,初步感知課文內容。葉圣陶先生說:“閱讀一篇課文的第一步應當是‘通讀全文‘知道文章之大概。”按照《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的指導要求,要讓學生能夠獨立閱讀課文,教師就必須放手讓學生去閱讀,并逐步養成閱讀習慣。二是讓學生讀準、讀順,初步理解字詞的意思。閱讀教學要以識字為先決條件,培養學生的認讀能力。隨著學生學習生活面的擴大以及識字途徑的增多,教師應尊重學生的認知基礎進行教學。
以《賣火柴的小女孩》一課為例,教師可先讓學生初讀課文,然后進一步提出導學目標:讀通課文,遇到“烤、灌、焰、烘、填”等生字多讀幾遍,把字音讀準,把課文讀通;借助工具書或是聯系上下文重點理解“哆哆嗦嗦”“精致”、兩個“幸福”等詞語在文中的意思。學生根據導學目標學習之后,可以借助生字表檢查字音是否讀準,借助具體語言環境理解重點詞語。接著教師可給予充裕的時間讓學生自主讀書,把讀通讀順訓練落到實處,不讀錯字、不添字、不漏字、不重復、不回讀、停頓恰當,這是培養閱讀能力最重要、最基本的要求。
這樣,教師“無為而為”地設計“臺階”,一步一步地培養學生初讀課文,學生才能讀通課文,才能掌握課文的主要內容。初讀課文真正有了效果,學生的認讀能力才會在這“進階”中逐步深入提升。
二、突破核心問題,發展閱讀理解能力
閱讀理解是指讀者對文本中語句、段落、篇章、寫作方法以及所表達的思想內容的理解。閱讀理解的整個過程可以說是讀者從對語言表達的理解到對內容情節的理解,是從局部到整體的理解。此過程正是學生閱讀理解能力逐漸進階的過程。閱讀理解能力是閱讀能力結構中的核心因素,更是我們語文教師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一個重要方面。如何讓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逐步進階呢?筆者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分析。
1.結合生活實際,引導閱讀理解
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是在情境和生活實際中發展起來的,是從形象具體到抽象。所以我們要激活學生的思維,使學生充分感受課文所描繪的生活,產生身臨其境之感,有助于提高學生的閱讀興趣和理解能力。
如教學《玲玲的畫》這篇課文時,對于“端詳”這一詞語,學生一下子難以理解,我通過模擬“端詳”(認真仔細看)的動作來讓學生感悟。“獎、叭、催、臟”等字,也是運用生活經驗,讓學生在組詞和說話中認記。又如讀“爸爸”說的一段話:“好多事情并不像我們想象的那么糟。只要肯動腦筋,壞事往往能變成好事。” 這是課文的中心句,有較深刻的教育意義。我讓學生聯系課文和自己的實際,說說對這段話的理解。學生在交流中明白了它有兩層意思:一是在生活中對待事情好壞的態度,我們不能把一些暫時沒有做好或不小心做錯的事情都看成是壞事情,因為好壞是可以轉變的;二是遇到事情辦得糟糕的時候,我們不能驚慌失措,要沉著冷靜,開動腦筋想一想彌補的辦法。這里的“壞事”是泛指做得不盡如人意的事情,并不是指違紀、違法之類的壞事。所以在閱讀教學中把學生的理解引到生活情境中,就可以促進他們對課文的理解。
2.依據文章特點,研讀提升理解
要真正讀懂一篇文章,光了解詞句的表達作用是不夠的,還需要了解文章的結構布局,從整體把握,因此,教師應讓學生學會段、篇理解的方法。教師引導學生進行理解時應緊扣核心問題,并引導學生思維方向,讓其進入思索的境界,以淺化難點、平化坡度,使學生進入自我求通的境界。那么段、篇理解如何進行?盡管文無定法,但有規律可循。一方面,教師要讓學生了解各類文章的基本閱讀方法,以及與此相關的表達方式、表現手法。另一方面,引導學生了解分析段的基本手法:劃分層次,歸納段意,理清段落層次之間的關系與聯系,注意段落層次之間的過渡與照應。endprint
如《圓明園的毀滅》這篇文章的第一自然段就高度概括了圓明園的毀滅是中國乃至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損失,與文章最后一個自然段提到的“我國這一園林藝術的瑰寶、建筑藝術的精華,就這樣化成了一片灰燼”形成首尾呼應。把作者的無比痛恨、無奈和惋惜之情表達得淋漓盡致。接著第二自然段至第四自然段非常詳細地向讀者介紹了圓明園的宏偉布局、獨特建筑及收藏的珍貴文物,再現了當年圓明園的壯觀宏偉。第五自然段以準確、精練的語言悲憤地敘述了圓明園毀滅的過程,令人痛心疾首。我引導學生討論,課文明確寫的是圓明園的毀滅,為何在文章篇幅上大量地寫圓明園的輝煌,而毀滅卻只有一小段?學生通過研讀文本的表達方式,再到理清段落層次之間的關系與聯系后發現:作者這樣寫的目的是反襯英法聯軍的野蠻和殘暴,同時反映當時清朝政府的落后和腐敗無能,更加反映作者對圓明園的毀滅而感到痛心疾首,感到極度惋惜。因此,作者需要用如此多的筆墨來描述圓明園往日的宏偉與輝煌。這樣既可以幫助學生理解這篇課文內容,又可以教給學生布局謀篇的方法。
倘若教師每節精讀課都能做到目的明確、層次分明、設“臺階”地對學生進行訓練,久而久之,學生自然就學會了這些理解課文的方法,閱讀理解能力一定會有所提高。
3.借助現代技術,助力閱讀理解
運用多媒體課件進行教學,可以把多種信息媒體如文字、聲音、圖形、圖像、視頻、動畫等與計算機交互控制功能有機結合,具有生動性、趣味性和明了性的特點。恰當制作、合理使用多媒體課件,對突破教學難點——幫助學生理解文章的復雜內容具有重要作用。
如課文《葡萄溝》僅用了幾句話敘述葡萄干的制作過程和形成原因,這對缺乏生活經驗的低年級學生來說,只依靠教師“一言堂”是難以理解課文內容的,甚至還會覺得枯燥無味。如果借助現代技術教育手段就不一樣了,先讓學生熟讀課文,提出疑惑,師生共同解答,然后突破難點;讓學生認真觀看葡萄干制作的動態演示過程,通過看一看、讀一讀、議一議、想一想,循序漸進地理解葡萄在制作過程中關于“利用流動的熱空氣,把水分蒸發掉”等語句之間的相互關系,這樣葡萄干的制作過程和形成原因躍然紙上,從而水到渠成地完成了教學重難點目標。
另外,借助媒體在課堂上營造一種與文本內容相一致的氛圍。如選擇一些和文本類似的故事、錄像片段等,就能為學生打通一條生活世界與文本之間的理解之道。
如在《狼牙山五壯士》一文的教學中,上課伊始,我先向學生介紹一些解放軍戰士抗洪搶險的英勇事跡,并播放幾組真實的鏡頭讓學生觀看。這樣做的目的是進一步拉近學生與文本的距離。因為學生身邊的英雄人物與五壯士的事跡相比有很大的差距,而補充內容與文本內容在思想境界上的高度更為接近,正好彌補了這一差距,這時教師再引入課文學習就顯得順理成章、水到渠成了。
三、實施群文閱讀,提升綜合感受能力
群文閱讀教學,是指教師在單位時間內有計劃地指導學生去閱讀多篇相互關聯的文章。群文閱讀教學拓展了閱讀教學的范圍,不僅關注了學生的閱讀速度與閱讀數量,還關注了學生在多種文章閱讀過程中的意義建構,能有效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在群文閱讀教學中,我有三點教學小策略:一是做到快速閱讀文章,分別有默讀、略讀和瀏覽,這是讀者常用的閱讀方式,我有計劃、有目的地向學生滲透以上快速閱讀小策略。二是整合信息的方法。在群文閱讀教學中,不僅要關注單篇文章的字詞理解,更要側重在海量閱讀中收集有效信息,并學以致用。我有計劃地向學生滲透整合碎片信息的閱讀方法,培養了學生學會類比、概括、歸納等閱讀能力。三是討論質疑的小策略。在群文閱讀教學中,不同的體裁、不同的語言藝術、不同的表達特點、不同作者的文章,都會給學生帶來廣闊的思考空間和許多信息,同時也會帶來不少疑惑,這就需要學生在合作、交流、討論、匯報中解疑。我有的放矢地在教學中使用討論質疑的精彩小策略,鼓勵學生從不同角度表述自己的觀點,提出自己的問題,和同學進行討論。引導“求同”閱讀,讓學生尋找群文共同點;通過對比閱讀,引導“求異”閱讀,發現群文的不同點。
四、結語
“教是為了不教。”這句話既道出了教學的目的,又道出了學生掌握方法后能自主獲取知識,去尋求發展。在教學中,教師設計好閱讀學習“臺階”,讓學生習得方法,就好比將一把閱讀“鑰匙”交給了學生,學生的閱讀能力也就在“進階”中逐步提升。
參考文獻:
[1]李偉中.自學為先 順學而導 促成“學會”轉變為“會學”[J].中小學教學研究,2015(2).
[2]劉 晟,劉恩山.學習進階:關注學生認知發展和生活經驗[J].教育學報,2012(2).
[3]姚建欣,郭玉英.為學生認知發展建模:學習進階十年研究回顧及展望[J].教育學報,2014(5).
[4]江瑞相.淺談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探究及反思[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07(5):8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