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散文是一種敘述性文體,是高中語文教學中最為常見的文本形式,如何在散文教學中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促進學生的藝術審美能力的提升,培養中學生高尚的審美情趣是高中語文教學的重難點內容之一。隨著新課改的推進,高中語文教師應不斷優化教學策略,培養學生的情感體悟,讓學生在良好的情感感知和體驗中更好地理解和把握語文知識,提升自我語文綜合素養。
關鍵詞:散文教學;情感體悟;優化策略
一、 前言
如何在散文教學中更好地讓學生在良好的教學環境中獲得良好的情感體驗呢?筆者認為必須對高中教學策略進行優化,從而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生的知識探索欲望,提高學生的文學素養。下面,本文以高中語文人教版教材為例,就散文教學情感體悟的優化策略作以下幾點分析探討。
二、 充分挖掘課本作品中蘊含的豐富情感,激發學生的主動學習積極性
情感主要是指作者在寫作過程中帶有比較顯著的情感取向,這樣的情感取向無時無刻不反映在作者的作品創作中,這就是文本作品中蘊含的情感,亦是情感基調。在對學生進行散文教學時,教師應充分挖掘課本作品中蘊含的豐富情感,讓學生在豐富的情感體現文本閱讀中增進對文本內容的理解和興趣,繼而有效激發學生的主動學習積極性,讓學生自主進行知識探索。高中課本教材所編排的每一篇文本作品均帶有相應的教學意義,在引導學生進行散文閱讀、鑒賞過程中,教師應準確地把握所教學的每一篇散文的情感基調,繼而給予學生正確的引導,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散文作品的意境、內涵和情感,從而真正理解、讀懂散文。比如當學生學習到必修2第一單元《故都的秋》一文時,該節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在整體感知課文的基礎上把握文章低沉的感情基調,把握“形散而神不散”的散文特點,深入體會作者對故都的思念、眷戀情感,從而使學生在閱讀中陶冶性情,提升審美鑒賞能力。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可以采取朗讀教學方式、情景教學方式以及課堂討論形式展開教學活動,首先,教師在上課前可以為學生講解從古至今文人騷客描述的有關于“秋”的詩文,從而給予學生一個良好的課堂導入情境,而后再聯系到郁達夫筆下的《故都的秋》;其次,讓學生略讀課文,整體把握文意,感知郁達夫筆下故都的秋有何特點?從文字內容表述中可以看出,故都的秋具有“悲涼、清、靜”等特點,在初步了解了故都的秋特點后,教師再讓學生有感情地進行文本朗讀,讓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留意作者在字里行間所流露的真情實感。
三、 精準把握文本教材中隱含的情感脈絡,提高學生的認知水平
在文本創作過程中,作者的情感態度在無形中深刻地影響著其創作行為,因此可以將文本作品看做是作者一項復雜的心理活動過程。在散文教學中,教師應引導學生精準地把握文本教材中隱含的情感脈絡,從而讓學生更好地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提升自我認知水平。比如當學生學習到必修2第一單元《荷塘月色》一文時,該節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把握散文精練的形象比喻、借景抒情等特點,讓學生在欣賞散文美的同時,啟發學生思維想象,引發學生興趣,提升其寫作技能,其教學重難點在于讓學生體會作者的矛盾心理。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創設情境,借助多媒體教學設備輔助開展教學活動,如采用背景音樂、圖片播放荷塘圖、月下樹影圖等,同時采取視頻播放、配樂朗誦等方式將學生帶入到安靜的氛圍中,讓學生更好地感知文本知識。而后讓學生對課本內容進行細讀,重點賞讀第四、第五段,深入了解情景交融的散文寫作手法,待學生閱讀后向其提問:“課本內容的開頭描述了怎樣的環境,營造出一種什么樣的氣氛,體現出作者的什么心情?”學生回答:“晚上非常寧靜,作者感到孤獨,心情不寧靜……”文中“幽靜”“寂寞”“陰深”“淡淡”等詞均充分表明了夜晚的安靜,繼而為下文體現的矛盾心理、思想感情定下基調。《荷塘月色》寫于1927年,當時正是大革命失敗的時期,作者對當時的現狀存在諸多不滿,但是又無能為力,因而其內心處于矛盾、糾結中,通過引導學生對文本教材中隱含的情感脈絡進行理解,可以使學生更好地感知和體驗作者的情感,繼而深入解讀,走進文章,與作者產生共鳴,最終理解作者憂國憂民的情懷,從而揭示文章主題。
四、 把握課本教材的文本內涵,實現學生的情感共鳴
散文教學其實質就是對學生的情感、價值進行塑造,培養學生的正確審美意識觀念,提高學生的人格素養。在高中散文教學中,教師應善于引導學生進行文本內容深入探究,幫助學生深入解讀文本,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使學生在感知作品內涵的同時樹立一個正確的、科學的人生價值觀,形成一種健康向上的品質。散文教學最大的優勢在于用文本中蘊含的深厚情感去陶冶學生,讓學生在與作者達到心靈上的共鳴時能夠凈化、內化自我情操,實現自我精神情感的升華。為此,在散文教學中教師應引導學生有效把握課本教材的文本內涵,從而幫助學生實現情感共鳴。比如當學生學習到必修5第一單元《邊城》一文時,該教學目標是讓學生在詩一般的文學意蘊中,通過對人物形象的分析、多樣化的語言表達手法中感悟和體驗文中至真、至善、至美的人性,從而有效提升學生審美情趣。在具體教學中,教師可以先創設情境進行導入教學,而后再引導學生進行文本解讀,讓學生通過文本描述有效把握文本內涵,感知和體驗到沈從文作品表述中的鳳凰小鎮魅力,從而更好地與作者產生情感上的共鳴,最終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感悟文本主題思想,讓學生在與作者進行對話時感悟到散文的美。
五、 結語
散文教學是高中語文的一項重要內容,素質教育的推進越來越重視學生的審美情操培養,在散文教學中正確地指導學生進行審美鑒賞,可以讓學生在良好的教學環境中獲得良好的學習體驗,繼而不斷提升自我文學修養,提高自我審美能力。
參考文獻:
[1]楊霞.新課標視野下古代散文閱讀教學的三種方法——以蘇教版初中語文教材中的相關篇目為例[J].現代語文(學術綜合版),2017(01):105-107.
[2]王一雁.元認知理論下的散文復習教學——以原因類題型的解題方法教學為例[J].中國現代教育裝備,2017(04):60-61.
[3]周美仙.細讀文本把握情感特征——以《故都的秋》為例談抒情性散文教學[J].福建教育學院學報,2017,18(03):6-7.
作者簡介:
付睿,貴州省六盤水市,貴州省六盤水市第三中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