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俊萍+謝國旗+賈雙
摘 要:心理彈性作為一種特殊的能力使大學生在面對困境時,能夠積極采取有效措施,順利度過挫折與壓力。本文針對如何干預和培養大學生的心理彈性能力對心理彈性的影響因素進行了分析并從日常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育自我效能感、做好職業生涯規劃、開展學生活動四方面提出了具體教育對策。
關鍵詞:心理彈性;心理健康教育;大學生
一、 心理彈性研究現狀
心理彈性這一概念最先由Block提出,最初研究者假設困難情境會使深處其中的兒童出現問題行為。但同樣深處困難情境,一些兒童能夠采取有效的應對方式,使其在壓力和逆境中能自我調整。研究者深入研究發現,人們在遇到挫折時會使用內部特殊的能力來快速自我調整,這些特殊的能力被稱為心理彈性。
隨著研究的深入,人們關注點聚焦在心理彈性的形成機制的探索上,即心理彈性是如何形成和發展的。伴隨積極心理學興起,人們開始關注心理彈性的應用研究,即如何采取預防性干預措施提高個體心理彈性,從而促進心理健康。桑標等通過實驗發現心理彈性能夠很好地預測心理健康水平。心理彈性較高的個體可以更加敏銳地知覺、判斷逆境與壓力,同時會合理地評估壓力和逆境所帶來的危害。
二、 心理彈性的影響因素分析
心理彈性既受個體先天遺傳因素的影響,也受環境、教育與訓練的影響。一般來說,心理彈性與適應性是正相關的。外界多種因素影響心理彈性的強度,按照這些因素的效果可分為危險性因素和維護性因素。1. 危險性因素是對個體正常發展起阻礙性作用的一些因素,增加個體對外界不良影響的易感性,阻礙良好的情緒和行為發生。2. 維護性因素是幫助個體在面對不良環境時預先評估和應對,更好地調整、改善和降低危險環境產生不良影響。
大學生正處于半成熟狀態,表現出獨特的心理特點。大一新生剛來到大學后,會因環境、專業學習和學校集體生活等適應不良而產生焦慮心理;進入大二,專業學習、人際交往成為主要問題。畢業生則主要是就業時浮躁心理和升學壓力。當大學生在大學期間面臨不同階段的壓力時,心理彈性水平較低的學生在壓力面前更容易出現心理問題,如焦慮、強迫等。綜合以往研究結果,大學生的心理彈性是能夠通過外在教育等干預手段來提高的。心理彈性是每個人都具有的潛能,是可以學習的。那么對大學生來說正確引導他們發展心理彈性就顯得尤為重要。
三、 大學生心理彈性的干預對策
以往的研究中大多以團體輔導和NLP的方式干預心理彈性,王酷、王惠珍等人(2012)運用團體輔導,通過同伴的理解和支持來提升大學生的心理彈性水平。夏春燕、崔麗霞結合NLP的理念與技術,分析NLP對提高大學生心理彈性的有效性。因此,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中,可以從以下四個方面對大學生的心理彈性進行干預和培養。
(一) 將心理健康教育做成品牌,滲透到學生日常生活
對全體學生定期開展以悅納自我、情緒調節、壓力應對、人際交往以及職業發展為主題的專題講座,遵循認知行為互動原則,教師在講授中注意喚起學生對自己身體、情感和社會能力的認知,通過對個體資源的發現和利用從而建立良好的行為,形成良性的正向循環。
堅持與學生定期談心談話。良好的情感是教育的基礎,為了贏得學生的信任與支持,讓學生敞開心扉,與學生平等地交流,關注他們的需求與困惑。嘗試跟蹤縱向輔導。在大一開學為每位同學建立心理成長檔案,了解學生基本情況,興趣和專業學習情況以及職業規劃等方面對自己的要求和愿景。面向全體學生并尊重個性差異,充分挖掘優勢潛能,開展分類指導。
(二) 培育自我效能感
心理學家班杜拉最早提出自我效能感,指個體對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某一行為所進行的推測與判斷。班杜拉認為一般自我效能感是個體面對壓力和具有挑戰性的新環境時的一種總體的自信心。
當人確信自己有能力完成某一活動,他就會產生高度的“自我效能感”,并會帶著積極的情緒進行那一活動。我們在日常的學生管理和服務中,就要多給學生鍛煉成長的機會,給予更多的鼓勵、關愛和支持,為不同類型的同學選擇不同難度的任務,讓每個同學都能體驗到成功的體驗。
(三) 幫助大學生做好職業生涯規劃
當大學生對未來有良好的規劃,在教師的幫助下識別自身和周圍的可利用資源,有確定的目標以及可操作的方案時,他們在面對學習和生活中的壓力和困境時能更多的以樂觀的眼光看待,以積極的方式應對,對未來充滿希望。他們會合理規劃自己的生活、學習和工作,很好的掌控自己的生活,減少突如其來的變化和應激事件對心理和行為產生的不良影響。
(四) 開展豐富多彩的學生活動,滿足學生自我實現需要
根據大學生的心理需要、愛好和專長,開展形式多樣的學生活動,讓其有機會展現自己的特長,提升自信心。針對專業學習困惑,邀請學科帶頭人給學生們做專業認知教育,同時以學業“問診”的形式給學生答疑解惑,增強其學習自信心。開展專業調研和專業特色校企合作等實踐活動,用校園所學知識指導實踐,在實踐中總結提煉升華知識。引導學生在專業理論學習中發現問題,在課程實習實踐中研究問題,在科技創新中解決問題。
四、 結束語
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關乎個體的成長成才,是社會普遍關注的焦點問題。作為輔導員,心理彈性的提出為我們的工作提供了新的理論依據,為創新工作方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途徑。
參考文獻:
[1] 于肖楠,張建新.韌性(resilience)——在壓力下復原和成長的心理機制[J].心理科學進展,2005,13(5):658-665.
[2] 席居哲,桑標,左志宏.心理彈性兒童的壓力/逆境認知.心理科學[J].2011,34(11):102-107.
[3] 劉燊,李丹丹,張林.自我效能感對心理彈性影響的實證研究[N].寧波大學學報,2015,37(4):9-13.
作者簡介:楊俊萍,謝國旗,賈雙,河北省滄州市,河北水利電力學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