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互聯網金融作為互聯網與金融相結合的新興領域,將對人類金融模式產生重要影響。本文梳理了互聯網金融的概念、特點以及發展模式,在此基礎上分析了互聯網金融未來發展趨勢。
【關鍵詞】互聯網金融 發展模式 發展趨勢
一、互聯網金融的概念
互聯網金融是互聯網與金融相結合的新興領域,英文名稱是Internet of Finance,簡稱IOF。互聯網金融是指以依托于云計算、大數據、電商平臺及搜索引擎等互聯網工具,實現融資、支付和信息中介等業務的一種新興金融模式。它不同于傳統的以物理形態存在的傳統金融活動,是存在于電子空間中的金融活動,其存在形態是虛擬化的,運行方式是網絡化的。
互聯網金融并不是簡單的“互聯網技術的金融”,更本質的是“基于互聯網思想的金融”,它通過互聯網、移動互聯網等工具,使得傳統金融業務具備透明度更強、參與度更高、協作性更好、中間成本更低、操作上更便捷等一系列特征。任何涉及到了廣義金融的互聯網應用,都應該是互聯網金融,包括但是不限于為第三方支付、在線理財產品的銷售、信用評價審核、金融中介、金融電子商務等模式。
二、互聯網金融的發展模式
當前互聯網金融模式,由傳統金融機構模式和非金融機構模式組成。傳統金融機構模式主要為傳統金融業務的互聯網創新以及電商化創新等,非金融機構模式則主要是指利用互聯網技術進行金融運作的電商企業模式、P2P和眾籌為代表的網絡融資平臺模式、比特幣為代表的虛擬貨幣模式的虛擬貨幣模式、以支付寶為代表的第三方支付模式等。
三、互聯網金融的特點
互聯網金融模式包容了傳統金融模式,其可以部分復制和覆蓋傳統金融的業務模式,但傳統金融卻很難復制和覆蓋其業務模式。互聯網金融的飛速發展不僅僅基于數據、平臺和技術的基礎,更重要的是基于互聯網思想、基于其社會價值的彰顯。互聯網金融的主要特點和優勢如下:
第一,客戶廣泛。互聯網金融模式下,客戶能夠突破時間和地域的約束,在互聯網上尋找需要的金融資源,金融服務更直接,客戶基礎更廣泛。
第二,客戶粘性高。互聯網金融實現了物流、信息流和資金流的高度統一,擁有“入口”的網絡金融企業能夠更容易獲得客戶,并使客戶對其產生的粘性大大增強。
第三,信息透明。資金供求雙方可以通過網絡平臺自行完成信息甄別、匹配、定價和交易,能夠在很大的程度上解決了市場信息不流通的問題。當下的移動網絡大多具有推送功能,更能讓客戶在最短的時間內獲得自己想要的信息,供需方均有透明、公平的機會。
第四,效率高。互聯網金融業務主要由計算機處理,操作流程完全標準化,轉賬、證券交易、支付等金融功能的實現越來越快捷及時,用戶體驗更好。
第五,成本低。在這種金融模式下可以降低信息處理成本,金融產品的審閱、交易都可以運用在線支付的方式在網上進行,這種交易方式極大的降低了交易過程中的交易成本,互聯網金融機構也可以避免開設營業網點的資金投入和運營成本。
第六,長尾效應。互聯網金融模式具有長尾效應,即目前互聯網金融的用戶呈現出消費額度很小但數量巨大的特點,互聯網金融門檻較低,具有明顯的普惠性。
第七,征信優勢。互聯網金融企業依靠自己在“信息”、“成本”、“數據”等方面的天然優勢,通過信息交互產生的大數據集轉化為信用數據,并整合其它渠道信用信息,以此不斷創新征信手段,使得對信貸風險的把控更為精準和到位。
第八,壟斷性。軟硬件上的規模經濟以及平臺和大數據的自然壟斷特征將使得若干家互聯網金融行業巨頭的總和有很大體量,其余企業在行業內將很難生存。
第九,創新性。依托于互聯網技術的進步,互聯網金融領域不斷出現交易主體、交易結構、交易模式的創新,并滿足了更多個體差異化的金融需求,使社會財富在更廣大社會階層中進行分配。
四、互聯網金融的發展趨勢
目前在全球范圍內,互聯網金融已經出現如下重要的發展趨勢:
第一,移動化。智能手機的快速普及催生了互聯網的移動化趨勢,這種趨勢在金融互聯網的發展中體現也日愈明顯。移動支付成為網絡金融的主力軍,手機炒股、網上購買理財產品等網絡金融服務已經被越來越多的客戶使用。
第二,一體化。金融網絡化的過程當中,客觀上存在著系統管理客戶所有財務金融信息的需求,互聯網金融機構將順應這種需求,力圖打造一站式的金融業務平臺,讓投資者在平臺上實現自助式投資理財、交易融資等一站式的金融服務功能。
第三,個性化。互聯網金融帶來了金融產品的標準化,但個性化需求還是存在的,更全面的網絡金融服務和更為豐富的網絡金融產品必將出現,而傳統的金融機構將在未來互聯網金融的個性化、定制化金融領域大展身手。
第四,品牌化。隨著眾多的網絡金融產品出現,競爭將更加激烈。未來互聯網金融機構將更加重視品牌化發展戰略,基于信譽、安全、規模、技術甚至獨特的企業文化和經營方式的品牌將成為互聯網金融機構的核心競爭力之一。
參考文獻
[1]劉英,羅明雄.互聯網金融模式及風險監管思考[J].中國市場,2013,(43):29-36.
[2]王海軍,張海亮,王念.互聯網金融理論建構:本質、緣起與邏輯[J].經濟與管理評論,2015,31(06):13-21.
[3]晉自力.互聯網金融及其對商業銀行的影響——以阿里小貸為例[J].產業與科技論壇,2016,15(05):96-97.
[4]趙芬,張麗云,趙苗苗,邵蕊,劉麗香,趙海鳳,徐明.生態環境大數據平臺架構和技術初探[J].生態學雜志,2017,36(03):824-832.
[5]衛穎.基于價值鏈視角的現代企業財務分析研究[J].會計之友,2017,(02):39-43.
[6]嚴圣陽.互聯網金融產業鏈問題及整合對策[J].金融經濟,2014,(10):23-25.
[7]謝治春.互聯網金融創新與商業銀行品牌塑造模式[J].中國軟科學,2016,(06):159-170.
[8]霍沫霖,朱發根,單葆國.“移動互聯網+智能用電”的機遇與挑戰[J].中國電力,2016,49(03):39-45.
[9]林雪.互聯網金融與商業銀行業務的融合與發展研究[J].金融論壇,2014,19(10):21-28.
基金項目:上海電機學院重點學科項目(13XKJ02)資助。
作者簡介:侯英(1979-),女,經濟學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金融市場、國際金融。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