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初中數學學科的教學目標在于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但受學習習慣的影響,不少學生的思維能力過于薄弱,即使能夠理解簡單的數學知識,也難以將數學知識應用于實際問題的解決過程之中。如何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提升,已經逐漸成為初中數學學科教學當中的難點。本文將結合教學實例簡要分析造成學生思維能力過于薄弱的主要原因,探討如何改進教學方法幫助學生突破思維局限。
關鍵詞:初中數學;教學方法;思維局限
眾所周知,數學知識是靈活而又多變的,沒有嚴謹發散的思維習慣,便難以深入理解復雜抽象的數學知識。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作為初中數學學科當中重要的教學目標,值得每位教師細心思考與耐心研究。能否幫助學生突破思維局限,決定著學生的思維方式能否深刻而全面。以下將聯系初中數學學科教學實際,逐步分析如何針對學生特點改進教學方法,幫助學生擺脫思維局限帶來的不利影響。
一、 初中數學學科教學中學生存在思維局限的主要表現
1. 理解數學概念時存在思維障礙
雖然初中數學學科當中的知識內容,較之于小學數學學科而言,理論性更強,抽象性更加突出,對學生思維能力的要求更加嚴格,但是學生若能深入理解其基本概念,便能逐漸掌握其基本的應用原理。但是受思維局限的影響,不少學生在認知初中數學學科當中的數學概念時,存在一定的思維障礙,以至于不能掌握知識概念當中的核心要素,對學科知識的理解過于片面而膚淺。就以初中數學知識當中的“單項式與多項式”知識內容為例,許多學生在理解該知識內容的過程當中,會簡單的忽略“數字也算單項式”這個知識要點,從而在判斷代數式的過程當中出現無可避免的錯誤。初中數學學科知識內容當中的許多概念性問題,理解起來存在一定的難度,而這些知識點亦或是小學數學知識內容的拓展與延伸,如果學生對數學知識的認識還停留在小學當中的基礎階段,便難以獲得更加深刻的多向性思維。幫助學生在理解數學概念時克服思維障礙,是引導學生突破思維局限的重要目標。
2. 解決數學問題時存在思維定勢
現代社會呼吁創新型人才的出現,而教育的目標也致力于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數學教學作為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的重要途徑,能否在初中數學學科教學中幫助學生突破思維定勢,也決定著學生的創新能力能否被充分挖掘。只有學生能夠熟練掌握各種數學知識的應用方法,才能利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而能否利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又檢驗著學生的數學思維水準。但是從學生們在初中數學學科教學中存在的表現分析,不少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存在思維定勢,而思維定勢的出現,從根本上扼殺著學生創新能力的發揮。就如在遇到“設a≠b,且a2-4a-1=0,b2-4b-1=0,求代數式a2+b2-ab的值”這樣一道題目時,許多學生可能會因為存在思維定勢而嘗試利用解方程的思想解決問題,卻由于計算量過于龐大而陷入解題的困境。數學問題的解決方式并非一成不變而墨守成規的,只有根據實際問題的需求靈活轉變思維方式,才能進行思維的創新而摸索出正確的答案。初中數學教學中學生解決數學問題時存在思維定勢,是學生存在思維局限的又一表現。
二、 造成學生存在思維局限的主要因素分析
1. 教學過程中忽略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
初中數學學科當中的許多知識理論都富有鮮明的規律性與推測性,而許多數學問題的解決依賴于解題者的歸納與總結,尤其是初中數學學科當中的幾何問題,唯有學生在解題過程中能夠觀察到不同幾何圖形存在的特殊現象,并針對其特性進行歸納推理,才能得出問題的正確答案。但是許多教師在初中數學學科的教學過程當中,往往忽視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以至于學生在數學知識的探索過程中無法形成數學素養,嚴重耽誤著學生思維能力的提高。就以“已知s、t是方程x2-3x-2008=0的兩個實數根,則代數式(s2-4s-2008)(t2-4t-2008)的值是多少?”這道初中數學題目為例,如果按照一般的解方程思想求出“s”與“t”的值,代入方程求解未免顯得解題過程過于復雜,而通過對題目內容的整體觀察,代數式“(s2-4s-2008)(t2-4t-2008)”可以轉化為“(s2-3s-2008-s)(t2-3t-2008-t)”,進而把題目化簡為求“st”的值,從而快速而準確的得出題目答案。唯有在初中數學學科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才能讓學生以敏銳的直覺捕捉到問題中的關鍵信息,從而在拓展學生思路的同時幫助其突破思維局限。
2. 未能引導學生進行多向思維從而產生思維定勢
正如“條條大路通羅馬”這句俗語所形容的那般,解決問題的方法也絕不僅限于一種。而許多數學教師在進行初中數學課堂教學的過程當中,卻忽略引導學生在各類數學問題的探討中進行多向性思維,以至于學生依賴于用以往的思路解決實際問題,思維定勢的產生扼殺著學生創新能力的發揮。在教育方式與教育理念趨于多元化與多向性的現代,盲目迷信權威只會讓學生對事物缺乏自己的看法與獨到的見解,教育的目的正是幫助學生形成自身的價值觀與人生觀,而數學學科的教育目的在于促進學生思維的多向性發展。唯有教師基于學生特點嘗試在教學過程中為學生拓展解題思路,幫助學生清晰掌握各類數學知識的基本概念,才能避免學生陷入思維定勢的籠罩之中,形成創新型的思維方式。
三、 初中數學幫助學生突破思維局限的教學方法分析
1. 數學知識對比講授中幫助學生清晰基本概念
初中數學學科當中的知識內容帶有極高的系統性與整體性,而能否幫助學生深入理解數學知識的基本概念,也間接決定著能否幫助學生突破思維局限。為幫助學生深入理解數學知識當中的基本概念,教師應當聯系起各類教學內容,在對知識內容的分析比較中引導學生對各類知識概念加以區分,從而幫助學生鞏固對知識概念的認識,為學生思維能力的提高打下扎實基礎。就以初中數學學科當中的“一元二次函數”知識內容為例,與學生之前學過的“一元一次函數”與“一元二次方程”知識內容聯系密切,通過對這些知識內容的分析比較,教師可以讓學生們明顯地感受到不同知識內容之間的相同點和不同點,從而深化對函數知識的理解,進而完成對知識的遷移。根據教學內容之間的差異,幫助學生對數學知識進行歸納總結,有利于幫助學生克服在知識概念理解中存在的思維障礙,從而引導學生突破思維局限。
2. 問題引導中顧及學生的思維發展
許多學生思維存在局限的原因,在于考慮問題不夠全面而深刻,而思維習慣的養成是個長期而緩慢的過程,如何幫助學生克服思維上存在的缺陷,是幫助學生突破思維局限所要考慮的重要問題。為確保學生能夠在數學學科學習中養成嚴謹求實的思維習慣,教師要在學科教學中以新穎獨到的問題引導學生探究數學知識,以逐漸幫助學生形成全面深刻的思維習慣。而問題的設計也要充分顧及到學生的思維發展,否則便難以起到足夠的成效。一方面,有效的問題引導,能夠幫助學生清晰了解到自身在思維過程中所存在的不足之處,從而幫助學生意識到謹小慎微的思維習慣在解決數學問題過程中所帶來的有利影響;另一方面,適當的問題引導改變著以教師為主的教學模式,能夠讓學生在問題探討中得到思維的多向性發展。就以“已知方程m2x2+(2m+1)x+1=0有實數根,求m的取值范圍為多少”這個問題為例,許多學生可能會忽略考慮“m的取值范圍”而對問題做出解答,從而造成結果的錯誤。而教師顧及到學生思維的局限,以合適的問題引導學生進行探討,能夠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而突破思維局限。
四、 總結
如何在初中數學教學中幫助學生突破思維局限,需要結合學生存在思維局限的原因加以改變教學方法。觀察能力薄弱、思維模式僵化是造成學生存在思維局限的主要原因,唯有結合教學內容幫助學生清晰掌握各類數學概念,問題引導中顧及學生的思維發展,才能幫助學生突破思維局限。
參考文獻:
[1]趙丹.初中數學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J].《才智》,2017(8).
[2]黃衍云.初中數學教學中學生數學思維的培養[J].《數學大世界(上旬版)》,2016(12).
[3]趙梅玲.初中數學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J].《學周刊》,2015(28).
作者簡介:盧順香,福建省漳州市,福建平和廣兆中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