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建立一套科學有效的心理危機干預體系是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部分,在心理危機干預體系中預防又是重中之重。本文根據國內外有關理論研究和近些年在中學校園開展的心理危機干預工作實踐,總結出一套較為完整的心理危機預防體系,即“四早體系”:早教育、早發現、早預防、早干預,從而為學校學生心理危機干預工作提供幫助。
關鍵詞:心理危機;心理危機特征;預防
學生心理危機的發生在時間上有一定的突然性,但并不意味著沒有早期征兆,導致惡性事件的發生主要是預警系統沒有建立或失靈。為此,建立積極有效的動態預警機制顯得極其重要。本人從2015.3-2017.3在順昌一中針對中學生心理危機預防體系工作進行了專題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 建立預防機制組織,制訂工作方案,形成心理預防機制體系
(一) 制定校園心理預防體系方案,組建“核心團隊-年段長-班主任-班級心理委員”階梯式心理預防組織,通過問卷調查、訪談、座談會等形式了解學生、教師對危機事件的認識,調查、分析心理預防體系實施對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的影響,對危機事件進行等級劃分。
(二) 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制定分類預防措施,在實踐上對不同等級的心理危機采取不同的應急預案,邊實踐邊總結邊改進。
(三) 通過心理工作者交流會、危機干預團隊研討會等形式,對學校心理危機預防體系的建設進行反思、總結和提升,形成體系。
二、 建立心理危機干預三級預防制度,建立“學生心理危機預警庫”
(一) 建立心理危機預防的三級預防機制。
在心理健康量表測評(SCL-90)基礎上,結合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具體實踐,建立起學生心理危機預防的三級預防機制。
1. 一級預防機制的建立:針對全體學生。通過培訓合格的心理委員、班主任或心理咨詢老師,在人際交往、親子溝通、情緒調控、職業規劃等方面為學生提供一般心理健康輔導,以增進學生心理健康。增強學生的心理調適能力、情緒管理能力、人際交往能力等。
2. 二級預防機制的建立:針對存在一般心理問題的學生。一般心理問題是指在近期發生的、內容尚未泛化、反應強度不太強烈的情緒問題,常能找到相應的原因,思維合乎邏輯,人格也無明顯異常。在二級預防機制體系中:
(1)心理委員要發現問題、及時上報、引導同學、推介咨詢。(2)班主任及科任老師要了解學生人際交往情況、學習情況、家庭情況等,將所收集資料與心理咨詢師溝通,配合心理咨詢師,給予學生積極的鼓勵和幫助。(3)心理教師要接收心理委員的推介信息,并聯系該生的班主任進一步了解相關學生的基本情況和學校表現,安排該生進行心理咨詢。
3. 三級預防機制的建立:針對嚴重心理問題的學生。嚴重心理問題是指由相對強烈的現實因素激發,初始情緒反應強烈、持續時間較長、內容充分泛化的心理不健康狀態,有時伴有某一方面的人格缺陷,心理沖突,持續時間限在半年之內。在三級預防機制中,心理委員與班主任的任務與二級預防機制相同,心理教師除匯總相關材料,整理個人檔案,同時還要鑒別是心理問題還是精神疾病,若是后者,應及時轉介,做好家長思想工作,積極治療;若是心理問題,則進行定期心理咨詢或團體輔導,以提高學生對環境的再適應,促進身心復健。
(二) 建立“學生心理危機預警庫”
參考霍姆斯和瑞的生活應激評定量表,根據本校學生的情況,確定心理危機干預高危個體的表征,將符合以下情況的學生列入其中,成為重點預警關注的對象:
1. 遭遇突發事件而出現心理或行為異常的學生,如家庭發生重大變故、遭遇性危機等;2. 戀愛或暗戀受挫后出現心理或行為異常的學生;3. 人際關系嚴重失調、缺乏社會支持的學生;4. 家境貧困、經濟負擔重、自尊心強、敏感多疑的學生等;
三、 中學生心理危機預防體系的預警制度具體實施措施
做好學生心理危機的早期預警,應做到早教育、早發現、早預防、早干預,力爭將學生心理危機的發生消除在萌芽狀態。
(一) 建立學生心理健康普查和排查制度
1. 學校心理咨詢中心每年對新生年級和畢業年級進行心理健康測評,根據測評結果篩選出心理危機高危個體。學校心理咨詢中心、班主任、心理委員共同對這些學生做好危機的預防和轉化工作。2. 班主任、心理委員應對五類重點人群進行有針對性的排查:(1)對成績下降特別多的學生進行排查;(2)對經濟特別困難的學生進行排查;(3)對成績特別差,自尊心又特別強的學生進行排查;(4)對受紀律處分的學生進行排查;(5)對人際關系緊張的學生進行重點排查。排查結束后,心理委員將存在心理危機的學生名單及基本情況交到心理咨詢中心。
(二) 建立學生心理健康匯報制度
1. 班級心理委員每周填寫《班級學生心理健康狀況調查表》,并上報心理咨詢中心。發現同學有明顯的心理異常情況要及時向班主任或心理咨詢中心匯報,進一步診斷。2. 班主任通過心理主題班會、班級心理活動等深入學生,及時了解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3. 班級發現有學生心理問題迅速惡化或新發現有嚴重心理問題的學生,應將學生的情況迅速以電話的形式上報至德育處,并在24小時內以書面形式向德育處匯報。
(三) 建立學生心理危機報告制度
心理咨詢中心診斷出的嚴重心理問題學生,應將具體情況上報德育處和分管校領導,若排查出精神疾病,需做家長工作,將學生推介至相關醫院確診、治療。
(四) 建立《學生心理危機預警對象庫》錄入制度
心理咨詢中心根據每年調報告,建立學生心理檔案,并根據普查結果篩選出高危個體,心理咨詢中心建立“學生心理危機預警庫”,將全校有心理危機傾向及需要進行危機干預的學生信息錄入其中,并與各班主任一起對這些學生做好干預與跟蹤控制工作。
綜上所述,在中學校園心理危機預防體系中危機干預三級預防機制明確了不同程度心理問題學生的處理方式;心理危機預防體系預警制度,做到心理危機的早教育、早發現、早預防、早干預,將學生心理危機的發生消除在萌芽狀態;心理危機預防體系培訓制度,將心理委員培訓、班主任培訓變成常規,提高他們的心理專業水平,促進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開展。充分調動學生和教師資源開展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真正做到“人人都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
參考文獻:
[1]郭念鋒主編.心理咨詢師(三級):民族出版社,2012:38.
[2]郭念鋒主編.心理咨詢師(三級):民族出版社,2012:44.
作者簡介:
盧鳳榮,福建省南平市,順昌縣教師進修學校。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