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互聯網和大數據的快速發展,互聯網和傳統金融企業的融合開始加速。在互聯網技術飛速發展的背景下,傳統金融企業面臨著互聯網帶來的巨大挑戰和機遇,同時也使得金融企業會計核算變得更加復雜和多樣,即對金融企業會計從業人員提出了新的挑戰和要求,本文著重對互聯網金融環境下高校金融企業會計教學的改革進行探討研究。
【關鍵詞】互聯網金融 金融企業會計 教學改革
一、引言
傳統金融主要是指只具備存款、貸款和結算三大傳統業務的金融活動。互聯網金融是傳統金融機構與互聯網企業利用互聯網技術和信息通信技術實現資金融通、支付、投資和信息中介服務的新型金融業務模式。隨著計算機不斷普及、互聯網不斷發展,依托兩者的互聯網金融產業相繼出現,互聯網金融已經完全滲入到了大家的日常生活。原有的《金融企業會計》課程是根據會計學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集合傳統金融企業業務特點而制定的具有特定核算形式和核算方法,應用于傳統金融企業會計核算與管理的專業會計學,是金融學專業的必修課程。伴隨互聯網金融的快速發展,對《金融企業會計》的教學改革迫在眉睫,需要在互聯網金融環境下對原有課程的內容、教學思維、教學目標等進行改革。
二、互聯網金融環境下金融企業會計教學的挑戰
(一)重新認識金融會計的假設前提
1.會計主體。當前的《金融企業會計》課程講授的主要是傳統金融業務內容,傳統金融企業的會計主體就是企業本身,或獨立核算的金融機構部門;而互聯網金融環境下,需要重新認識會計主體假設。在互聯網時代,金融企業逐步全球化,互聯網金融企業間的關系變得更加復雜,金融企業之間的競爭加劇;另外,政府不斷出臺相關政策加強金融監管,同時傳統國有商業銀行拒絕一些協議存款的交易時常發生,使得互聯網金融企業相互間的并購加速,也使得部分互聯網金融企業快速倒閉,可見互聯網金融背景下會計主體變得不確定性。
2.貨幣計量。貨幣計量是指會計主體在會計核算過程中應采用貨幣作為計量單位記錄、反映會計主體的經營情況。我國的金融企業會計核算以人民幣為記賬本位幣。而在互聯網金融環境下,僅通過貨幣反映的會計信息已經無法滿足信息使用者的需要,還需要通過非財務計量指標,如把電子貨幣、信用數據和行為數據等非財務信息納入計量體系,提供完善相關可供參考的決策信息。如發生網貸時,是否放貸及貸款額度取決于貸款對象的征信數據、往來交易數據及客戶評價數據等綜合指標。因此,在互聯網環境下,金融企業會計核算的貨幣計量假設不夠完善。
(二)重新確定金融企業的會計處理基礎
傳統金融企業屬于企業,在會計核算時采用的是權責發生制會計處理基礎,在互聯網金融環境下,因為線上交易是金融企業的主要交易形式,資金流通主要通過電子貨幣或第三方支付方式,使得企業的現金流量快速變動,在互聯網金融企業里現金流的重要地位逐漸顯現。按照實質重于形式的會計信息質量要求,需要重新確定互聯網金融企業的會計處理基礎,考量收付實現制作為會計處理基礎的合理性。另外,互聯網金融企業往往因為考慮控制風險的需要,及降低獲取財務數據成本的考慮,希望能做到實時提交財務會計報告,滿足管理者和投資者的決策需要,而不需出具傳統的季度、中期和年度財務報表。互聯網金融環境下,金融企業發生的具體業務需要考量其合理的會計處理基礎。
(三)重新明確金融企業的具體會計核算
傳統金融企業的具體會計核算時所用到的會計科目在互聯網金融企業里往往不用,比如傳統金融企業核算最重要的負債業務——存款,需要設置“活期存款”、“定期存款”、“活期儲蓄存款”、“定期儲蓄存款”等賬戶,而互聯網金融企業因為不得吸收或變相吸收公眾存款,則不需要這些負債類賬戶。傳統金融企業的貸款業務中占大比例的擔保貸款,在業務核算時常用的“保證貸款、”“抵押貸款”等賬戶在互聯網金融企業中不用,如P2P網絡貸款模式,因為是無抵押貸款,在具體核算中自然不需要對抵押貸款及抵債資產進行會計處理,也不存在同業往來業務等金融業務的會計核算,互聯網環境下,具體業務的會計處理發生很大的改變。
三、教學改革思路
隨著互聯網金融的不斷發展,金融企業的業務內容在不斷的發展與變化,金融企業會計的教學改革需要進行不斷的探索與跟進,進而培養適應當前互聯網+背景下的金融企業業務專業人才需求的目標,使學生能跟隨金融企業發展的步伐,學以致用。
(一)改變思維,調整教學思路
在制定《金融企業會計》教學計劃和大綱時,就要改變原來的思維模式,不再僅限于金融企業的傳統業務,不再僅限于原來的教學手段和方法,不再僅限于原來的考核方式。在互聯網金融環境下調整教學思路,進行教學內容的調整,并要求學生改變思路,結合當前互聯網金融業務,加強互聯網思維。教學理念、教學思路等不斷地進行更新換代,全面性的拓展和發展金融企業會計的教學進程。
在金融企業會計的教學過程中,力求教師、傳統銀行專業人士、互聯網金融專業人士、學生共同合作,平時的上課不僅僅是專任教師在講課,還要邀請實務專業人員給學生講課,同時給學生布置作業。要從學生自身熟悉的業務著手開展專業內容教學,比如螞蟻金服,增加興趣點和參與度。邀請互聯網金融專業人士給學生講課,學生可以不出校門接收最新的金融知識,保持所學與畢業時所用不斷層,使之在會計行業用人需求將出現歷史拐點的時期,畢業時能與崗位實現0對接。
(二)明確教、學目標
在進行金融企業會計教學改革的過程中,教學目標的明確和更新是促進教學改革的關鍵,在互聯網金融環境下改變教學思維是當務之急,互聯網+背景下進行的教育教學改革需要進行新的發展,改變思維,確立新的教學目標,提升教學質量,培養適應時代需要的“應用型”復合人才。
互聯網金融在快速發展,金融企業會計教學環境也在不斷的發展和變化,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都需要更新自身的目標。首先,教師必須要有互聯網金融快速發展帶來的迫切危機感,需要樹立良好的教學理念,改變傳統教學思維,在教學的過程中引進新的教學理念,樹立良好的教學目標。另外,學生需要建立積極時髦的學習目標,緊跟互聯網發展思維,以學習新知識、真知識,掌握真技能為基礎進行學習。endprint
(三)全面優化和豐富教學內容
1.優化教材內容。優化教學內容首先要從優化教材開始,課程的教材由于本身具有相對穩定性,很難及時反映課程的發展新趨勢,在互聯網金融環境下原有的《金融企業會計》教材內容已經滿足不了當前的金融業務需要,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學校和教師要對互聯網發展具有敏感性,及時優化和豐富教學內容。在保持原有金融企業業務內容基礎上進行優化,及時更新傳統金融企業業務內容,增加互聯網金融業務內容。比如:在商業銀行傳統貸款業務的章節需要增加網貸業務內容;中間支付核算業務中需要增加第三方支付業務內容,包括微信支付、支付寶支付等等。增加互聯網信息化大數據環境下的金融業務內容,教學更新更接近當下實務的金融業務,做到所學與所用不脫節,學以致用。
2.優化教、學模式和教學手段。引入案例教學法,在介紹金融企業會計業務處理的基本原理基礎上,針對具體業務的處理過程教學從引入案例開始,案例可以取自學生身邊甚至自己身上發生的業務,比如去銀行取款、存款;比如將銀行卡上的金額轉到第三方支付平臺;比如淘寶發生的業務等涉及到的金融業務。案例還可以源自網絡,或其他的實務金融案例。針對實際案例開展教學活動,活躍課堂氣氛,使學生“身臨其境”金融企業中,高度與實踐內容相結合。
在案例教學過程中開展互動式教學和學習方式,隨著互聯網金融的高速發展,教師和學生從網上可以查閱各種互聯網金融的實際案例,邀請學生參與進來,請學生收集傳統金融和互聯網金融的案例,并就此案例展開討論和分析,然后進行相應的會計業務處理,完成金融企業會計教學過程。這樣就可以充分發揮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把人人手里的手機充分利用起來,上課允許學生光明正大地“玩手機”,利用互聯網實時地查閱所需相關內容,培養學生“收集案例—分析案例—處理案例會計業務”整個過程的能力。當然,這對任課教師的要求也進一步提高,老師需要實時的學習,不僅要熟悉傳統金融業務內容和會計處理,還要熟悉互聯網金融的各種業務,做到能根據學生提出的案例進行引導,在案例分析過程中給予輔助,并進行會計業務的歸納總結。
例如,在進行“存款利息的計算與會計核算”章節教學時,請學生拿出手機查詢自己銀行卡賬戶的近6個月明細,根據自己賬戶明細看到利息發生的時間、方向及金額,引入“結息日”的概念,同時完成“計息范圍”等一些計息基本規定的講授。對照每位學生自己的存款額計算其“存期”,介紹“積數計息法”并實時進行運用,對照儲蓄存款賬戶明細上反映的利息金額,既能快速掌握活期存款的利息計算,又可以了解自己所得利息的詳細過程,實現與實際的完美結合。最后,引導學生回歸會計的最基本職能,對發生的經濟業務或事項進行反映,既進行會計處理:
活期(儲蓄)存款利息的業務處理
借:利息支出——XX存款利息支出戶
貸:活期存款——XX單位存款戶
(或活期儲蓄存款——XX儲戶)
(四)互聯網合作,構建多元化教學平臺
在互聯網時代,傳統金融和互聯網進一步合作融合,金融企業會計的教學也要與互聯網合作,構建更多元的教學平臺。傳統金融業務教學更多地依托教室和多媒體平臺,在互聯網金融環境下,需要構建以“教室+多媒體+移動互聯網等”混合式多元化的教學平臺,設置課程開放化、在線化的教學模式。課程內容開放式,除了基本原理的傳統教授講解外,具體的業務內容案例采取開放式選取、開放式討論的形式。在傳統的教室里統一上課教學外,增加線上教學手段,利用學校建立的moodle平臺實行在線化教學,老師把教學內容和案例內容放在平臺上,學生利用手機等移動設備可以直接在線學習,還可以根據課程內容在線上進行分析討論。作業全部通過線上完成,在分析討論和做作業過程中如遇到問題,隨時可以線上答疑。同時,平臺還會對每位學生的參與情況和作業打分考核,督促學生利用好互聯網平臺進行學習。
互聯網高速發展,互聯網金融已經滲入到大家的日常生活,在《金融企業會計》課程教學上需要做一些改革,通過這些改革,體現了理論與實務的很好結合,使學生既能掌握傳統金融業務處理又能輕松應對互聯網金融發生的業務,畢業走出校門就是符合時代需要的0對接金融行業會計人才。
參考文獻
[1]楊柳.金融企業會計改革的相關問題及策略探究[J].農場經濟管理,2016/5.
[2]曾令如.完善金融企業會計課程教學問題的對策探索——基于提升學生實際操作技能的思考[J].產業與科技論壇,2016年第15卷24期.
[3]亞兵.試論互聯網金融企業的P2P網貸會計處理[J].時代金融,2016年第8期下旬刊.
[4]郭茳.基于“互聯網+”背景下的會計改革及其發展問題[J].中國鄉鎮企業會計,2017(2).
[5]李妙娟.關于金融企業會計改革的幾個方面[J].經濟研究導刊,2017(12).
作者簡介:歐秀英(1981-),女,漢族,浙江溫州人,講師,碩士,研究方向:財務會計、管理。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