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雪平
摘 要:大學生就業是現在社會一個非常突出的問題,職業價值觀對于大學生的擇業具有明顯的導向作用,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積極轉變就業觀念,能夠有效提高大學生的就業質量。對高校大學生職業價值觀教育進行探究,分析當前大學生的就業心理和存在的問題,結合我國的實際情況,制定具有針對性的措施,促進大學生積極就業,實現人生的價值和意義。
關鍵詞:大學生;職業價值觀;現狀;對策
職業價值觀是職業選擇的核心心理因素,對職業選擇和職業動機具有導向作用,對職業認識、職業選擇和職業生涯發展具有重要的影響。大學生的職業價值觀是大學生這一特殊社會群體對待職業的一種信念和態度,對他們今后的職業生活起著關鍵性的指導作用。對這一問題的研究能夠使教育工作者更加了解當前大學生職業價值觀的狀況,對于引導和教育大學生轉變擇業觀念,樹立科學的職業價值觀,具有重要意義。
1 大學生職業價值觀教育的現狀
隨著高等教育由“精英化”教育轉向“大眾化”教育,高校畢業生的就業也從“精英化”就業轉向了“大眾化”就業。大批的畢業生涌向就業市場,大學生就業問題日益成為社會、政府關注的焦點,大學生就業難問題將更加嚴峻和突出。對大學生職業價值觀進行調查和研究發現以下這些問題。
1、對專業認知不足,自身定位不準,缺乏職業規劃,
正確認識職業,認清自我,實現個體與職業的匹配,確立清晰明確的職業發展目標,才能實現個人價值的最大化。在高校學生中,能做到正確認識職業,認知自我的寥寥無幾。在某學院對1400名高校大學生展開的調查中有56.4%的學生對所學專業的未來發展“有一點了解”,33.4%的人“不知道”或“不了解”,只有10.3%的人“非常了解”。當調查中問及是否規劃自身的職業發展問題時,只要20.2%的人表示“認真規劃過”,有62%的人只是“偶爾想過”,還有17.8%的人是“很少考慮”和“走一步算一步”。 當一部分學生缺乏清晰明確的職業發展目標,對于職業生涯規劃的重視不夠,始終處于被動就業的狀態。
2、自我意識增強,奉獻意識弱化,忽視社會責任
受社會經濟環境及個人價值觀的影響,高校畢業生的自我意識日漸增強。目前的高校生大部分是九零后的孩子,他們大部分來自經濟條件和社會關系都比較好的家庭,基本上都是家里的獨生子女,從小為我獨尊,普遍非常務實,對這個社會有著自己的認知。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在“你奮斗成為大學生的主要動機”調查中,把“為國家和社會做貢獻”、“回報家庭與社會”作為社會價值取向,把“適應社會找個好工作,生活的更好”、“證明自己的價值”、“出人頭地”作為個人價值取向。
3、職業價值取向呈現多元化、復雜化和矛盾化
我國社會經濟正處于高速發展時期,伴隨著所有制形式的多樣化,帶動利益主體多樣化,分配形式和就業渠道多樣化,大學生的職業價值觀也呈現出多元化的趨勢。有的把金錢作為評價職業優劣的標準,信奉拜金主義價值觀;有的把當官作為一生奮斗的目標,把考取國家機關公務員作為唯一的選擇,“逢考必上”,奔波于各省應考;有的把出名作為職業的支撐,追求虛榮。“先就業、后擇業、再創業”的就業觀念日益被學生所接受。總之,信息化時代下各種思潮的出現,對大學生職業價值觀產生了巨大沖擊,呈現出多樣化的趨勢。
2 加強大學生職業價值觀教育的對策
1、大學生職業價值觀教育的主體引導
受市場經濟趨利性、競爭性的強烈影響,當代大學生在選擇職業時,不可避免地表現出一定的實用、功利主義傾向。因此,高校德育工作者在對大學生進行職業價值觀教育時,應注意配合利益導向原則,做好“四個引導”,以便幫助大學生樹立適應市場經濟發展要求的職業價值觀。
(1)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職業待遇觀。目前大學生在求職時普遍地首先考慮工資待遇,這種急功近利的傾向值得注意,在調查中我們發現,不少用人單位對大學生的這種直奔“工資待遇”主題而不求發展條件、不問精神性待遇(如對工作成績的肯定、獎勵以及進修培訓等發展機會)做法透露出明顯的反感。因此,必須引導大學生正確對待職業待遇。
(2)引導大學生樹立先進的職業苦樂觀。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人們的職業苦樂觀有三個層次:最高層次是忘我地勞動,有強烈的事業心和高度的責任感,無私奉獻;中間層次是主動地勞動,時時事事關心集體,努力改善職業待遇;較低層次是被動地勞動,僅把職業當成個人謀生的手段和致富的途徑。在加強大學生的職業價值觀教育時,必須注意教育大學生抵御落后的職業苦樂觀,在職業選擇上正確處理個人地位、待遇與樂于奉獻的關系。
2、設定職業價值觀教育的目的與內容
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化,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使得人們的選擇和追求也日趨多樣化,大學生求職就業也呈現出多樣性和復雜性。如何將自己的選擇與社會需要結合起來,確立正確的職業價值觀,關鍵在于正確引導。
(1)職業理想導向。職業理想是大學生根據所學的專業和自身的興趣愛好,對職業發展的一種期望和規劃。大學是學生價值觀形成和固定的關鍵時期,高校教育工作者應該引導大學生將社會主義信念作為自己的擇業追求,將自身的價值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相聯系,樹立為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而貢獻自己的崇高理想。尋找自身的興趣愛好與市場的契合點,牢牢把握市場的需求,密切關注市場動態,踏實奮進,不斷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不斷適應市場的變化和需要,在實現自身價值的基礎上對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作出積極的貢獻。
(2)職業目標導向。目標導向教育就是引導大學生將社會目標轉化為個人奮斗目標。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進程中,實現共同理想是當代大學生求職就業的方向。方向明確了,發揮自己專業特長,立足崗位,在奉獻社會中實現自身價值。同時,大學生要認清自己,對自己的興趣、愛好、性格、能力、素質以及職業生涯有一定的認識和了解,充分發揮自己所長。
3、我國高校應當切實加強就業指導
(1)拓寬就業指導的范圍,提高就業指導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學校要根據就業形勢,豐富就業指導理論與方法,拓寬就業指導的范圍,及時指導、調整與完善就業指導模式與方案,增強指導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學校可以聘請專業的職業生涯指導機構對大學生進行指導,通過開設“就業指導培訓班”,幫助畢業生規劃職業生涯目標,增強畢業生職業適應能力。就業指導必須和行為訓練、社會實踐、經驗介紹等有機地結合起來,而且必須以專題講座形式強化,真正使學生得到有針對性、實效性的全方位指導。
(2)開發社會資源,構建開放式的就業指導新體系。就業指導工作要通過整合各方面的社會資源,建立起政府、企業和校園之間的良好互動關系,營造一個良好的社會氛圍,為大學生就業提供更多的指導和幫助。對畢業生跟蹤調查過程中所反映出來的問題,進行深刻反思,認真對待,積極進行課程體系、人才培養模式、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的改革,使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人才質量和社會需要有機的結合起來,克服高等教育中普遍存在的只管閉門造車、不顧人才培養與社會需要嚴重脫節的問題。
3 結束語
大學生在社會就業結構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做好大學生就業工作對社會穩定和經濟發展具有關鍵的作用。高校教育工作者應該在分析大學生就業觀念的基礎上,針對存在的問題和大學生本身的特點,進行積極的引導,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擇業觀,認清自己的優勢和劣勢,腳踏實地,開闊眼界,在實現自身價值的同時,為社會發展做出貢獻。
參考文獻
[1]大學生職業價值觀教育與就業競爭力的提升[J].黎奇.教育與職業.2015(17)
[2]試論大學生職業價值觀教育體系的基本結構[J].薛利鋒.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2(1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