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煜
摘要:現代學徒制的開展,為教師勝任力注入了新的內涵,提出了新的要求。文章采用事件訪談法及調查法,獲取新的教學模式下,高職院校教師勝任力要素,建立了專業素養、職業素養和人文素養三個維度的高職院校教師勝任力模型,為高職院校教師選拔、考核、培訓提供了思路和參考,有利于高職院校教師隊伍建設和學院整體競爭力的提升。
Abstract: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apprenticeship has injected new connotations into teachers' competencies and put forward new requirements. This paper uses the event interview method and the investigation method to obtain the factors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teachers' competence in the new teaching mode, and establishes the teacher' s competency model from three aspects: accomplishment, professionalism and humanistic accomplishment, which provides reference for selection, assessment, and training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teachers, and is conducive to the construction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teachers and colleges to enhance the overall competitiveness.
關鍵詞:學徒制;高職院校;教師勝任力;校企合作
Key words: apprenticeship;vocational colleges;teacher competence;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中圖分類號:G4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7)35-0147-02
0 引言
2014年,《教育部關于開展現代學徒制試點工作的意見》中提出“現代學徒制有利于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和針對性”、“建立現代學徒制是職業教育主動服務當前經濟社會發展要求,是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舉措,更是推進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的戰略選擇”[1]。學徒制的探索和實踐成為職業教育的熱點,新的教學模式,對教師職業勝任力賦予了新的內涵,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研究學徒制背景下教師勝任力對于現代學徒制的實踐有著重要意義。
1 教師勝任力研究現狀
“勝任力”這個概念最早由哈佛大學教授戴維·麥克利蘭(David·McClelland)于1973年正式提出,是指能將某一工作中績優者與普通者區分開來的個人的深層次特征,它可以是動機、特質、自我形象、態度或價值觀、某領域知識、認知或行為技能等任何可以被可靠測量或計數的并且能顯著區分優秀與一般績效的個體特征[2]。勝任力理論廣泛應用于企業人力資源管理領域,近年來,勝任力的研究在教育領域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在高職教育領域的研究中,陳斌采用問卷調查法提出了優秀教師勝任力包括責任感、穩定的情緒、教學能力、關愛學生、團隊協作、專業知識、管理能力等15個要素[3];劉晶采用SPSS中的因子分析法歸納出教師勝任力的五個維度,教學素養、實踐素養、職業素養、個性特質和人際管理[4]。張祥蘭在課程項目化教學中總結了教師勝任力的五個方面:心理及動機,專業知識和技能,行業經驗、社會服務和團隊協作[5]等。
2 現代學徒制背景下教師勝任力分析
現代學徒制是職業教育與傳統學徒制良好結合的產物,是以校企合作為基礎,以學生 (學徒)的培養為核心,以課程為紐帶,以工學結合、半工半讀為形式,以學院教師和企業技師為雙主體的育人模式[6-7]。學徒制教學環境主要由學院教師、企業技師、學生和課程四大要素構成,在此環境中教師與企業技師、學生、課程等要素存在密切關系:
教師與企業技師之間的互動。教師要時時與企業人員進行溝通交流,協調對學生的教學工作,整合校內外教學資源,服務教學工作,以期取得最好的教學效果。體現教師的溝通能力及社會適應能力。
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況及學習心理,對學生進行教育、疏導、組織和管理,體現教師組織管理能力和教育溝通能力。
教師承擔相關課程。教師首先要學習掌握課程相關的專業理論和專業技術,備課、設計教學方案。體現教師的學習能力和教學設計能力,職業道德和責任心。
教師與學生圍繞課程展開活動。教師向學生傳授課程相關知識和技能。體現教師課程教學能力,學生學習的評價能力、教學方法的綜合運用能力和課堂管理能力。
教師與企業技師以學生為中心展開活動。校企雙導師相互配合,在真實的生產場景中學習相關實踐技能,并培養學生的職業道德和職業素質。體現教師實踐能力、協調組織能力、教學環境運用能力和自身的職業素養。
教師與企業技師以課程為核心展開活動等。體現課程開發能力,課程設計能力,教育研究能力。
綜合以上分析,要成為一個優秀的高職院校教師,應具備扎實的專業知識、豐富的專業實踐技能、要有良好的教育教學能力、溝通能力、組織管理能力、職業教研能力、職業創新能力、學習能力及職業素養等。endprint
3 現代學徒制背景下教師勝任力評價指標的確定
3.1 行為事件訪談法
據以上所述,本文通過訪談法收集并提煉學徒制背景下高職院校教師勝任力要素。首先,選取本學院及相關兄弟院校開展學徒制試點教學的專業,請相關教師進行面對面訪談,讓他們描述自己在校企合作的人才培養工作中非常成功和非常失敗的案例,并進行原因分析,請他們列舉出勝任學徒制新型教學模式的優秀教師應具備的特征,舉例并說明理由。然后,與正在進行學徒制學習的學生進行交流,請他們談談看到的教師的成功和不成功的案例,自己的任課教師中,哪些是他們心目中的優秀教師,自己在這些教師教育教學中的收獲,并簡述這些教師與其他教師之間的不同之處。
分析這些訪談統計出勝任力特征要素出現的頻率,對于訪談內容的分析包括兩個方面:一方面勝任力編碼詞典對照分析,另一方面,對于訪談中出現頻次高而勝任力編碼詞典中沒有包含的特征進行命名。提煉出學徒制教學模式中教師勝任力要素。
3.2 問卷調查法
綜合以上理論分析和訪談得到的教師勝任特征要素,設計了學徒制教學模式下高職教師勝任力調查表初稿,預先在小范圍內進行調研,根據調研的意見和建議修正調查問卷,形成最終的《學徒制教學模式下高職教師勝任力調查表》要求被調查對象對給出的教師勝任力評價指標按照重要性進行打分,打分方式采用李克特量表法的5點式計分,問卷采用網站開放式調查法。根據網站統計數據,以及行為事件訪談法中得到的數據,聚類分析最終確定了學徒制背景下教師勝任力的三個維度的評價指標,即專業素養、職業素養和人文素養,如表1所示。
4 現代學徒制背景下教師勝任力模型分析
通過事件訪談法及問卷調查法,本研究一共收集到專業理論、專業技能、實踐經驗、學習能力、掌握行業動態、科研能力、教學經驗、語言表達能力、教學方法、課堂組織與管理、責任心、職業道德、溝通能力、價值觀、團隊協作、積極的心態、自信、個人涵養、關心他人、了解企業文化等二十個高頻關鍵詞。根據這些要素之間的內在關系,以及它所反映的教師的不同勝任特征,即反映教師專業學術的要素,反映教師職業要求的要素,反映教師人文及個性的要素,將這些要素分類為教師勝任力評價的三個指標,分別命名為專業素養、職業素養和人文素養。
從最著名的勝任力模型之一洋蔥模型來解讀學徒制背景下高職院校教師勝任力,那么,教師的專業素養是外顯的,且隨著技術的發展需要隨時更新的部分,容易獲得的,屬于洋蔥的外層結構;人文素養是內驅力,是內在的,不容易改變的,屬于洋蔥核心結構;職業素養介于這兩者之間,且獲得這些能力它將內化為個人素質,不會丟失,且隨時間推移將越來越好,屬于洋蔥中層結構。
5 結語
建立教師勝任力模型對于學校選拔、考核、培訓教師,促進教師隊伍發展都有重要意義,有助于學校教師隊伍建設,有利于提升學校教學水平、及整體競爭力。由于學徒制背景下高職教師勝任力是一個影響因素復雜、評價要素眾多的復雜模型,加之學徒制教學基本上處于試點,調查采樣的數量不足,且很少相關研究文獻,以及受時間、條件和成本等多種因素的制約,研究中難免存在一些不足和遺憾,需要在未來的研究中進一步探索和完善。增加調查樣本的數量、增加調查樣本的類型等,并對不同崗位、專業的高職教師的勝任特征加以細分,制定出更科學、更實用的高職院校教師評價指標體系。
參考文獻:
[1]教育部關于開展現代學徒制試點工作的意見.教職成[2014]9號[EB/OL].
[2]David McClelland. Testing for Competency Rather Than Intelligence [J].American Psychologist,1973(28):1-14.
[3]陳斌,劉軒.高等職業院校教師勝任力模型的構建[J].高教發展與評估,2011(11):106-110.
[4]劉晶,張祥蘭.高職院校教師勝任力模型研究[J].北京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12):68-73.
[5]張祥蘭,許放.項目化課程改革中高職院校教師教學勝任力研究[J].高教探索,2009(6):123-126.
[6]成潔.試論現代學徒制試點要素及學校實踐模型的構建[J].職教論壇,2015(21):72-76.
[7]聶輝文,賀衛紅.現代學徒制模式下高職教師的職業能力分析[J].考試周刊,2015(44):1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