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穎慧

【摘要】目的 探討并分析將關節鏡微創技術應用于膝關節骨創傷治療中的臨床效果。方法 選取2016年7月~2017年5月在我院骨科接受治療的膝關節骨骨創傷患者110例作為對象進行研究,采取平均分配的方式將其分成對照組和實驗組,各55例。對照組患者采取常規化的治療方法,而對實驗組患者則采取關節鏡微創技術進行治療,對兩組患者的療效進行觀察。結果 實驗組患者接受治療的總有效率為96.36%,對照組患者接受治療的總有效率為80%,實驗組明顯高于對照組,其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將關節鏡微創技術應用于膝關節骨創傷治療中,具有明顯的治療效果,能夠使患者膝關節的骨功能得到有效的改善,且能夠降低治療時間,值得臨床治療中的應用和推廣。
【關鍵詞】關節鏡微創技術;膝關節骨創傷;治療;臨床效果
【中圖分類號】R687.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7.33..01
對于人的身體來說,膝關節是最大的一處關節,其具有復雜的結構以及易損傷的特點。在現實生活中,由于人們并不重視對膝關節的保護,所以致使因膝關節骨創傷而去醫院治療的人呈不斷上升的趨勢。由此可見,采取科學且有效的方法對膝關節骨創傷的患者進行治療是非常重要的[1]。隨著我國關節鏡微創技術的不斷發展,其在膝關節骨創傷的臨床治療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該技術以其創傷小、恢復快的特點,在治療膝關節骨創傷中起著重要的作用。本此研究主要分析將關節鏡微創技術應用于膝關節骨創傷治療中的臨床效果,具體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6年7月~2017年5月在我院骨科接受治療的膝關節骨骨創傷患者110例作為對象進行研究,采取平均分配的方式將其分成對照組和實驗組,各55例。實驗組男32例,女23例,其中股骨骨折22例,髖骨骨折16例,脛骨骨折17例;對照組男29例,女26例,其中股骨骨折19例,髖骨骨折24例,脛骨骨折12例。對比兩組病患年齡、性別等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對實驗組患者則采取關節鏡微創技術進行治療:用石膏將患者膝關節固定,運用常規的麻醉方式和止血方式對患者進行止血。在患者的膝關節外側進行切口,用濃度為0.9%的生理鹽水沖洗切口并留置鏡鞘[2]。將關節鏡伸入切口進行觀察,處理滑膜以及凝血塊,保障視野的清晰度;對患者膝關節的創傷程度進行分析,并將骨折處復位,之后固定骨折的復位處。結束手術后,依據常規方式對患者進行引流以及消腫措施,同時采取抗感染措施以及對患者的復健訓練等。
1.3 觀察指標
當患者膝關節疼痛感消失,且功能恢復良好,則判定為顯效;當患者膝關節疼痛感有所減輕,且功能基本恢復,則判定為有效;當患者膝關節疼痛感無緩解,且功能沒有恢復,則判定為無效。總有效率=顯效率+有效率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6.0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 果
實驗組患者接受治療的總有效率為96.36%,對照組患者接受治療的總有效率為80%,實驗組明顯高于對照組,其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3 討 論
對于膝關節而言,其是人們關節中最為重要的關節之一[3]。膝關節具有復雜的結構,一旦受到損傷就會導致其功能受到嚴重的影響,進而造成人們生活的不便。在骨科的臨床治療中,膝關節創傷是一種較為常見的疾病,運動損傷以及交通事故等都會造成膝關節的創傷。傳統治療膝關節創傷的方法對患者的損傷較大且恢復較慢,而關節鏡微創技術的應用能夠有效改善傳統治療中的不足,并以其創傷小、恢復快的特點,在治療膝關節骨創傷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將微創鏡深入患者病灶處,能夠更加精準的判斷患者受傷的情況,同時還能夠使手術的風險得到降低,并降低患者出現并發癥的幾率。在本次研究中,選取在我院骨科接受治療的110例膝關節骨骨創傷患者作為對象進行研究,實驗組患者接受治療的總有效率為96.36%,對照組患者接受治療的總有效率為80%,
實驗組明顯高于對照組,其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將關節鏡微創技術應用于膝關節骨創傷治療中,具有明顯的治療效果,能夠使患者膝關節的骨功能得到有效的改善,且能夠降低治療時間,值得臨床治療中的應用和推廣。
參考文獻
[1] 于波波,鄒 璇,呂志華.關節鏡微創技術在膝關節骨創傷治療中的臨床效果觀察[J].實用中西醫結合臨床,2015,15(06):68-69.
[2] 白云鶴,吳若丹,盧 斌,鵬 舉,孟志強.關節鏡微創技術在124例膝關節骨創傷治療中的臨床療效探討[J].臨床醫藥文獻電子雜志,2014,1(07):1131+1133.
[3] 沈培忠.關節鏡微創技術在膝關節骨創傷治療中的臨床效果分析[J].山西醫藥雜志,2014,43(11):1318-1319.
本文編輯:吳宏艷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