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雅杰,崔曉虎
(黑龍江省教育學院,哈爾濱 150080)
《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2011-2020年)》中指出,“我國教育改革和發展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以教育信息化帶動教育現代化,破解制約我國教育發展的難題,促進教育的創新與變革”。面對國家教育改革發展的迫切需要,經濟社會領域信息化進程的加快推進,國家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中提出了“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融合”的理念,以引領、推動國家教育信息化進一步發展的進程。然而,在中職學校課堂教學層面,信息化教育尚未普及,信息技術與教學融合還處于淺層次,如何提高教師信息化意識、信息化應用能力以實現信息技術與專業教學深度融合;如何實施信息化教育教學,打造智慧型課堂,已成為以信息技術帶動教育信息化發展進程的熱點問題。
老教師教學經驗豐富,專業知識扎實,但從事教科研的主動性不強。面對現代職業教育,部分老教師教學思想觀念滯后,教學手段陳舊,教學方法改革創新動力不足,仍然以講授為主、練習為輔,在教學改革中基本處于停滯狀態;課堂上信息技術應用很少,信息化素養有待提高。年輕教師教學實踐經驗少,教學設計水平有待提高,課堂管理駕馭能力薄弱,學情分析不透徹,教學方法運用存在盲區,教學反思能力差強人意(非師范院校畢業的專業課教師和改專業授課的教師尤為突出),表現為:缺乏教育教學智慧,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專業技能操作能力和信息技術運用于課堂教學的能力不足。
中職學校學生活潑好動、動手能力強,對新鮮事物具有強烈的好奇心;缺乏正確的學習方法和主動學習習慣,求知欲不強,課堂上注意力不集中。在多年對基層學校聽課中發現:教師滔滔不絕地講,看手機、睡覺的學生大有人在,教與學分離現象到處可見。然而,學生對采用多媒體教學、微課教學、視頻教學的課程非常感興趣,課堂教學中教師讓學生參與課程學習討論的教學方法很受學生歡迎,課堂氣氛活躍,教學效果較好。可見,信息技術與專業教學深度融合,體現了教師的教學智慧,促進了學生的有效學習,打造了“互聯網+教育”背景下的智慧型課堂,打開了中等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的新局面。
“智慧課堂”是相對傳統的“知識課堂”提出的,“智慧課堂”以知識教育為依托,以智慧能力培養為主要內容,以引導學生高度參與,充分發揮主動性,自主發現問題、研究問題和解決問題為主要學習形式,旨在培養多樣化、高素質、創新型人才。“智慧課堂”強調知識和能力、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和諧發展,注重學生的主動學習、合作學習、快樂學習;在激發學生創造性思維并深入探究的同時,關注學生的可持續性發展、終身發展和綜合素質的和諧發展,是師生成長學習的共同體。[1]教師應該用動態的、生成的觀點來看待課堂教學,設計開放的、動態的課堂教學。
2.2.1 智慧課堂的歷史背景
2006年,由教育科學出版社出版的加拿大籍世界著名教育家、教育哲學家馬克斯·范梅南所編著的《教學機智──教育智慧的意蘊》中寫道:“教育的智慧主要體現在教師與學生相處時的關心取向上。這與其說是某種可觀察到的行為表現,不如說是一種主動建立起來的關系方式。”[2]前蘇聯著名的教育實踐家、教育理論家蘇霍姆林斯基認為:“所謂課上的有趣,也就是說:學生帶著一種高漲的、激動的情緒從事學習和思考。學生在學習中意識和感覺到自己智慧的力量,體驗到創造的歡樂,為人的智慧和意志的偉大而驕傲。”綜上所述,智慧課堂是師生在教學實踐中對教與學規律的把握,創意的駕馭,及時地洞察以及靈活機智的應對,并實現了效益優化的課堂;智慧課堂是以教師的激情點燃學生求知的激情,以教師的智慧開啟學生探究的智慧。
2.2.2 智慧課堂的現實意義
打造智慧課堂的意義就在于智慧課堂賦予每個孩子極高的課堂參與度,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以教師的教育智慧和教學機智激發學生的靈感,引導學生動腦思考、動手實踐,讓課堂充滿思想火花,讓教學的重難點在探究討論中得以解決,讓課堂生成的問題在熱烈的研討中得以升華。智慧課堂的提出和發展實際上是學校教育信息化聚焦于教學、課堂、師生活動的必然趨勢。借助網絡空間等教育資源,教師可以開展備課授課、家校互動、網絡研修、學習指導等活動;學生應用網絡空間等學習平臺進行預習、作業、自測、拓展閱讀、網絡選修課等學習活動,養成自主管理、自主學習的良好習慣。
“互聯網+教育”對于職業教育而言,不僅要更新教育內容、教育模式、教育評價,而且網絡課程、空中課堂的出現使學校的課程結構和內容也發生了驚人的變化。教育部辦公廳關于印發《2017年教育信息化工作要點》的通知中明確指出:“2017年,基本實現具備條件的學校互聯網全覆蓋、網絡教學環境全覆蓋,接入帶寬10M以上的中小學比例達到70%,多媒體教室占普通教室比例達到80%,普通教室全部配備多媒體教學設備的學校比例達到60%。”[3]因此,中職學校應高度重視信息化校園建設,培養教師的信息化能力素養,為實施信息技術與專業教學深度融合創造教學環境并提供技術支撐。
2017年4月,筆者赴杭州學習考察了解到,浙江省一些初、高中學校已經開展“電子書包”“智慧教室”“智能學習終端”等教學實驗,極大地提高了教學質量,信息技術與教學融合收效顯著。鑒于黑龍江省中職學校辦學條件和課程改革的現狀,要加速教育現代化進程,首先,要從國家級和省級示范校數字化校園建設抓起,國家級示范校要率先行動起來,進一步建設、完善、提升學校網絡帶寬,建立“數字校園”“智慧校園”“智慧教室”,推進“無線校園”建設,實現網絡教學環境全覆蓋。省級示范校和重點專業學校根據自身發展和教育教學內涵建設需要,兼顧教學軟硬件建設,打造智能高效、富有智慧的課堂教學環境,為教師實施網絡教學創造條件。
教育信息化的發展和全方位的展開呼喚教師迅速提高信息化素養,基于互聯網海量教育資源,課程內容的全面拓展與更新,課程內容藝術化、生活化的現實,迫切需要教師不斷補充和完善專業知識結構和信息化應用能力,提高運用數字資源駕馭課堂教學的能力,熟練掌握翻轉課堂教學方式的使用和微課的制作,著力推進信息技術與職業教育教學深度融合,指導學生利用校園網實現課程資源多元化、教學手段多樣化、學習方式趣味化、學習效果高效化。學校要通過有計劃地組織培訓和定期舉辦教師信息化教學大賽,促進教師提高信息化應用能力。[4]
教師要善于設計問題,創設問題情境,培養問題意識。智慧課堂在教學環節上實行顛覆,即翻轉課堂,將問題拋出,學習前置;課堂中心實現轉變,即以學為中心;教學設計有突破,即注重問題導學,讓學生帶著疑問學習,有針對性地學習;教學手段更新,即“互聯網+教育”,線上線下混合學習;學生地位提升,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做學習的主人,即尊重學生,以學定教。[5]在學法指導上可以設計小組合作學習法、角色扮演法、競賽法,等等。在智慧課堂里,小組學習才是真正的合作學習,每個學生都參與到學習中。各組討論答題的結果或是圖片、或是文字答案,都會上傳到教師的平板電腦上和教室的大屏幕里,各組學生都能看到彼此的答案。教師對于各小組的學習情況進行指導、糾錯、點撥、解惑,在糾錯中破解知識點、重難點。學生明確了易錯之處,教師也通過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觀察,發現問題,做到了精講多練。此外,教師還需根據學校教學環境在傳統課堂教學模式的基礎上,應用網絡教學平臺,實行“網絡教學”“在線教學”。特別是中職商貿專業,結合流通企業的經營特點,引入物聯網、大數據、云平臺等相關知識和技能,創新教學模式和內容。
“互聯網+”教育時代,實施信息化教學,打造智慧型課堂需要信息化校園建設和網絡教學資源,更需要教師具備信息化教學意識、信息化教學設計能力和信息技術應用能力,為中職信息化教學提供智力支撐。
參考文獻:
[1]尤琳鈺.智慧課堂教學模式的探析[EB/OL].中國大學網,2017-7-17.
[2]馬克斯·范梅南.教學機智:教育智慧的意蘊[M].教育科學出版社,2006.
[3]教育部辦公廳關于印發《2017年教育信息化工作要點》的通知.教技廳[2017]2號.
[4]孟雅杰.基于產教融合的中職學校教學改革實踐探究[J].成人教育,2017(09):81-83.
[5]劉小鳳.智慧課堂建設的實踐與反思[EB/OL].www.cangjiang.net,2016-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