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北咸豐縣第一中學)
(一)結構模式化,文章創新難
作文本身是學生表達所見所聞、所思所想的一種方式,作文教學也應該以寫作的普遍規律、方法為依據,為學生表達自我、抒發情感服務。但是,由于應試教育的影響,作文分數在高考語文中占據重大的分數,因此在實際教學中,“高考分數”才是真正決定寫什么、怎樣寫的因素。從大量的語文作文教學實例中可以看出,語文寫作教學中存在注重寫作技巧而忽視寫作能力培養的問題。為了應付考試,教師們常會傳授給學生寫作技巧,讓學生通過機械的模仿訓練,來提高考試分數,造成學生作文出現結構模式化的問題,學生的創新意識得不到培養,個性被扼殺,學生得不到正確指導,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作文教學的發展動力。
(二)忽視評價重要性,缺乏指導
一般來說,教師對學生進行作文指導分為三個方面:講解技法、指導練習、講評修改。在目前的高中作文教學中,大多數語文教師都做到了前面兩個方面,而第三個方面往往被忽視。高中課業緊張,課時緊,語文教師往往采用向全體學生集體講評的方式進行作文指導。這種方式能夠在短時間內指出學生作文的共性問題,卻缺少了個性指導。要知道,每個學生都是獨立存在的個體,存在個體差異,針對不同學生的作文進行指導是很有必要的。學生得不到個性指導,不利于學生個人特色的發揮。
(一)教學生活化,創設教學情境
作文教學除了課堂教學外,還要重視生活這一廣闊的平臺。一切從實際出發,學生的作文只有生活出發,將自己的真情實感、所見所思融于自身的所見所聞中,才能創造出一篇好的文章。當然,教師在進行作文教學時應不拘一格。作文形式上,除常見的記敘文、議論文文體外,讀書筆記、生活札記、訪談演講都可以納入教學。作文內容上,鄉情民俗、街巷見聞、影視評論、時事政治等都可以作為教師培養學生培養寫作能力的素材。如在2017年高考語文全國卷(1)中的作文題中,要求學生們圍繞一些“中國關鍵詞”進行寫作,如一帶一路廣場舞、共享單車、空氣污染、高鐵、移動支付等,選取其中三個關鍵詞,使之形成有機的聯系,幫助外國青年了解中國。這些名詞都是我們當前生活狀況的反映,學生們只有在了解這些名詞的前提下,才能寫出符合要求的作文。可見,“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是行不通的,教師們在指導學生們寫作時,要實現教學生活化,幫助學生們掙脫傳統作文的結構模式,將自己的所見所感結合實際,通過寫作語言、技巧表達出來,才能稱得上是一篇好的文章。
(二)培養學生的求異思維,打破常規
如果說寫作素材是一篇文章得以生動、豐富的緣由,那么求異思維則是一篇文章足夠鮮明的因素。求異思維是指作者在現有的信息中通過自己的加工能夠獲得更多的信息,它要求作者在審查題目、確定立意的過程中,突破常規思維的約束,使自己的思維呈現多樣化,從而得到多個答案,通常包括發散思維和逆向思維。發散思維,簡而言之就是圍繞一個固定的話題,從多角度出發,寫出主旨不同的文章。逆向思維,則是一種背離常規的思考方式。不論是發散思維還是逆向思維,只要運用得當,都能使文章具有鮮明的獨特性。如2015年的高考語文全國卷(1)中的作文題中,女大學生為了父親的生命安全考慮,通過微博私信,舉報了自己總是在高速路上接電話的父親,作文要求考生寫一封信,寫信人姓名為“明華”。這個題目的審題可以從當事人、女兒、警方多個角度出發,只要緊緊圍繞這一事件對收件方闡述自己的觀點即可。因此,考生們可以發散思維,寫給父親,提醒他高速接電話的危險性,女兒的舉報也是另一種愛的方式;寫給女兒,表示自己對她行為的贊同,因為規則面前人人平等,或是對她表示不理解,舉報行為欠妥;寫給警方,要求他們嚴格執法,加大宣傳力度。通過發散思維,創作出一篇立意明顯、緊扣主題的文章。
總之,要改變當前高中作文教學的局面,必須正視當前作文教學存在的問題,走出傳統教育的誤區,指導學生融入生活,培養求異思維,激發他們的寫作熱情,讓他們能暢所欲言地表達自己對生活各個方面的見聞和感知。
參考文獻:
[1]袁振國.當代教育學[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1.
[2]李明福.高中作文教學之我見[J].教學實踐,2012,(02).
[3]張杰.高中作文教學指導[J].語文教學研究,2011,(19).
[4]郭根福.高中語文新課標教學創新設計[M].長春: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