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疆石河子大學農學院植保系)
隨著我國高等教育大眾化過程的實現,培養復合應用型人才成為當今教育的基本任務之一,為適應現代農業科學技術和教育改革發展的需要,新疆石河子大學開展了新一輪本科人才培養方案修訂工作,為了落實新版人才培養方案的理念,同時對每門課程的教學大綱進行了修訂。植物病理學課程是植物保護專業的一門專業基礎課程,此次培養方案修訂時將該課程壓縮為40學時,其中理論教學30學時,實踐教學10學時,通過課程學習,要求學生了解學習植物病害防治的重要性,掌握植物病理學的基本知識、基本原理和研究方法。同時掌握主要植物病害形態特征、危害情況,具有識別病害、了解病害、控制和消滅病害的理論和實踐知識能力。此次培養方案對課時的壓縮使教師處于學時少、教學內容多的矛盾境地,如何能在有限時間完成既定教學目標是當前課程教學改革的主要任務。
傳統教學過程是以教師為中心,教師教授的知識內容與教學學時成正比,已無法滿足當代教育改革的要求,我們必須轉變教學思路,改革教學方法,才能適應當前教學改革需要。對近幾年進行教學觀察發現,植物病理學課程在講解過程中涉及到總論與各論兩部分內容,如圖1所示。在進行總論部分內容講解時,利用傳統的“填鴨式”教學方法不能很好的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感覺理論內容枯燥無味,學生對學習的目的不明確,不了解工作環境具體需求,不知道所學知識的重要性,因此缺乏主動探尋知識的欲望。當進行各論講解時,利用實際案例分析,學生能夠真實感受到所學知識的重要性,因此能夠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總論與各論內容是緊密相連、密不可分的。在總論教學中需要有各論內容中涉及的實例,而要講清各論中的實例需要總論部分理論的支持。在有限學時的情況下,對總論和各論內容進行選擇講解顯得至關重要??傉搩热莞鶕髡摬糠謨热萆婕暗牟『χ饕v解植物病害的癥狀、病原物、侵染過程、病害循環、病害流行與預測以及病害的防治方法等內容;各論部分針對全國農作物常見的重要病害或根據新疆本地常見植物病害進行選擇講解,講解過程中應確保所講病害發生規律和防治方法有普遍性和通用性,有大量的研究資料或成果可以參考與閱讀。講授過程力求全面、系統,揭示病理研究的基本理論知識、方法及基本技能,讓學生掌握利用基本理論來推測病原物的種類,判斷發病原因及規律,提出合理的防治方法,從而具備獨立分析與解決問題的能力。
案例教學法起源于1920年,由美國哈佛商學院所倡導的一種教學方法。該教學法是以問題與案例為基礎(case-based)的學習模式,體現“學生為主體,教師為導向”的教學理念,利用小組討論的方式進行教學,從而培養學生獨立自主地獲取新知識的能力,提高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新問題的能力。根據案例式教學模式,我們將該教學模式應用到植物病理學課程中,具體應用模式如圖2所示。

傳統的教學方法是“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方式,教師按照教材內容進行講解,學生被動接受信息,最終利用考試成績判斷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通常造成所學知識不能靈活應用到生產實際中。在案例教學中,教師通過提前布置案例,學生通過查閱各種必要的理論知識,通過獨立思考與小組討論,提出問題的解決方法,整個過程是學生主動進行知識探究,通過自身的體驗加深對知識的理解與應用。案例式教學模式具體實施過程如下所示:
1.準備階段
教師根據教學內容安排與設計案例,案例選擇時應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普遍性,有助于學生從各個方面對所學理論加以驗證,最終能夠通過解決案例問題達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作用。如針對某類植物常見病害發生情況,讓學生自己觀察病原菌形態圖片,自己上網查閱相關資料,初步確定病害種類、病害病原的特點以及與其他似病害病原的區別等信息。分組討論后啟發學生思考“針對這種病害的防控策略是否可利用到其他類似植物的病害防治上”。具體實施過程中,教師應提前將案例材料發給學生,學生通過閱讀案例信息明確學習任務,通過教師的引導閱讀相關的資料,針對案例任務進行思考,初步完成案例中涉及病原物的種類,判斷發病原因及規律,提出合理的防治方法及解決方案。這個準備階段對整個教學過程非常重要,如果學生沒有進行充分準備,會影響到整個教學過程的教學效果。通過案例式教學不僅可以開拓學生的思路,同時可以培養和提高學生獨立思考、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增強學生的協作意識和綜合應用所學知識的能力。
2.小組討論
進行小組討論時,教師可以隨機按照學生的性別、年齡、身高等因素進行分組,每組學生4~6人最為適合。要求每個小組有記錄員、匯報員,討論過程中小組成員循環發言,保證每個小組成員都能充分表達自己的想法與意見,對案例的理解也就更深刻。討論完成后,各小組的記錄員匯總討論材料,匯報員代表小組進行總結匯報。匯報結束后,教師或其他小組成員針對匯報內容提問,匯報小組的成員可以集體回答問題。這種小組討論方式有利于擴展和深化學生對案例相關知識的理解,更好的體現和發揮了學生為主體的學習主動性,教師在整個討論與匯報過程中充當的組織者的角色。同時針對討論中出現的比較集中的問題進行重點講解與分析,完成必要知識的傳授與總結。
3.教學延伸
植物病理學課程涉及的作物種類繁多,每種作物存在多種病害是該課程典型的特點,但隨著教學改革的開展,授課學時不斷壓縮,如何確保在有限學時內完成教學任務,如何選擇教學內容,是教師面對的至關重要問題?;谝陨锨闆r,在利用案例式教學過程中,我們針對全國典型、重大病害為主要講授內容,利用網絡資源平臺布置與所講病害發生、發展相似的病害和非重要病害任務,學生可以利用業余時間在網絡平臺上自主學習。在網絡課程中除了有基本教學資料如教學大綱、教案、教學課件等,還需要針對學生自學建立涵蓋各主要作物病害的教學資源素材庫,每個學習內容同時配備單元測試、教師互動答疑等模塊,從而為學生自主學習提供優良的信息化的學習環境。
4.教學評價
為了確保學生自主學習的有效性,案例式教學活動過程中必須有激勵性的評價與考核方式,才能保證教學達到預期目標,因此,我們對課程的考核成績包括三個部分,分別為平時成績(30%)、實驗成績(30%)、期末考試(40%)。平時成績包括學生進行的課外文獻閱讀、小組合作學習、課堂分組討論、回答問題等評價環節。增大平時成績的比例是一個有效的激勵政策,學生對教學活動的參與度得到有效提高。同時,教師可以通過平時成績評定了解學生對課堂知識的掌握程度與學習狀態情況,從而及時調整與修改教學活動方案。
將案例式教學模式引入植物病理學課程,通過對教學內容進行歸類整理,課堂教學重點講解典型實例,借助現代網絡教學平臺資源,配以相應的引導與激勵措施,使學生課后獨立完成與典型實例相似或其余非典型內容的學習,學生的學習時間可以根據需要而彈性變化,在課堂有限教學學時內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最終將學生從被動學習變為主動學習,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與積極性,從而更容易實現創新人才的培養目標。
參考文獻:
[1]臺蓮梅,靳學慧,張亞玲.《農業植物病理學》的理論教學改革研究[J].安徽農業科學,2014,(08):2517-2518.
[2]楊軍玉,朱杰華,董金皋.結合學科特點的《農業植物病理學》教學改革和實踐[J].河北農業大學學報,2009,(04):477-479.
[3]郭軍,高小寧,郝興安.農學專業《農業植物病理學》教學改革的實踐和探索[J].教育教學論壇,2014,(09) :178-179.
[4]李淼,檀根甲,丁克堅.農業植物病理學課程教學的改革與實踐[J].安徽農業科學,2009,(17) :8280-8281.
[5]高學文,王源超,邵敏.農業植物病理學課程教學改革的實踐探索[J].高等農業教育,2007,(05) :68-69.
[6]袁軍海,張紅杰,張愛香.農業植物病理學理論教學內容的改革[J].農業與技術,2011,(02) :109-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