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佳木斯大學音樂學院)
汪立三,1933年3月24日出生于湖北省武漢市一個書香門第的家庭。家庭氛圍熏陶下他對西方文化,特別是音樂、美術等文學藝術的愛好。1948年他考入四川省立藝術專科學校音樂科學習鋼琴,1951年,報考上海音樂學院作曲系、鋼琴系,以優異的成績入學。1953年他所創作的鋼琴曲《藍花花》表現了他突出的創作才能,并引起了音樂界的矚目。1957年,他又以《小奏鳴曲》獲上海音樂學院鋼琴曲創作比賽一等獎。
汪立三先生是我國出類拔萃的作曲家之一,他在中國以及世界的音樂界之中都頗享有盛名。在對于中國鋼琴音樂的創作方面,汪立三先生可謂功不可沒。1959年,在全國性的“反右”斗爭中,他被錯誤地定為“汪立三反黨小集團的頭頭”,受到了不公正的組織處理。被送往北大荒的黑龍江進行勞動改造,在佳木斯合江農墾局文工團內工作,在此期間他改造積極,除了農業勞動以外,還利用業余時間,積極鉆研音樂創作,經常在群眾中進行演出,受到群眾的好評。正是由于有了北大荒生活的經歷,使汪立三對于北大荒這片黑土地產生了濃厚的感情。在這片黑土地上,他孜孜不倦地汲取當地特色音樂素材,正是這份與眾不同的經歷成為了他人生的一筆寶貴財富,養育了他腳踩大地,貼近民眾的樸實情感。基于以上歷史原因,本文將以北大荒知青文化視角重新審視汪立三先生這段時期的音樂創作作品。
(一)1959年~1963年
1959年合江農墾文工團有團員100~200人,排演歌舞話劇,各種文藝體裁都包括。當時,雖然上面說要監視右派,其實下面的人也自有對策,“睜一只眼,閉一只眼”而已。汪立三與其他“右派知青”也不招風惹事,人際關系還好。汪立三是才能最為突出的,是團中創作新作品的絕對主力。這一時期他創作了具有濃厚生活氣息的小合唱《北大荒的姑娘》和舞蹈音樂《跳鹿》。據采訪當年與汪立三在佳木斯合江農墾文工團共事的李直老人講,當時汪立三本人比較看重《北大荒的姑娘》這首小合唱曲目,而且李直老人稱贊這兩部作品的演出效果“有!有!有!效果很好!”可惜,筆者至今未能找到這首樂曲的曲譜。
(二)1963年~1979年
1963年夏天,汪立三先生被調到哈爾濱藝術學院音樂系,不幸的是,此時文革在全國范圍內開展,汪立三又被迫在雙城下鄉插隊。干完農活后他仍然堅持音樂創作,并從同學那里借來了鋼琴,在這段時間里,他創作了鋼琴曲《我們走在大路上》,鋼琴、民樂詩朗誦《非洲戰鼓》,小歌劇《游鄉》等作品。他并沒有被生活的苦難所打敗,對于音樂的熱愛和豁達的人生態度,值得每個人敬仰。
(三)1979年以后
1979年,他應邀參加了第四次全國文藝界代表大會和第三屆全國音樂家代表大會,并當選為中國音樂家協會理事,中國音樂家協會黑龍江分會常務理事。1985年汪立三先生被選為中國音樂家協會常務理事,后又被選為中國音樂家協會黑龍江分會主席、黑龍江省文聯副主席。1986年他被任命為哈爾濱師范大學藝術學院院長,并晉升教授。這期間他的音樂創作熱情高漲,先后創作了許多鋼琴曲,其中有《兄妹開荒》(1977)、《敘事曲一游擊隊歌》(1977)、組曲《東山魁夷畫意》(1979)、《李賀詩兩首一(夢天)、(秦王飲酒)(1980)、《二人轉的回憶》(1983),前奏曲集《他山集》(1981)等。
(一)音樂家的樂觀開朗、豁達灑脫的個性與性格成為了汪立三先生的音樂創作的標簽
認識汪立三的人都說,汪立三是個沒心沒肺的樂天派,話很多,到哪都是開心果。他并沒有把遭受的不公正待遇放在心上,反而樂呵呵地跟人說,“北大荒也是祖國的一部分,既然總得有人來建設,我也樂于來出力。北大荒的經歷對我是一種很好的鍛煉。在文工團里,你要是死守學院里那套‘大洋古’的東西,恐怕什么事情也做不成。相反,在專業條件不好的情況下,我知道和熟悉了過去不知道和不熟悉的樂器、體裁、風格等,包括中西樂器的混合樂隊,也琢磨出一些特殊的寫法來,搞得還蠻有效果的,也算是一種收獲。我覺得生活不能按固定的模式來套,不管你有多大的抱負,若客觀上不具備條件,你卻要非干不可,那將很難實現愿望。”境遇的變遷在汪老眼里,是人生的財富。廣闊無垠的北大荒釋放了汪先生的創作靈感與激情,汪先生開朗樂觀性格與北大荒廣袤的天作之合使得《北大荒的姑娘》《跳鹿》作品生機盎然。
(二)汪立三北大荒與知青時期的音樂作品形成的歷史與政治背景
北大荒是知青運動展開的重要場域之一,20世紀50年代先后有54萬知青來到北大荒,特殊的青春歲月和這塊神奇的土地成為知青人生中無法抹去的記憶。當他們回首過往,人們贊美拓荒者,歌頌拓荒牛,更頌揚在艱苦跋涉中取得輝煌業績的北大荒精神。知青文化體現出對個體生命、人生價值執著而又無悔的追求,對自我及現狀的不懈超越與更新,對歷史苦難的理性分析和深層思考,形成當代文壇一股罕見而又持續的北大荒知青創作潮流。任何的藝術作品都不能脫離所產生的時代,汪立三先生的作品民樂與朗誦《非戰鼓》,鋼琴曲《我們走在大路上》和小歌劇《游鄉》就是在北大荒上山下鄉的歷史洪流的時代背景下創作出來的。在那里在那期間,他在艱難的條件下仍不放棄藝術上的執著追求。
(三)提煉民族元素與符號是汪立三北大荒知青時期音樂作品的靈魂
民族音樂是汪立三先生創作的源泉,在他的作品中無論是內容還是形式,都表現出強烈的民族精神和東方色彩。在去北大荒接受改造、體驗艱苦生活的日子里,汪立三不僅深入民間,接觸到了最純粹的民族音樂,并且憑借他深厚的文化底蘊和對傳統音樂文化的敏銳觸感,創作出了具有東北地方藝術特征的音樂作品:《二人轉的回憶》、《北大荒的姑娘》等。
(一)汪立三北大荒與知青時期的創作對后期鋼琴音樂創作的影響
藝術創作講求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汪立三先生的黃金年齡都是在北大荒度過的,在那段青蔥歲月中磨練了意志,形成了自己獨特的世界觀與人生觀,也同時促成了他在這一時期的鋼琴音樂創作的鮮明的時代感。從他寫給《二人轉的回憶》的題詩中可以窺見他對黑土地的深厚情感“在北方,比蕭紅的呼蘭河更北的地方,有我年輕的足跡和夢想,淡忘了那風那雪那艱苦,忘不了原野上那唱腔和鑼鼓,但愿我的樂章,沒有褻瀆,你的粗獷,你的豪放,你的芳香。”
另外,北大荒與知青時期也是汪立三音樂創作風格的重要形成時期,自1959年來到了這片黑土地,經歷了許多風雨和坎坷,但是卻依然具有他獨特的創作個性。魏廷格曾評價汪立三的音樂“往往表現為一種奇異恣肆的想向,想向往往又憑借著某種形象,這形象的表達有時可以達到‘逼真’的程度。但他從不停留在形態描繪的意義上,而是貫注了強烈的情感因素,同時還閃耀著理性之光。這一點,在他后來的作品中更為突出。”
(二)汪立三北大荒與知青時期作品的歷史意義
汪立三先生音樂創作始終堅持植根于本民族傳統音樂的立足點,但更重要的是他創作的音樂作品不僅僅是取材于或“忠誠”與民間傳統音樂,而是在此基礎之上智慧的升華為具有汪立三特點的中國風格音樂。正是這一點后人指明了具有深遠意義的中國音樂的創作方向,提供了可貴的創作經驗。這一點從他晚期創作的鋼琴曲《二人轉的回憶》中就充分得以體現。這首樂曲以傳統二人轉的曲牌為素材,經過鋼琴化的手法最終以“幻想奏鳴曲”的曲式呈現,其音樂風格似乎具有一點兒巴托克、有一點兒斯特拉文斯基、有一點兒欣德米特、又有一點兒像斯克里亞賓——其實誰都不像,只是汪立三。這首作品堪稱汪立三創作的頂峰制作,為中國鋼琴音樂留下一曲瑰寶。
汪立三北大荒與知青時期的創作是一個個案,同時折射那個時代音樂家歷史思考與人文關懷,音樂是反映人的一面鏡子,也是展現人性靈魂的一把界尺,北大荒時期的音樂文化塵封了一代人的回憶,他們的生活的熱情與單純、樸素與活力展現在了汪立三的音樂作品中,那一個個靈動跳躍的音符仿若帶我們回到了北大荒那段激情燃燒的歲月。
參考文獻:
[1]汪毓和.汪立三——為中國鋼琴音樂開拓新境界.人民音樂,1996,(03).
[2]魏廷格.汪立三的鋼琴創作.
[3]車紅梅.北大荒知青文學研究.吉林大學,2010.
[4]韓玉影.北大荒精神的歷史流變與時代價值.齊齊哈爾大學,2016.
[5]韓繼強.歷史題材油畫創作淺析——以油畫《百年一瞬、中東鐵路1907》的創作為例.美與時代,201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