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東省菏澤市牡丹區沙土鎮南宋莊小學)
我在五年級梯形的面積的教學過程中,新課開始前我先讓學生猜一猜怎樣推導梯形的面積公式,有的學生說“轉化成三角形。”有的學生說 “轉化成長方形。”有的學生說“平行四邊形”——大家議論紛紛,各執己見。這時,我再追問:“你們是怎樣想到的?”大家回答:“我們想到三角形、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在推導的過程中,就是先把它們轉化成已學過的圖形,所以我們想到梯形的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也許也是運用這種方法的。”對于學生的回答,我當即給予肯定:“很好,大家會運用已學的知識,進行大膽的現象,這是學會數學很好的方法!”教師的評價對學生來說,無疑是一種鼓勵和導向,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培養學生掌握和運用知識的態度和能力,使每個學生都能得到充分的發展。為使評價落到實處,我認為應做好以下幾點:
一是教師要充分發揮正面評價功能,讓學生享受成功的喜悅。對學生的每一點進步,每一個亮點,教師都要明察秋毫,及時表揚鼓勵,讓成功與快樂大家共享。這時教師要把握好引導小組成員之間,不要過多地渲染評價結果的負面,也不要以一次評價來定奪學生的學習成績的好壞,要避免學生偶然失誤而引起的評價失真,挫傷學生學習積極性。
二是教師要引導學生之間學會正確評價他人和評價自己,讓學生學會自我反思學習的得失。教師要引導和教育學生學會正確對待他人評價的同時,也學會自己評價自己,學會反思得失,認識自己的長處和不足之處。教師同時建立多元化的評價標準。如學生對知識掌握要求,學生思維品質要求,學生實踐能力要求,學生問題解決方法的創新要求,學生學習情感要求等。
三是教師要建立多元化的評價方法,讓學生充分發展自己的能力。具體方法如下:
(1)看結果、更看過程。教師要牢記“關注學生參與程度,合作交流的意識與情感、態度的發展。同時,也要重視考察學生的數學思維過程。”這句話。我采用的是“延長時差評價”的模式,就是說,我不輕易、草率地評價學生的作業和發言,而是適當延長時間,待信息二次反饋甚至多次反饋后再評價,這樣有利于學生產生思維的觸角。例如,學習三角形面積計算公式,我們不能看到學生知道了結果就急于作肯定的評價,而要看學生是否親身經歷了探索公式的形成過程:是操作了學具,還是畫了圖形;是通過獨立思考的,還是參與了合作交流得出的等等,再做出恰如其分的評價。這樣有利于引導學生重視學習過程,積極地投身于探索之中。
(2)看學生的共性,更看學生的個性。班內幾十個孩子,小組的幾個孩子,由于文化環境、家庭背景、自身思維方式的不同,孩子的基礎、性格、智力等存在著差異。同樣的評價,對于這個學生是合適的,而對于另一個學生可能是不合適的。所以,我們既要關注學生的共性,更要關注學生的個性,實行統一評價與分層評價相結合,以分層評價為主的方法。教師和學生小組的評價是對學生的一種肯定,一種鼓勵。因此,教師要對每一個學生的實際水平與課堂上在小組中的表現作深入的了解和仔細觀察,對合作較好的小組,組織能力較強的組長,積極參與學習的成員都要及時評價、表揚和激勵,讓他們充分體驗合作的樂趣,充分享受成功帶來的喜悅,如可根據小組的表現評出“集體智慧獎”“組合默契獎”“共同進步獎”等,也可根據學生在小組里的表現主出“最佳表現獎”“合作標兵獎”……這樣增強了學生的自信心,也為“合作交流學習”步入成功注入了新的催化劑。
我們知道,教師的一切教學行為的出發點和歸宿都是為了學生個性的全面發展。作為合作交流學習的教學方法除了讓學生掌握知識技能、培養合作的意識和能力外,還要培養學生探究的能力、健康的心理、良好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教師在教學引導中不能讓一個好學生代替小組匯報交流,或者讓組長做小老師,而要培養小組成員建立一種平等、民主、互助的關系,使之對小組的學習任務建立一種責任感,以保證合作交流學習不放任自流或流于形式。
數學大師華羅庚說過:“學習數學最好到數學家的紙簍里找材料,不要只看書本上的結論”。孩子的主要任務是學習現有的知識經驗,學生合作交流的主要目的之一是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促進每個人的發展,培養創新精神、實踐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發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然后才能談到合作交流意識和能力的培養。學生只有具備這樣的個性,才能夠打下走向社會從事獨立工作或與別人合作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