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賽嬌
新媒體新技術的應用,變革了教師教和學生學的方式。福建省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臺中的“教學助手”應用,由WEB端、PC端、手機端組成,集“教材資源、課前導學、同步備課、互動課堂、在線檢測、課后作業”為一體,融合交互式電子白板與網絡空間功能,實現了基于教育云平臺面向區域與教師空間、學生空間、家長空間,以及手機客戶端(家校幫)的互聯互通。該平臺借助互聯網,把教學向課內外延伸,打破傳統課堂學習的區域和時空限制,實現了課前、課中、課后,線上、線下,師生、生生之間全方位的互動交流,課堂更加高效。下面筆者談談如何借助“教學助手”平臺,融合多種新媒體新技術,構建高效、新型的智慧語文課堂。
一、課前導學——以學情數據分析為核心
借助“教學助手”平臺的課前導學,可以向學生推送自學任務、試題、微課等預習內容,形式可以是圖片、文字、音頻、視頻。學生利用家校幫App直接在電腦、手機、平板電腦上作答,或提交朗讀錄音,或上傳圖片資料,或直接完成試題,教師在后臺隨時隨地查看每個學生的完成情況并進行批閱回復,根據平臺提供的大數據進行學情分析以學定教,擬制合適的學案。課堂上對于學生已經掌握的知識不再重復教學,重點講解掌握不牢或不理解的地方。學生在平臺上可以瀏覽其他同學的預習完成情況,互相點贊,甚至發表自己的看法,這比傳統意義上的預習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部分學生還可以根據需要在資源共享中反復查看教師課前推送的教學資源,真正進行因人而異的有效前置性學習。
二、課中階段——以師生互動為關鍵
智慧課堂是以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為目標,追求的是真質量、真效益,包括差異的知識建構和創新的智慧發展,更加重視課堂的互動性、發展性、合作性和開放性。
1. 借助網絡平臺,促進互動交流。“教學助手”平臺的“同步備課”“互動課堂”除了具備交互式電子白板的功能之外,還有形式多樣、活潑有趣的互動試題,教師可以根據年級和教材的需要,設計一些選擇題、判斷題、分類題、排序題,或是客觀填空、完形填空、選詞填空、連詞成句等,讓學生多方面參與課堂互動。教學中,根據課堂生成,隨時調用素材庫中的微課、視頻等資源,借助手機“移動講臺”App遠程遙控課件,把教師從講臺上解放出來,隨時隨地關注學生,課堂從預制轉向彈性,并利用隨機挑人、分組挑人等工具,面向全體,激發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如:《珍珠鳥》第4自然段,抓住時間先后和活動范圍變化的詞語,體會珍珠鳥如何逐步親近和信賴“我”是教學的重點之一。但這段話中,作者用一系列準確傳神的動詞來表現珍珠鳥的可愛和作者對它的喜愛之情也是教學的重點。為了讓學生體會言語表達的奧妙,在引導學生體會人、鳥內心活動后,筆者把段中“挨近、蹦到、俯下、偏過、瞧瞧”等動詞隱去,指名學生上臺進行完形填空,做完點擊按鈕自動檢測對錯。學生答錯可以重做,直到真正掌握這些動詞為止。自測自評的互動參與方式吸引了學生,也促進了學生對文本的理解與交流。
2. 利用思維導圖,幫助梳理歸納。思維導圖清晰的思維方式可以幫助學生更快地將新知、舊知進行整合,將零散的段落信息融會貫通成一個系統,以此提高語文學習的效率。如教學《海底世界》第3自然段時,筆者以“海底動物各有各的活動特點”這句話為中心,建立一張思維導圖,用6種海底動物圖片加文字的方式把特點歸納整理,便于學生理解記憶。《陶校長的演講》一課中,2~5自然段的結構相同,都是圍繞“問什么—為什么這么問—怎么做”的思路來敘述,可借助思維導圖讓學生更快地把握文章結構。一個單元教學完也可利用思維導圖對本單元的知識進行梳理整合,幫助學生在舊知和新知間架起記憶的橋梁,讓學習更為高效。
3. 憑借平板電腦,進行合作探究。借助平板電腦學習已經成為信息化教學的一大趨勢,筆者在教學《海底世界》海底動物活動特點這一部分時,先引導學生抓住“海參靠肌肉伸縮爬行,每小時只能前進四米”這句話體會海參的特點,借助微課認識說明方法,并總結:“孩子們,剛才我們學習海參活動特點時,采用了這樣的方法學習——畫出海底動物特點的句子;找出說明方法,寫在句子旁邊;想想這樣寫好在哪里。下面以同桌為小組,從剩下的這幾種海底動物中,挑選你們喜歡的一種,用這種方法合作學習。”同時把探究表格現場發送到學生平板電腦上,小組合作完成并提交學習成果。教師利用搶答、小組評分的方式進行匯報交流。學生上臺講解時,采用學生演示模式控制所有平板電腦,便于學生一邊直觀觀看,一邊傾聽匯報,教師對學生合作成果及現場學習情況一目了然。
4. 巧用訊飛輸入,強化口語訓練。“互聯網+教育”的時代背景下,眾多新媒體新技術在課堂中創新融合,往往會發揮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利用手機訊飛輸入法輔助進行說話訓練。教學《石頭書》一課時,筆者問:“孩子們,石頭書上的字除了雨痕、波痕,還有什么?”“僅僅這些嗎,從哪知道?”生:“句子后面的省略號。”“你真是個用心讀書的孩子,連一個標點都不放過。”接著播放各種各樣礦物的微視頻,并出示以下句子引導學生進行說話訓練:“你看這些礦物有____________、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有____________,真是____________!它們不但顏色絢麗,而且形狀也各不相同,有的是____________ ,有的是____________,有的是____________,真是____________!”這種情況下,傳統語文課堂通常是你說我說他說,學生未必全都聽進去了,或者聽過就忘記了,形成不了一個系統完整的句子。而筆者借助訊飛輸入法,在學生回答后,按住手機,把學生的答案重新說一遍,白板屏幕上立刻顯示出學生表達的內容,然后用“互動課堂”中的截圖功能把這幾句話截圖下來插入白板,一段完整的口語訓練片段即刻出現在學生眼前。用同樣的方式留住兩三個學生的回答后,讓學生齊讀記憶,不僅強化表達,也激起了學生內在的成就感。
5. 發揮量化功能,實行激勵評價。及時評價是激勵學生學習的一大法寶,無論是“教學助手”平臺“課前導學”的點贊留言,還是課堂中的“隨機抽人、小組爭花”,都可對學生參與學習的行為進行客觀的記錄和評價,結課時還可查看課堂統計中師生互動的次數,以此來調節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的行為方式。筆者相信,課堂上教師動情、真心的語言評價加上互聯網數據的量化評價,一定能加大學生參與學習的力度。
三、隨堂檢測——以實時反饋為目標
智慧課堂教學環境下的隨堂檢測是指:教師通過信息技術平臺,智能推送測評試題;學生通過信息技術平臺,完成測試題并提交答案的過程。為了檢驗學生對某一知識或整個教學內容的掌握情況,教師備課時精心編選試題,依托“教學助手”平臺的“在線檢測”系統,提前發布到平臺上,教學過程中或在教學任務完成后推送給學生進行隨堂檢測。平臺系統會自動對學生的檢測進行處理、反饋、統計、分析、評價,教師可以通過結果分析了解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即時進行錯因分析,有針對性地進行重點講解、補充說明。相對傳統語文教學而言,學生當堂學習效果的反饋更加智能、及時、有效。
四、課后階段——以個性化輔導為重點
傳統語文教學是統一布置作業,很難做到分層設計,批改和反饋比較滯后,作業講評也只是針對共性問題,而智慧課堂教學完全改變了這一狀況。第一,教師不再布置統一作業,而是根據每個學生課前預習、課堂學習和隨堂檢測的情況,有針對性地布置。借助平臺“作業發布”功能,有些作業全班發送,有些則勾選需要的學生名單發送。第二,學生完成作業后,根據自己的進度,通過平臺將作業提交給教師。客觀題系統會自動批改和反饋,主觀題教師可以針對每個學生的作業情況錄制批改微視頻,推送給這名學生或更多的學生,進行個性化輔導。第三,學生基于平臺觀看自己的作業批改微課后,有什么感受與疑問可及時與老師、同學討論交流,學習困難不再滯留,也有利于教師改進和實施針對性教學。“教學助手”還會自動錄制整節課的課件操作、板書過程,只要點擊推送,學生就可在平臺上根據自己的需要,隨時觀看復習,從一定程度上彌補了傳統教學的缺陷。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