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梅
[摘要] 目的 分析臨床護理路徑在子宮肌瘤合并糖尿病圍手術期的應用效果。方法 將86例子宮肌瘤合并糖尿病患者作為研究對象(2014年9月—2016年9月期間收治),隨機分對照組、實驗組,對照組予以常規護理,實驗組予以臨床護理路徑干預。 結果 實驗組和對照組護理后進行比較,其術后恢復指標顯著更優,傷口一期愈合率、血糖控制率更高,并發癥發生概率更低,兩者相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結論 臨床護理路徑應用于子宮肌瘤合并糖尿病患者對加快術后恢復進度和避免并發癥發生具有積極影響。
[關鍵詞] 臨床護理路徑;子宮肌瘤;糖尿病;圍手術期;護理效果
[中圖分類號] R47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4062(2017)09(a)-0145-02
子宮肌瘤是良性腫瘤,在中年女性人群中較常見,目前在醫學臨床上多采用手術治療;而糖尿病屬于代謝性疾病的一種,以高血糖為特征,典型臨床癥狀表現為多飲、多食、多尿、形體消瘦,患者選擇手術治療會因應激反應引發低血糖等并發癥,導致病情加重,因此圍手術期選擇合適的護理干預必不可少[1]。該文于2014年9月—2016年9月該院收治的86例患者為研究對象,意在研究臨床護理路徑在子宮肌瘤合并糖尿病圍手術期的應用效果,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該院于收治的86例子宮肌瘤合并糖尿病患者。采取隨機法分為對照組和實驗組,每組各43例。在對照組中,年齡下限38歲,年齡上限78歲,平均年齡(52.18±6.92)歲;糖尿病患病時間1~17年,平均患病時間(7.84±2.30)年。在實驗組中,年齡下限40歲,年齡上限79歲,平均年齡(52.31±7.03)歲;糖尿病患病時間2~16年,平均患病時間(7.79±2.16)年。兩組患者在性別分布、年齡等臨床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研究價值。
1.2 方法
對照組:接受常規護理,如給患者進行健康宣教,制定科學合理的飲食方案等。實驗組:實施臨床護理路徑干預。具體護理內容如下所示。(1)以時間為橫軸,以入院指導、接診時診斷、檢查、用藥、治療、護理、飲食指導、出院計劃等護理手段為縱軸,制成一個日程計劃表,醫護人員對患者何時該做哪項檢查、治療及護理,病情達到何種程度,何時可出院等目標進行詳細說明。(2)對相關負責醫護人員定期進行系統化培訓,讓其能熟練掌握臨床護理路徑的護理模式。(3)實施臨床路徑護理。①入院指導:患者入院后,醫護人員應主動向患者及家屬自我介紹,為他們講解醫院環境、住院基本事項等;多和他們交流溝通以獲取患者及家屬的信任感。此外,準確掌握患者的基本信息、具體病情和心理狀態,根據患者年齡、學歷水平等不同針對性為患者講解和子宮肌瘤、糖尿病相關的疾病知識,并及時予以心理疏導,提高患者對治療的配合度。②術前護理:為讓患者樹立打倒病魔的信心,可邀請治療效果較好的患者現身說法,消除患者對手術的疑慮和不確定性;同時確保患者睡眠充分,可指導患者學會正確的排痰、排便方法。為讓患者熟悉手術室環境,消除對新環境的陌生感,術前半小時醫護人員可帶患者進入手術室,并給患者講解手術室環境和基本設備。③術中護理:患者手術時醫護人員應全程陪同,可通過播放柔和性音樂等方式讓患者身心放松;協助主治醫生完成各項手術步驟,密切注意引流管通暢情況并做好記錄。④術后護理:實時觀察患者的生命體征,如果發現異常應立即通知主治醫生,并采取相應解決措施。手術后患者無法獨自下床、洗漱和如廁,醫護人員應提供幫助。患者出院時,對患者和家屬進行健康教育,告知需注意的相關事項等,并叮囑患者堅持定期復查。
1.3 觀察指標
①記錄兩組患者的術后恢復情況,評價指標包括排氣恢復時間、排尿恢復時間、早期下床活動時間和平均住院時間。②觀察兩組患者切口愈合程度,并計算各組的一期愈合率、二期愈合率;同時檢測兩組患者的血糖水平,對各組血糖水平得到顯著控制的人數進行統計。③觀察兩組患者圍手術期是否出現切口感染、低血糖、褥瘡和尿潴留等并發癥,分別對各組并發癥的發生概率進行計算。
1.4 統計方法
該文數據均經SPSS 20.0統計學軟件處理,用均數±標準差(x±s)的形式說明兩組子宮肌瘤合并糖尿病患者的術后恢復指標,使用t檢驗;用[n(%)]表示傷口愈合率、血糖控制率和并發癥發生概率,使用χ2檢驗。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術后恢復情況
實驗組排氣恢復時間、排尿恢復時間、早期下床活動時間和平均住院時間較對照組明顯更短,兩者相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細見下表1。
2.2 兩組患者傷口愈合及血糖控制情況
實驗組傷口一期愈合率(90.70%)、血糖控制率(95.35%)顯著高于對照組,兩者相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細見下表2。
2.3 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情況
兩組患者并發癥的發生概率進行對比,實驗組(2.33%)低于對照組(16.28%),兩者相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細見下表3。
3 討論
子宮肌瘤是一種良性腫瘤,多發于育齡女性人群。一旦患上子宮肌瘤,臨床癥狀為經期變長、月經變多和陰道出現不規則出血等[2]。其發病機制截至目前尚未完全明確,大多都是接受定期觀察或手術治療。不管采用何種治療手段,選擇合適的護理模式對病情改善具有促進作用。隨著社會快速發展,人們生活方式和飲食習慣也發生明顯變化,患上糖尿病的人數逐年增加。雖然就糖尿病本身來說并不會給患者帶來多少不便,大多數人也不會引起重視。然而,糖尿病是“無聲的殺手”,如果患者不盡早接受醫治,易引起糖尿病足、高血壓及冠心病等并發癥[3],嚴重影響他們的日常生活和工作。endprint
為探討臨床護理路徑在子宮肌瘤合并糖尿病圍手術期的應用效果,該文選擇在該院治療的86例子宮肌瘤合并糖尿病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對照組患者給予常規護理,對實驗組患者則實施臨床護理路徑。臨床護理路徑在醫學臨床上是一種新型的護理模式,針對一個病種,不再是機械化執行主治醫生的意見,而是預見性、計劃性為患者進行護理[4]。在護理期間,醫護人員和患者均屬于參與者,患者能清楚了解自己的護理目標,從而能積極配合護理工作;醫護人員能夠根據患者的具體病情制定針對性的護理方案,為患者提供優質的護理服務,不僅讓患者感到滿意,自己也能找尋對工作的歸屬感。總之,對患者實施臨床護理路徑,能讓醫護人員、患者在護理期間做好自己應做的工作,雙方形成相互促進關系,對加快患者康復進程具有積極意義[5]。
據該次研究結果顯示:實驗組和對照組護理后進行對比,其排氣恢復時間(35.79±11.30)min、排尿恢復時間(26.38±7.29)min、早期下床活動時間(16.34±5.47)h和平均住院時間(5.35±1.03)d均縮短,傷口一期愈合率(90.70%)、血糖控制率(95.35%)均提高,并發癥發生概率(2.33%)大大降低,兩者相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子宮肌瘤合并糖尿病患者圍手術期應用臨床護理路徑,能縮短傷口愈合時間,有效控制血糖水平,加快術后康復進程,可在今后臨床中進一步推廣實施。
[參考文獻]
[1] 朱蘭芬.子宮肌瘤合并糖尿病90例圍手術期護理體會[J].現代實用醫學,2017,29(1):134-135.
[2] 胡殿鵬.臨床護理路徑在子宮肌瘤患者圍手術期護理中的應用[J].中國實用醫藥,2014,15(32):205-206.
[3] 李向榮.臨床護理路徑在子宮肌瘤合并糖尿病圍手術期的應用效果分析[J].糖尿病新世界,2016,19(8):137-138.
[4] 陳榮華.臨床護理路徑在子宮肌瘤患者圍手術期護理中的應用效果探析[J].臨床醫藥文獻電子雜志,2016,3(30):5923.
[5] 李得瑛.分析臨床護理路徑應用于子宮肌瘤患者圍手術期護理中的臨床效果[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連續型電子期刊,2016,16(11):231-23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