勾設軍
摘 要:教學原則,就是教師在教學活動中為成功地實現教學目標、完成教學任務而遵循的一般原理,它是對教學組織的基本要求,是學科教學基本規律的體現。國內外教育專家學者對此論述條目內容眾多,但尚無統一提法。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和對傳統教學思想方法的批判和革新,許多教師都產生了諸多困惑,感覺無所適從,結合多年教學實踐的經歷和體會,認為在新課程背景下的教學應繼續堅持好以下四條基本原則。
關鍵詞:新課程;教育;原則
一、教書育人原則
我們的培養目標是“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人才。加強對學生的政治思想及其品德教育,提高學生思想道德素質是新課程和素質教育的基本要求,也是首要任務。寓思想教育于學科教學之中,是對學生實施思想教育的重要的、基本的途徑之一,也是一項基本的任務。因而,各科教學中,教師不應只是單純傳授知識,作為學校教育機構的一員,在教學中滲透對學生的思想品德、個性心理教育,是每個教師的基本職責和應盡義務。
教學中結合各學科特點、教學的組織管理和教學內容,對學生的思想教育小到學習目的態度、習慣品質、精神毅力、思想方法,大到理想目標、紀律觀念、品德修養及愛國主義教育、辯證唯物主義觀點教育,可以說是無處不包含,無時不體現。因此,教師要處處留心,積極發掘教材及教學活動中的思想教育因素,持之以恒地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
二、科學性原則
科學性原則是各科教學的根本要求,這個原則主要體現在教學內容的科學性和教學方法的科學性兩個方面。
教學內容的科學性就是要求學生獲取的知識嚴謹無誤,概念嚴密準確;證明要有理有據,合乎邏輯性;運算要熟練、準確;學科術語運用要嚴密準確;解題方法力求合理簡捷;要發掘各學科的知識體系,逐步領會、系統掌握相關學科的知識框架和基本思想方法。新課程倡導的民主、開放、探究的學習方式,允許學生充分發表自己的意見和觀點,積極地探索、歸納、概括獲取新知識,認識新事物,但學生自主學習的成果難免出現偏差、片面或錯誤,這就需要教師及時地給予必要的補充和矯正。
教學方法的科學性主要體現在:(1)要適合教材特點;(2)要兼顧學生年齡特點和心理特征,符合學生認知規律;(3)要積極學習借鑒,探索運用先進的教學方法,如:“問題探究教學法”“自主、合作、探究教學法”等,在“問題探究”和“合作學習”中要積極采用觀察、對比、激疑、推理、議理、操作、圖示、情境等手段和策略啟發學生的思維。總之,教學方法的選擇和運用要做到科學合理、靈活多變、注重實效。要有利于對教學內容的系統掌握和理解;有利于激發學生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有利于培養學生思維能力和自學能力,促進學生自主發展和綜合素質的提高。
三、鞏固與發展相結合原則
由人的認知規律和教學的一般原理所決定,知識、技能的形成就像一串環環緊套在一起的鏈條,教學的功能和實質就是不斷地用一些新的知識和技能補充學生已有的知識和技能,而這些新的知識和技能又依次變成學生獲得新的知識和技能的工具,因而,教學中必須堅持鞏固與發展相結合的原則。為此,教師要善于引導和組織學生搞好歸納總結和復習,及時查漏補缺,使學生完整、系統、準確地掌握已學知識。同時,要注重在鞏固中求發展,教師要積極指導學生預習,布置有針對性的預習問題,并在教學中注重采用以舊引新、變換拓展的方法,使學生領會和掌握學習方法,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品質,不斷提高自學能力,也保證了學生能在較長時期內保持系統的知識、技能和技巧。
四、傳授知識與培養能力相結合原則
傳授知識與培養能力相結合,是指在各科教學中教師要特別重視對學生能力的培養,使知識和能力協調發展,共同提高。應該認識到,學生對教材的學習和掌握要受到各種能力的制約,反之,對知識的掌握和運用又促進其能力的發展。為此,在教學的每一個環節上,不論是引導講解、合作探究,還是自主練習,歸納總結都要注意對學生能力的培養。教學中要注意調動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盡可能地給學生多創造自主探究、實踐應用的機會。要把培養和提高學生的聽說讀寫、計算能力、邏輯思維能力、空間想象能力、抽象概括能力、應用知識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及自學能力貫穿于每一個知識點的教學及教學的每一個環節步驟上。
參考文獻:
[1]孟春燕.透過一道高考試題看新課程的教學理念[N].六盤水日報,2009-12-17(6).
[2]蔡軍.與新課程共同成長[N].嘉興日報,2007-05-16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