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祥
摘 要:讓初中學生形成良好的思維習慣和思維方法是數學教學的終極目標,也是數學新課標教學的重要要求。根據多年的教學實踐經驗,針對初中數學淺談幾點有效發展學生數學思維能力的具體策略,與各位同行共享。
關鍵詞:初中;解題;思維能力
數學思維是對數學對象的理性認識過程,簡單來說,就是學生應用數學工具解決各種實際問題的思考過程。筆者認為,解題是培養學生數學思維的重要途徑,廣大教師可以從習題訓練入手,通過強化解題過程,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
一、觀察材料結構,整體思維
學生在求解問題時,首先應當學會從全局著眼處理,把握數學問題的本質,概括出數學關系,進而再確定解題的思路與策略。因此筆者認為,教師應當注重引導學生觀察分析數學材料的整體結構,對問題進行綜合分析與整體思考,從而培養他們的整體性
思維。
比如一次函數問題:A市和B市分別有某型號庫存機器12臺和6臺,現在決定支援C村10臺,D村8臺,已知從A市調運一臺機器到C村和D村的運費分別是400元和800元,從B市調運一臺機器到C村和D村的運費分別是300元和500元,試求出總運費最低的調運方案,總運費最低為多少?筆者首先引導學生觀察題目條件,對問題展開整體分析。通過引導學生觀察條件,嘗試用圖表展示問題的整體關系。通過表格,學生很快確定了解題思路:設總運費為W元,A市運往C村的機器為x臺,列出W關于x的函數關系式W=400x+300(10-x)+800(12-x)+500[6-(10-x)]=-200x+10600,然后根據一次函數的增減性進行分析,確定總運費最低的方案,并很快得到答案為:x=10,也就是說從A市向C村調運10臺機器,向D村調送2臺機器,從B市向D村調送6臺機器,此時總運費最低,最低運費為8600元。可見,筆者通過引導學生對問題進行整體分析,有效提高了他們的解題效率,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二、溝通縱橫知識,靈活思維
一道數學問題可能涉及很多知識點,教師在教學時應當注重引導學生去梳理、歸納問題所蘊含的知識點,幫助他們溝通縱橫知識,進而提高他們的解題速度,發展其思維的靈活性。
例如“一元一次不等式”教學中,筆者讓學生對一個問題進行探究與解決:關于不等式2x-a≤-1的解集為{x|x≤-1},求實數a的值。對于這道題,首先根據一元一次不等式的知識可知,2x-a≤-1的解集為x≤(a-1)/2,已知不等式解集是{x|x≤-1},因此可得(a-1)/2=-1,再求解一元一次方程可得a=-1。該題屬于不等式與方程的綜合題,筆者通過習題訓練,引導學生梳理了一元一次方程和一元一次不等式相關的知識,幫助他們建立了知識體系,實現了知識的遷移與綜合運用。
三、拓寬聯想范圍,發散思維
在解決問題時,學生有可能會思路閉塞,感覺無從下手,或者是解題方法單一、古板,導致效率不高。筆者認為,教師要引導他們積極地展開聯想,通過拓展聯想范圍,誘發學生產生靈感,獲得解題思路,進而提高他們思維的發散性。
例如,在“二次函數的圖象與性質”教學時,設計了如下問題:關于x的方程1-(x-a)(x-b)=0的兩根為m、n(m 學生發現此方程可以構建出兩個函數:y=(x-a)(x-b)和y=1,并描繪出函數大致圖象。此時,結合方程組的根的定義,易知方程的兩根m、n(m 四、改變題目條件,開放思維 變式教學是培養學生思維概括力、提升學生思維開放性的有效途徑。筆者認為,教師組織學生進行習題訓練時,可以有意識地改變題目條件,使他們學會多方位、多角度地思考問題,突破思維定式。 例如:如圖1,△ABC和△ECD都是等邊三角形,△EBC可以看作是△DAC經過什么圖形變化得到的?說明理由。 此題易知△EBC是△DAC繞C點逆時針旋轉60°變化得到的。 為了更好地引導學生研究、探索,激發學生的學習潛能和創新思維,體驗從特殊到一般的演變過程。筆者開始逐步改變題目條件,產生了幾個變式。 變式1:如圖2,當等邊△ABC和等邊△ECD分別繞點C旋轉時,BE、AD之間的大小關系如何? 變式2:在圖1基礎上,如果將三角形擴展到四邊形,若ABCD、DEFG都是正方形,則CG與AE關系如何? 變式3:若將正方形按照圖2的方法進行旋轉,其結論還會成立嗎? 變式4:若將正方形變換成任意正多邊形,其結論是否仍會成立? 活動中,筆者通過一題多變,有效培養了學生思維的開放性與創造性,使他們學會對問題進行多層次的思考。 綜上所述,教師通過有效的習題教學,鍛煉了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使他們在強化解題的速度、技巧與綜合分析能力的同時,提高了自身思維的整體性、靈活性、發散性與開放性,使課堂教學效果高質保量。 參考文獻: [1]鄭榮.初中數學教學中學生數學思維能力的培養研究[J].數學大世界,2017(10). [2]程鵬.探究初中數學解題能力的培養方法[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5(5):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