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培英
摘 要:挖掘教材中豐富的人文資源,注重情感教育。以情感人,以情育人,使學生的內心與作品中的情感、作者的情懷產生共鳴,達到教書育人的目的。
關鍵詞:人文資源;愛國主義;生活
伴隨二十一世紀的時代氣息,我們迎來了不尋常意義的基礎教
育課程改革。教育部指定的《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在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社會主義道德品質,逐步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和價值觀,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新編語文教材中選編了豐富人文內涵和個人情感的內容,從不同方面反映作者對國家、社會、自然、人生的領悟和感受。教師應充分挖掘這些資源,使語文教育真正起到教書育人的作用。
一、讓愛國主義情感在心中生根
愛國主義教育是語文教學中一個常新的話題,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要使‘愛國這個詞能夠讓孩子們一聽到它就激動得心跳,那就必須形象地說,悉心耕耘兒童意識的土壤,并且用美的種子來播種?!毙戮幷Z文教材為語文教師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提供了一篇篇“美的種子”。如毛澤東的《沁園春·雪》描寫了“千里冰封,萬里雪飄”的北國風光;曹操的《觀滄海》描繪了“水河澹澹,山島聳峙”的大海景象;光未然的《黃河頌》里“黃河滾滾,掀起萬丈狂瀾;濁流宛轉,結成九曲連環”,是母親河波瀾壯闊的雄偉圖畫!這些寫景中昂揚著民族精神,幫助學生陶冶心靈,凈化思想,從內心萌發愛國之情。教材中還有許多寫偉大的思想家、科學家、軍事家、藝術家的課文。如《口技》《核舟記》,讓學生欣賞我國古代高超的表演藝術和雕刻藝術,并為自己是這樣一個優秀民族而自豪;《曹劌論戰》讓學生感悟到我國古代杰出軍事家光輝的軍事思想和卓越的指揮才能;《鄧稼先》更讓學生看到我國現當代科學家深厚的民族情、堅強的意志、堅定的信念、甘為祖國獻身的崇高精神,從而更加明確當今中學生作為新一代接班人的歷史使命。古代詩詞里的愛國情感更是豐富多彩,如木蘭女扮男裝,“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的颯爽英姿;杜甫“國破山河在,春城草木深”的感慨與憂傷;陸游“僵臥孤村不自哀,尚思為國戍輪臺”的責任與擔當;文天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赤膽忠心;辛棄疾“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沙場秋點兵”的壯志豪情。這些感人肺腑的語句無不敲擊著學生的心靈,迸射出感情的火花,愛國的種子在學生心里悄然萌發。
二、熱愛自然,和諧共存,向往美好生活
“生活中不是沒有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大自然和生活中時時處處都有美的靈光在閃爍。語文教材中描寫祖國大好河山、名勝古跡、自然風光的課文很多:朱自清《春》描繪的景物充盈著躍動的活力與生命的靈氣;老舍的《濟南的冬天》妙筆勾勒“濟南的冬天”那山、那水、那雪好似一幅水墨畫。梁衡筆下的《壺口瀑布》洶涌奔騰、濤聲如雷、氣勢磅礴、勇往直前的黃河精神;范仲淹的《岳陽樓記》里用“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寫出洞庭湖的磅礴雄偉、浩瀚、闊大;柳宗元的《小石潭記》寫潭水、寫游魚、寫樹木、寫巖石,宛如一幅有詩情的風景畫。許多作品中既有自然美,也浸潤著作者的思想感情,現實生活中的美在作家飽含深情的筆下往往更集中、更典型、更富有感染力。有關這方面的課文還有:《三峽》《蘇州園林》《大自然的語言》《中國石拱橋》等,均
能使學生享受賞心悅目的美的同時又獲得豐富的知識。教學中應充分挖掘和利用這些美的文本,引導學生熱愛大自然、向往美好生活,用自己的眼睛去發現美、感知美、欣賞美、贊頌美并學會創造美。
三、關愛他人,愛惜生命,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質
關愛他人,尊重他人,和諧相處,團結友愛的教育是必不可少的。語文教材中有不少這方面的內容。如《誰是最可愛的人》《藤野先生》《社戲》《偉大的悲劇》《驛路梨花》《再塑生命的人》《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等。它們從不同側面表達了人與人之間的深厚情誼和美好祝愿。這樣的人文內容,會凈化學生的靈魂,使他們形成健全的人格,擁有純潔美好的心靈。一個人只要心中有愛,那么他就會用愛的眼睛觀察生活,用愛的心靈對待他人,為今后步入社會、參加工作,與人交流、合作奠定基礎。
“綴文者情動而辭發,觀文者披文以入情。”一個好的語文教師既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人文情感,更重要的還應具備以情動情的授課能力和及時調整學生情感并使之處于最佳狀態的育人能力。變無聲的文字為有聲有情的語言,把語文教材中的人文資源化作汩汩溪流進入學生心田,通過情感體驗、情感表達、情感交流、情感矯正等方式,使學生的內心與作品中的情感、作者的情懷產生共鳴,發生“潤物細無聲”的變化,完成教書育人的目的。
參考文獻:
于漪.語文教育藝術研究[M].山東教育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