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瓊惠
摘 要:健美操是一項集合了音樂、體操以及舞蹈等各種元素的體育健身運動,具有較高的鍛煉價值。健美操練習中會充分地調動身體各部分機能,練習健美操,當全身心投入健美操中時,健美操會給練習者一種身心愉悅的舒適感,所以健美操應該在廣大小學生之間大規模應用,通過對健美操的練習可以充分提高小學生的感覺統合能力。
關鍵詞:健美操;小學生;感覺統合能力
一、感覺統合訓練的認識和必要性
1.感覺統合訓練的認識
感覺統合訓練在小學體育教學中的運用就是利用體育課的時間讓學生進行一些體育游戲,游戲過程中體育教師培養學生平衡和感覺方面的協調能力。學生得到鍛煉后動覺與感覺開始得到正常的發展,進而提高學生的身體素質,促進學生智力的發育。目前多數兒童缺乏感覺統合訓練的原因主要有兩個,第一個原因是父母對孩子的過度溺愛,害怕孩子在運動過程中跌倒、摔跤、受傷而禁止孩子的戶外活動。這種情況下,孩子的運動感覺長期得不到鍛煉,就會出現感覺統合的失調。另一個原因是兒童神經系統方面的缺陷,例如孩子因為生產方式不正確、患疾病等問題導致的神經系統出現紊亂,都會導致孩子的感覺統合出現失調。孩子感覺統合出現失調后,會在孩子的多方面發展中產生嚴重的不利影響,學習方面會產生障礙,感覺統合失調的學生在思維能力、記憶能力、學習能力等多方面發展都十分緩慢。常常會出現不認識字、寫錯字、記不住、說不清楚的現象,導致學習方面與正常孩子相差較大。心理方面同樣會產生障礙,感覺統合失調的孩子普遍會出現愛哭、愛自殘、愛咬指甲等不良行為,孩子出現這類不良行為不但會被其他人嘲笑,還會因為他人的嘲笑而對孩子的身心產生不利的影響。
2.感覺統合訓練的必要性
作為教師,我們常常會看到很多成年人身體的僵硬,音樂響起,我們的舞蹈沒有隨著伴奏的頻率上舞動,這都是我們感覺統合訓練沒跟上的結果。現在的小學生生活條件富裕,未來面對上臺表演的機會日益增多,對于小學生的健美操事業是極其重要的,而且相關的研究結果指出,兒童經常進行感覺統合訓練能促進兒童大腦和神經系統的發展,使兒童的大腦與動作具有較高的協調性。
二、如何在健美操課程中發展感覺統合能力
1.提高對感覺統合訓練的認識
體育課與文化課在區別上具有明顯的差異性,體育課的學習目標是促進學生的身體健康,學生在體育課學習中養成運動的好習慣。體育教學中,教師應重視感覺統合訓練在體育教學中的重要性,并運用合理的方式將感覺統合訓練加入體育教學中。體育訓練相當于喝白開水,身體需要喝水才能有限運轉,而健美操相比較就是喝茶,茶水可以滋補身體,而健美操也能豐富身體的技能,讓小學生對身體保持美好的感覺。感覺統合能力是指來自外部的感覺刺激信息在寶寶的中樞神經系統進行有效組合,從而使整個機體和諧地運作。科學家發現,嬰兒時期的教育最重要的是感覺學習(視、聽、嗅、味、觸及平衡感)與運動學習(包括大運動和精細運動),感覺學習與運動學習組合在一起,形成完整的學習能力,這就是感覺統合能力。感覺統合能力是大腦本身所具備的功能,但這種功能的發展需要依靠環境的刺激,寶寶的感覺統合能力是在游戲、運動和閑暇活動中發展起來的。簡單來說,感覺統合就是指身體各部位相互關系之間的一種很自然、很流暢的配合,比如左眼與右眼之間、手眼之間、上下肢之間的配合等。
2.感覺統合訓練的方法
可通過睜眼、閉眼五官訓練來提高對身體形象的認識,訓練腳尖對腳跟沿直線走。輔助球上蹦跳、蹦床、袋鼠跳、單腳跳等跳躍類訓練可促進本體感覺的發育。交替拍球、踏步、腳踏車、跳操等訓練可改善身體協調性和節奏感。各方向拋接球可提高辨距和對方向的判斷力。跨越障礙物訓練可改善起動難的狀況。訓練中可穿插系鞋帶、拉拉鏈等活動來改善精細功能。交替推球、拍球、投球等可提高手眼協調性。讓學生伴著健美操的節奏、手勢,身體各個部位扭動,實現對身體的感覺統合能力的提高。
3.教學方法進行優化
教師在教學中的肢體語言運用,同樣對學生的心理情緒產生著非常重要的影響。伯德斯惠的研究表明:人的臉部表情能做出25萬種不同表現。在健美操教學中,教師的風格大部分顯露在其面部表情上,所以,教師的面部表情是學生最易觀察到的,教師高興、生氣、驚奇等表情,讓學生體會到自己學習的效果。通過身體動作如眼神、手勢語、行為語等無聲語言向學生傳遞著不同的信息——鼓勵、贊賞、堅持。肢體語言是教師應具備的教學技巧,熟練運用好它是上好一堂健美操課的主要保證。總而言之,不能讓感覺統合失調的問題成為兒童健康發展的阻礙,影響兒童培養健全的人格。
總之,家長與體育教師必須對感覺統合訓練重視起來,認識到感覺統合訓練的必要性。通過人情現狀、理清思路、改變觀念的過程采取相應的實際行動,幫助兒童改變感覺統合失調帶來的不利影響,為兒童將來的學習和人際交往打下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王芬.小學體育課程增加健美操內容的可行性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2009.
[2]車自成.健美操在小學體育教學中的魅力[J].青少年日記(教育教學研究),2016(12):170-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