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佳
摘 要:中國五千年悠久文化,產生了許多的文字與文體,其中最有特色的,高度凝煉的便是詩歌,一首詩,就是一篇文章,甚至一本書,古詩散發出一種難以抗拒的魅力。在指導學生學習古詩詞時,要注意其融情入景、情景交融、物我一體的特點,感受到古詩詞的意境美。首先,抓關鍵詞句,主要指詩歌中富有表現力的妙詞佳句。這些詞句最能引發讀者情思,余味無窮,在全篇中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反復品讀關鍵詞句,學生心中就會產生與詩人、詩作相關的深切感受,感情誦讀就水到渠成。
關鍵詞:小學;古詩詞;方法
一、運用情境教學法,引導學生感受意境美
在指導學生學習古詩詞時,要注意其融情入景、情景交融、物我一體的特點,感受到古詩詞的意境美。情境教學法是一種符合小學生身心特點的有效教學方法,它通過創設一定的情境,能使小學生入情入境,深刻感悟,使學生在虛擬的環境中真實地感知古詩詞中所描繪的意象和意境,從而在潛移默化中使學生不知不覺地領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因此,在教學古詩時,教師要通過多種方式,引學生入“境”。具體方法有很多,主要方法有這幾種:(1)教師要向學生介紹作者及創作背景,介紹作者生活的那個特定時代,特定環境,使學生把握作者作詩時的特殊心情。(2)聯系現實生活,把現實生活中學生熟悉的事物引入古詩中,拉近距離,搭起入境橋梁。(3)利用多媒體創設情境。通過出示幻燈片、圖片和錄音等輔助手段再現古詩詞的意境,使學生有身臨其境之感。(4)指導學生想象詩中的情節、場面,使學生在頭腦中形成一定的古詩詞情景,從而有利于學生更好地理解詩文內容和意境。
二、欣賞朗誦,理解背誦
處于小學階段的學生,其思維處于正在發展的階段,而這個年齡段的學生記憶力也處在最強的階段。在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中,教師應要求學生加強對于古詩詞的背誦和朗讀。讓學生在朗誦古詩詞的同時注入自己的感情,理解作者寫作的心態,這能夠使得學生在古詩詞學習過程中對古詩詞的理解更加深刻,并真正了解古詩詞的文化。除此之外,教師還應注重學生對于古詩詞的積累,而背誦往往就是學生對于古詩詞積累的最好方法。因此,欣賞朗誦,理解背誦,能夠使得學生在學習小學語文古詩詞的同時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小學階段的古詩詞,多數是七言絕句和五言絕句,頭聯、頸聯、尾聯應怎樣讀,需要教師給予很好的指導。教師的示范朗誦對學生理解詩詞具有很大的幫助,重視朗誦是詩詞教學的根本。古詩詞都有嚴格的韻律,讀起來朗朗上口,行云流水,熟讀還可以促進背誦。
三、比較異同,拓寬視野,總結規律
萬事萬物都是相互聯系的,許多古詩詞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因此,在教學過程中不能總是孤立地教某一篇,要盡量進行遷移比較。通過比較,尋找相似點、共通性,體會差異性、多樣化,以此全面提高學生的欣賞水平和文學素養。比如,在教毛澤東的《沁園春·雪》這首詞時,引入《沁園春?長沙》進行比較閱讀。通過討論,學生了解了這兩首詞的一些共同點:一是寫法基本相同,都是上闋寫景,下闋抒情。寫景的時候,都有一個領起的關鍵字:一個是“望”,一個是“看”。二是思想內容接近,都體現了毛澤東廣闊的胸襟和偉大的抱負。三是風格上相似,兩首詞都是豪放詞。通過這樣的比較,學生對該詞的認識并不是一個個孤零零的個體,而是可以總結出帶有規律性的東西。
四、動態演示,讓學生欣賞美
如教學《詠柳》一詩時,伴著行云流水般的古箏樂曲,展現這樣一幅美景:明媚的陽光下,高高的柳樹好像是用綠色的玉石裝飾成的,千萬條柔韌的柳枝隨著微風輕輕地舞動,好一幅生機盎然的“春柳圖”。學生在這種愉悅的情景中身心舒暢、融情入景,自然體會到作者對柳樹的喜愛、贊美之情,對“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的詩意也就不難理解了。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柳枝”和“綠絲絳”的相似之處,可用多媒體設計這樣一個片段:千萬條柔韌的柳枝輕輕飄動著,漸漸幻化成碧綠的絲帶,飛舞的綠絲帶又漸漸還原成碧綠的柳枝……借助美的形象,使學生充分獲得美的享受,這就是多媒體的魅力所在。
五、指導吟誦,讓學生表達美
學生喜歡古詩,因為它短小精悍,讀起來朗朗上口。有的學生上學前就能背誦很多古詩,但背起來往往如小和尚念經--有口無心。在古詩教學中指導學生有感情地背誦古詩,是古詩教學的重點。傳統的古詩教學中,老師往往通過自己的范讀指導學生朗讀,但是,同樣的一首古詩,有的教師能讀出感情,引起學生共鳴,而有的教師平鋪直敘,缺乏感情,再加上方言等因素的影響,范讀教學不盡如人意。運用多媒體教學,播放錄制好的由專業人員朗讀的古詩朗讀錄音,效果會更好。由于專業人員能夠很好地把握古詩所表達的情感,用標準的普通話,抑揚頓挫的聲調,準確、傳神地傳達出古詩的感情基調,無論是快樂明朗的、緬懷追憶的、慷慨激昂的,都把握得非常到位。
總之,古典詩詞是我們偉大民族五千年燦爛文化的結晶,是我們的寶貴傳統。一個沒有傳統的民族是可憐的,一個擁有傳統卻不知道珍惜的民族是可悲的。讓我們在古詩詞教學上獻言獻策,齊心協力將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火炬一代代傳下去,讓古詩文化源遠流長。
參考文獻:
[1]陳鳳娟;中學古詩詞教學的反思與實踐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3).
[2]徐華;古典詩詞誦讀教學論[D];四川師范大學;(200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