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秀紅
摘 要:文章借鑒和吸收傳播學“5W”模式的理論方法和實踐經驗,對網絡思政教育過程中的基本要素依次展開分析,通過對網絡思政教育現狀、網絡思政教育圖像解讀、網絡思政教育吸引力對策探尋高校輔導員網絡思政教育吸引力提升的工作理念和實踐遵循,建議從研讀網絡特點、受眾學生心理及需求、網絡思政規律、輿論話語傳播特性,加強效果評價,結合傳統思想政治教育的優良做法等六個方面開展網絡思政工作,使高校輔導員網絡思政教育富于時代性和吸引力,增強實效性。
關鍵詞:5W模式;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吸引力提升
隨著網絡信息化時代的深入推進,網絡的虛擬性與現實性深度融合,青年大學生的學習、生活、情感、就業等基本都在網絡上進行,他們的網絡思想價值取向、行為特點等直接關系著網絡安全發展及國家發展戰略。贏得青年才能贏得未來,塑造青年才能塑造未來,青年在哪里我們就應該在哪里,我們的教育也應該在哪里開展。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運用新媒體新技術使工作活起來,推動思想政治工作傳統優勢同信息技術高度融合,增強時代感和吸引力。”因此如何增進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時代感和吸引力是每一個教育者、更是工作在一線且和學生關系最密切的高校輔導員們必須面對和思考的問題,事關一個國家的生死存亡。
一、新媒體對傳統思政教育的“撼動”
目前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在價值引領、內容建設、線上線下融合、把握學生思想狀況和訴求等方面已積累一定經驗,但也面臨著教育內容吸引力不夠、受教育者能動性發揮不足、大數據工具使用不夠、教育活動的安全可控性不夠以及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管理考核體系有待完善等問題。
新媒體的傳播主體多元化與個性化的變化使得傳統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主體地位和權威性都“祛魅”,首先,傳統“親其師信其道”的角色吸引力被去中心化、人人都是網絡主體的離心力分散了。其次,傳播的“無屏障性”使得各種良莠不齊的海量信息“裸現”在涉世不深、“三觀”正處在形成階段的大學生面前,這無疑也增添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吸引力提升的難度;再次,新媒體技術的迭代更新之快,考驗著傳統思政教育的時代步伐,今天剛明白“兩微一體”,明天又VR直播、智能直播,輔導員工作主導性甚是被動,吸引力提升更是問題;再是匿名化的主體,使得大學生網民可以剝去偽裝、直言不諱,甚至可以不無情緒化地發表言論、臧否現實,對事對人直白、尖銳、不遮掩,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無法鎖定特定對象,加大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針對性的難度。最后,傳播內容的超文本性,使得思政工作者需要適應當下的網絡流行輿論、輿情,說學生愛說的,看學生喜歡看的,聽學生喜歡聽的,這種時刻保鮮的狀態,無疑也加大了思政教育吸引力提升的難度。
二、5W模式視閾下思政教育各因素網絡思維審視
“5W模式”是美國學者拉斯韋爾在1986年發表的一篇題為《傳播在社會中的結構與功能》的論文中首次提出的,他提出了構成傳播過程的5種基本要素,即誰(WHO)、說了什么(Say what)、通過什么渠道(In which channel)、向誰說(To whom)、有什么效果(With what effect),這一模式對如何做好網絡思政工作提供了有益借鑒。本文借鑒和吸收傳播學“5W”模式的理論方法和實踐經驗,對網絡思政教育過程中的基本要素依次展開分析,以期對高校輔導員更好地開展網絡思政教育引導力建設做點有所裨益的思考。
第一,誰(Who):輔導員在網絡思政教育中的地位分析。在傳統思想政治教育中,輔導員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組織者、管理者、實施者,處于思想政治教育金字塔之頂,地位高,具有主導性、權威性。在新媒體日益發展的今天,互聯網的去中心化特性使得輔導員從思想政治教育的金字塔之尖走向網民中間,其思政工作者主導地位減弱,但其工作角色和職責使命要求其在網絡思政工作中必須擔負起“新時代守門人”的職責,要求輔導員在新媒體網絡思政工作中要帶領、引導學生們守住“思想之門”、“學習之門”、“夢想之門”、“交友之門”、“安全之門”等等,最終目的是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培養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
第二,說了什么(Say what):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傳播內容分析。辦什么樣的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是網絡思想政治建設的核心問題和努力方向。要做網絡思政教育的明白人,不惆悵、不迷茫、不迷失,一方面要吸收傳統思想政治教育的優良做法,另一方面要明確網絡思政教育的性質和目標,堅持立德樹人中心任務,圍繞“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這一根本問題展開網絡思政內容體系設置。和傳統思想政治教育一樣,網絡思政的吸引力必須以內容為載體,內容就是我們提供給學生們的精神材質和服務,鮮活的內容如同新鮮的食材一樣對學生思想政治興趣的激發、素養的提升都有一定積極的作用,因此網絡思政內容也須考慮當下網絡原住民之大學生的現實需要,真正意義上使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為“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培養建設者和接班人而努力工作,堅守教育初心。最后,網絡教育內容除了要滿足學生受眾的知曉愿望外,還要能幫助學生受眾刷“存在感”,提升群體歸屬感。
第三,向誰說(To whom):網絡思政受眾者分析。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思想政治工作從根本上說是做人的工作,必須圍繞學生、關照學生、服務學生,不斷提高學生思想水平、政治覺悟、道德品質、文化素養,讓學生成為德才兼備、全面發展的人才。”青年學生的網絡思想、需求與行為是其現實思想、需求與行為的網絡反映,不是虛無縹緲無跡可尋的,網絡思想政治教育也必須遵循“圍繞學生、關照學生、服務學生”的原則開展,首先了解學生在做什么、需求什么,對其網絡思想、需求、行為等進行調研,找到大學生網絡思想、需求等與行為的關聯處,然后進行有針對性的教育,化“大而全”的理論說教為“小而精”的網絡思想引導、化全面澆灌為垂直滴灌、并通過網絡文化建設、網絡環境治理等的隱性滲透輔助育人主渠道。
三、5W模式視閾下輔導員網絡思政教育吸引力提升對策
要研讀網絡,準確把握網絡和信息化工作規律,利用各類網絡媒體為我所用,這是提升網絡思政教育吸引力的前提。
當前新媒體發展飛速,我們必須緊跟網絡步伐,了解新媒體發展特點,首先熟悉受眾聚集的場域變化,最初學生喜歡在貼吧、論壇等平臺上發表相關見解和意見,后來轉戰校內網、QQ平臺,再后來是微博、微信、短視頻平臺、直播平臺等。不同的平臺有不同的運行特點,對受眾的影響也是不同的,以短視頻為例,截至2017年6月,中國網絡視頻用戶規模達5.65億人,移動視頻用戶規模達5.25億人,短視頻領域月活躍用戶量達到1.9億。這些平臺的更新與青年學生獵奇的心理不謀而合,但平臺有些內容的質量確實需要把關和引導,輔導員必須實時關注受眾網絡聚集平臺的更換及點贊量高的視頻并給予及時的回應和引導,知道哪個平臺發生了什么事是做好網絡思政工作的前提。其次,要樹立見微知著積極主動的網絡工作思維和理念,利用大數據主動收集、整理各種網絡信息,并認真分析、深入挖掘各種學生數據信息的相關性,增強網絡思政教育的前瞻性、預見性,提高對學生相關數據信息的敏感性,把工作做到前頭。
第二,研讀網絡受眾學生的心理特征及各種需求,這是提升輔導員網絡思政教育吸引力的基礎。
傳播學家卡茨提出了受眾的不同層次需要,即認知的需要、情感的需要、個人整合的需要、社會整合的需要、舒解壓力的需要。對大學生網民而言,在網絡上長期停留,首先是知識的需求,專業知識、常識知識或信息獲取是最初大學生利用網絡的認知心理初心,也是其大學階段認知心理的理性展現。其次是歸屬干的需求,互聯網虛擬性雖然縮小了網民的人際交往距離感,但現實中也阻減了人與人的現實交往,現代網民不過是“網上繁忙、現實孤單”的群體人,他們這一孤單感反而更需要通過網絡集群來滿足,這也是人類歸屬心理的表現。同時,碎片化時間和碎片化內容使得受眾的注意力分散,娛樂休閑的需求更為突出。因此輔導員在開展網絡思政工作之前,必須對以上受眾心理特點和需求做全面準確研讀,才能有的放矢的去開展工作。
第三,要研讀網絡語言傳播特性,強化網絡輿論引導,打贏網上輿論斗爭,這是網絡思政吸引力提升的
關鍵。
在繼知道了哪個網絡平臺發生了學生關心的什么事后,根據學生對網絡事件關注的方式,需要采用受眾學生能理解和接受的網絡語言開展網絡思政工作。網絡思政工作語言的使用首先必須符合網絡語言特性、符合學生網絡語言表達特點和心理。美國學者布賴特1964年在他的 《社會語言學》一書中提出了“語言和社會的共變”理論:當社會生活發生漸變或激變時,作為社會現象的語言會毫不含糊地隨著社會生活進展的步伐而發生變化。學生在網絡上感受著近至身邊、遠至全球,小到吃喝拉撒、大到國家民族前途命運的各種發展變化,在面對這些綿延不絕的變革和跌宕的多元價值觀激蕩時,他們必會從思想上進行思考,這也勢必會反映到網絡上。因此,網絡思政要尊重網絡語言特點及學生受眾的語言思維進行引導,除此,還必須注重網絡輿論的主流意識形態引導。
綜上,在新媒體背景下,通過“5W”模式理論和實踐經驗,研讀網絡特點、研讀受眾學生心理及需求、研讀網絡思政規律、研讀輿論話語傳播特性,加強效果評價,再結合傳統思想政治教育的優良做法等開展網絡思政工作,受教育者將不斷積累對于輔導員權威、傳播內容、傳播形式的認同度和接受度,這是網絡思政教育實效性和吸引力提升的主要內容和對策落實點。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 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 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N].人民日報,2016-12-09(1).
[2]塞弗林,坦卡德著.郭鎮之等譯. 《理論傳播: 起源、方法與應用》 [M]. 北京 : 華夏出版社 ,2000:324.
[3]丁騁; 楊雪芳.《互聯網傳播環境下再論“把關人”理論的變遷》、《新聞知識》,2015-06-15.
[4]雪莉·特克爾.《群體性孤獨》[M].浙江人民出版社,2014(3):165-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