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愛蓮 張春香
摘 要:由于事業單位財務管理的工作重點正逐步從貨幣形態轉向實物形態,這就要求事業單位在資產管理方面有待完善,并強化事業單位固定資產管理措施。本文通過對事業單位固定資產核算過程中存在的一些問題進行簡要分析,提出一些對策和建議。
關鍵詞:事業單位;固定資產;核算;管理
事業單位的固定資產屬于非經營性固定資產,固定資產在事業單位總資產中占有很大的比重。管好用好固定資產,對于事業單位更好的履行社會公共職能,保證固定資產的保值與增值,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2015年起全面實施了新《事業單位會計制度》將進一步規范我國事業單位的會計核算,對于提高會計信息質量有著重大的作用。但是目前事業單位固定資產核算工作仍然存在許多不規范的問題,阻礙了事業單位對于社會職能更好的履行。加快對這些不規范問題的有效解決,使事業單位在固定資產管理方面更加的完善,以適應和滿足當前新制度、新形勢所提出的要求,促進事業單位固定資產保值增值總體目標的實現和需要。
一、事業單位固定資產核算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首要前提是做好事業單位固定資產的核算工作,新制度出臺后雖然改善了我國事業單位固定資產核算方面存在的一些問題,但是依舊存在一些需要進一步解決的問題。
(一)固定資產的確認標準依舊偏低,認定范圍不夠明確
隨著近幾年物價水平大幅提升,新制度對一般設備1000元和專用設備1500的認定標準依舊太低。比如,教育事業單位的辦公桌椅、飲水機等類似的物品都計入固定資產核算,但是這些物品的價值較低而且容易損壞,所以物品更換也就比較快,這類物品納入固定資產核算的范圍后必然加大了固定資產核算的復雜性,使得固定資產核算的工作量明顯曾加。新制度雖然將固定資產的界定標準一般設備單位價值由500元提高到1000元以上,專用設備單位價值由800元提高到1500元以上,如果考慮到我國近幾年的物價水平,這一規定依舊偏低。
(二)對固定資產折舊方法不合理
新制度在對固定資產折舊方面規定一般采用年限平均法或工作量法這兩種方法計提折舊,對于事業單位來說這兩種方法仍然存在不足。例如,與我國的企業會計的核算相比,少了年數總和法和雙倍余額遞減法兩種加速折舊的方法。在對事業單位固定資產折舊時,由于對固定資產的性質考慮不全面,沒有根據實際的情況對固定資產的折舊采取與之相對應的折舊方法進行折舊,所以造成了事業單位固定資產核算折舊存在問題。例如,我國事業單位中的高等教育部門的實訓設備,因為對高等教育部門來說,只有計提折舊的資產的真正價值才能被準確無誤的體現出來,這樣固定資產的實際成本以及固定資產的損失和消耗情況才能更為真實準確。事業單位固定資產折舊的這一計提方法不利于正確核算固定資產,難以如實反映事業單位的財務狀況,使得事業單位凈資產的會計信息不真實,導致固定資產真實價值虛增。
另一方面,事業單位的固定資產在管理過程中,由于人為因素造成的丟失或者由于長時間使用自然因素造成的損耗,導致了固定資產的實際價值存在很大程度的減少。而新制度規定,固定資產原始的賬面價值依舊掛在賬目上,并沒有因為這些損失和消耗而減少,出現了會計賬面價值沒有真正的反應出固定資產的真實價值已經成為普遍的現象,因此也就體現不出本單位固定資產對于履行社會公共職能能力到底是怎樣的。另外,固定資產在使用過程中,必然會存在損耗,而且隨著時間的一步步推移,損耗會越來越嚴重,此賬面價值與實際價值之間的差距會被逐漸拉大,使得事業單位凈資產的會計信息不真實,虛高的資產會對會計報表的使用者產生錯誤的引導,從而影響固定資產的管理工作,不利于事業單位順利地履行公共職能。
(三)固定資產的構建、報廢流程不合理
事業單位購置固定資產的主要資金來源是政府補貼或財政撥款,但是也不排除來源渠道的多元化。例如,高校固定資產資金來源渠道,有用財政撥款購置的,有用事業性收入購置的,有用上級補助收入購置的、有用商業貸款購置的以及捐贈的。由于來源渠道的多元化,有些事業單位在固定資產購置決策時缺少民主的決策程序,造成預決算不真實;采購時又有法不依,不按《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采購法》辦理,未做市場調查、貨比三家,出現私下交易,人情交易,甚至以高出市場同類商品價格購進,有時甚至不根據本單位實際的需要,多次購買相同的固定資產,造成固定資產并沒有全部的投入使用,常常出現一些固定資產閑置的現象。
有些事業單位用非經營性資產從事經營活動,將國有資產低價出租、出借、出包,不公開、不透明、不招標、不競爭,造成固定資產流失。在固定資產報廢方面,同樣存在問題,例如,沒有按規定履行審批程序同時沒有經過評估就隨意的確定處置資產的價值,處置的收人沒有按照單位規定上繳,已經處置或報廢的資產長期掛賬或自行沖賬,處置資產手續不完備,個別資產未達到其最低使用年限就提前處置。
(四)責任人管理機制不到位,監督機制不健全。
從當前固定資產的管理角度來看,沒有設置專門機構對固定資產進行有效管理,重購置,輕管理,未能徹底落實對國有資產管理的要求。從現實的實際狀況來說,財務人員的責任心由于受我國體制因素的影響,造成了很多財務人員并不具備相應的獨立性,不敢堅持自己的原則,因此不分對錯的決策都聽從單位領導的安排,進行違規的會計核算工作,單位的財務部門對管理固定資產工作缺乏有效的監督、考核和激勵機制,造成國有資產賬實分離,賬實不符。管賬與管物脫節,形成單位資產存量不實,賬實不符,賬卡不符,缺乏內部控制制度,資產領用、保管、臺帳或記錄不健全,無定期盤點制度或長期不進行盤點。
二、解決新制度下固定資產核算的對策與建議
事業單位能夠正常運行的重要基礎,就是其固定資產在核算時的科學性、合理性以及其核算管理工作的執行要有效。這些與固定資產會計信息的合理性、合法性有著直接的聯系,并影響到事業單位各項工作的順利開展。因此,事業單位的各級領導應當加強對固定資產會計核算的意識,重視并做好對固定資產核算的管理,使所有的資源都達到最有效的使用狀態,促進事業單位順利地履行社會公共職能,從而促進我國事業單位能夠長期健康發展。
(一)適當提高固定資產確認標準,制定統一的明細核算分類標準
在事業單位中,像單位在辦公的過程中用到的桌子、椅子、飲水機這類辦公用品,這類辦公用品的單位價值雖然沒有達到事業單位規定的標準但是使用的時間超過一年。
事業單位在采購的時候一次性大量的購進這類物資時,可借記“低值易耗品”科目,貸記“零余額賬戶用款額度”、“銀行存款”、“應付賬款”等科目。由于這類固定資產的使用時間在一年以上,可以采用與固定資產相同的管理方法,每月對其進行攤銷。但是,如果在采購的時候購買的資產價值低而且是少量的購買時,在進行賬務處理時,作為當期支出進行賬務處理。對那些專用設備較少的單位就沒必要區分專用設備和一般設備,統一進行管理,這樣可以使固定資產的范圍變小,匯總計算固定資產時更為接近實際價值的情況,從而增強了對事業單位固定資產核算的管理。
(二)加強固定資產的折舊的核算管理
新事業單位制度出臺以后,財政部門應當首先建立起以財政指導、單位管理、審計監督為主的多方參與的機制,同時,按照固定資產的規模、性質和價值,合理確定其使用年限,確定適合本單位固定資產的折舊方法。同時應當完善事業單位會計制度,借鑒我國的企業會計制度中會計科目的設置,增加一些適合事業單位固定資產核算的會計科目。例如,高教系統的事業單位在計提折舊時,應增加“累計折舊”科目。高教系統事業單位的固定資產無論是從性質還是資產的價值來考量,都有計提折舊的必要性。固定資產一般在計提折舊后才能準確反映其真實價值,反映固定資產的新舊程度和實際成本。
在新《事業單位會計制度》中規定,要按月計提固定資產折舊,按照其實際價值來計提金額,賬務處理時,借記“非流動資產基金——固定資產”科目,貸記“累計折舊”科目。這樣就能更準確的反映出固定資產的賬面價值,使賬面價值與固定資產的實際價值一致。同時,我們還需要定期對事業單位的固定資產進行減值的檢測,如果發現固定資產的可收回金額低于其賬面價值時,要增設“固定資產減值準備”科目。賬務處理時,借記“資產減值損失”,貸記“固定資產減值準備”。當期確認的固定資產減值準備,可以作為固定資產的備抵項目,這樣既能真實的反映出事業單位固定資產減少情況,使賬面價值與固定資產的實際價值保持一致,又能防止事業單位據此虛增利潤。
(三)建立健全固定資產在構建、報廢過程的監督機制
新制度規定,事業單位固定資產在購置時,需要按照其實際的成本,及時、完整、準確的入賬。事業單位可以按照國家相關制度和規定,在考慮單位規模并兼顧成本效益原則的基礎上,從資產的申請購置、驗收移交、使用維護、處置前清查等環節制訂符合本單位實際情況的固定資產管理辦法,抓住關鍵的環節進一步完善單位的內部控制制度,實現以制度規范工作行為,嚴格執行所制定的制度,以最大限度地降低單位的固定資產管理成本并減少違規操作行為的發生。
(四)規范事業單位固定資產的處置情況
處置那些非正常報廢的資產時,應當由資產管理部門、財務管理部門、使用部門一起審核鑒定并提出一致的處置辦法,例如:進行資產評估、運用拍賣競價,招投標方式出售等方式公開、公正、公平地處置閑置、報廢資產,財務管理部門參與整個運作過程,各個部門據此履行固定資產的審批程序并及時將處置的收入上繳。
(五)建議建立并健全資產管理三級責任制
明確財務部門職責,資產管理部門職責,資產使用部門職責,并把管理責任落實到具體部門崗位和具體責任人;加強資產管理考核力度,制定相應的獎懲制度對管理有方、認真負責的工作人員進行獎勵,對違反制度造成資產損失的工作人員進行懲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