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偉娟 支雅君
【摘 要】 新時期背景下,高等教育深化改革,所以教學內容、方法與手段也應與時俱進做出改變。其中,課程整合已經發展成課程建設改革的主要形式。在醫學基礎課程整合方面,就是確保學生在接觸醫學教學初期了解并學習基礎醫學知識與臨床知識,以保證其遇到問題的情況下能夠考慮具體原因,并通過多種方式解決問題,不斷提高其綜合分析能力。基于此,文章將醫學基礎課程作為重點研究內容,闡述其整合的有效路徑,希望有所幫助。
【關鍵詞】 醫學基礎課程;整合;探究
【中圖分類號】R249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005-0019(2018)24-203-01
長期以來,高等醫學教學模式主要為基礎-專業-實習三方面,其中,組織學和胚胎學會在一年級下學期開設,而學生則在上學期學習理科相關知識,在初期接觸醫學知識方面,因難以在短時間內轉變理科思維,所以很難扎實地掌握基礎知識且理解不到位。而課程整合這一全新的課程建設改革方式,較之于傳統教學模式,使各學科重復的內容減少,為學生創設了充足的自由支配的時間,對其自主學習能力培養產生了積極的影響。由此可見,深入研究并分析醫學基礎課程整合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1 醫學基礎課程整合重要作用
近年來,在醫學教育全新發展與醫學教育新目標的制定,對醫學教育人員觀念的更新提出了較高要求,有必要積極推進醫學教育模式的深化改革。特別是在課程設置方面,已經從縱向模式轉變成橫向交叉型模式[1]。
較之于傳統教學模式,實現醫學基礎課程整合發展的具體優勢集中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一方面,使各學科重復內容被有效刪減,使得課時得以縮減,為學生提供自主支配的學習時間。
另一方面,醫學基礎課程的整合能夠使其盡快接觸各學科醫學基礎知識與醫學專業知識,正確認知醫學基礎課程的重要作用。其中,在整合生理學、組織學、人體解剖學、病理生理學等課程內容的基礎上,還可以使學生學習的熱情得以激發。
2 醫學基礎課程整合方案闡釋
根據學生專業特點,強調知識所具有的系統性特征,有效地整合醫學基礎課程中的人體解剖學、病理學、生理學、胚胎學、藥理學與組織學等。其中,人體解剖學主要是對人體形態結構進行研究的科學,而組織學則是對正常機體微細結構以及功能進行研究的科學[2]。另外,病理學的主要研究內容就是疾病發生病因以及病因作用之下的疾病發展、人機體在疾病發展中所體現的功能。生理學的研究就是機體處于正常狀態下的生命活動規律。胚胎學對機體發育和規律進行研究,病理生理學則是對機體功能病理的改變進行研究。對于藥理學而言,在實際研究的過程中,更強調藥物和機體之間存在的聯系與作用。綜合考慮人們對于事物的認知規律,醫學基礎課程在整合方面可以將以上六門醫學課程作為整合對象,確保學生能夠系統化地認識醫學基礎課程的重要性。
3 醫學基礎課程整合路徑
3.1 對課程整合教學師資加以培養 在醫學基礎課程整合過程中,涵蓋了諸多基礎醫學課程,而教學的任務則由多個教研室教師負責,所以經常出現頻繁更換認可教師的情況[3]。而為了能夠保證教師教學能力契合課程整合教學需求,最關鍵就是要注重師資的培訓作用,安排1-2名教師擔任課程整合教學任務,以保證學科之間的知識能夠更好地融合與銜接。
3.2 充分彰顯專業特色 基礎醫學各門課程之間存在密切的聯系,而醫學專業學生有必要系統化地了解基礎醫學基本內容。然而,各專業對基礎醫學知識的需求存在明顯的差異,特別是臨床醫學專業,必須要掌握豐富的生理學、解剖學與病理學等相關學科知識,以保證可以與后期臨床醫學專業基礎課程、專業課程要求相適應。對于醫學檢驗專業而言,其對于病原生物學的要求也相對較高。在這種情況下,對基礎醫學課程整合方案進行設計的過程中,需要將專業要求作為切入點,可以有效結合線上與線下相互結合的模式,線上課堂邀請優秀的老師,借助其錄的課程視頻,并安排學生觀看,進而為學生布置隨堂作業和測試,以檢驗期線上學習的效果,有助于學生在面授之外隨時隨地學習。將各專業特色充分彰顯出來,對基礎醫學整合課程教學內容加以安排,為后續課程學習提供必要的保障,并且與學生未來的專業工作要求相吻合,進一步優化專業人才培養工作質量與效果[4]。
3.3 實驗教學的科學化整合 在理論教學改革的過程中,同樣也要實現實驗教學的改革。其中,基礎醫學教學內容的重點就是實驗教學,能夠不斷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對其動手能力進行合理地培養。為此,在基礎醫學課程理論內容整合過程中,需將組織學、病理解剖學以及人體解剖學作為主要對象,將具體的實驗內容有機整合,形成醫用形態學的基礎實驗,并且整合病理生理學、生理學以及生物化學實驗,使其發展成醫用機能學基礎實驗,為學生對此部分內容的學習給予必要的幫助[5]。在整個過程中,要綜合考慮理論課程整合以后的具體情況,對實驗教學的學時進行合理地安排,并盡量多的安排演示實驗,以保證學生主體性作用得以充分發揮。在基礎醫學課程整合教學的實踐過程中,教師可以在教學課時減少的基礎上,保質保量地完成教學綱要中的教學任務,使得教學過程不斷優化。而且學生也能夠在規定時間范圍內獲取有價值的理論知識。
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醫學基礎課程整合的過程中,為進一步優化課程整合的質量與效果,需高度重視不同學科間教師的溝通與交流,積極開展師資培訓工作。另外,要綜合考慮學生專業特點,對教學的內容進行合理地安排。在實踐過程中,教師應提前告知學生整合的基礎知識內容,以便于其自主學習,使得課程整合教學效果不斷提高。需要注意的是,醫學基礎課程整合的實施為其他醫學課程的整合提供了必要的保障,也為醫學教育深化改革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為此,在后期醫學基礎課程整合方面,應以上述方式為重要參考,進而增強整合的質量。
參考文獻
[1] 段薇,張建偉,阿深知.醫用基礎化學實驗課程多媒體教學課件的制作與應用[J].中華醫學教育雜志,2012(6):887-889.
[2] 單立冬,陶金,蔣星紅.基礎醫學課程中實施翻轉課堂教學的評價[J].中華醫學教育雜志,2018(1):129-133.
[3] 陳明生,寧旭,秦明新, 等.軍醫大學中醫學電子學基礎課程教學的實踐與探索[J].醫療衛生裝備,2018(3):90-93.
[4] 楊銀,管遠志.臨床醫學專業醫學微生物學課程的一種教學新模式[J].基礎醫學與臨床,2017(11):1649-1653.
[5] 欒婷,崔蕾,王巧, 等.醫學專業基礎課程中運用形成性評價的教學效果[J].新疆醫科大學學報,2017(12):1612-1613,1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