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琰 王海鳳 辛沖
【摘 要】目的:在精神分裂癥患者臨床護理中采用臨床護理路徑護理模式,分析護理方式臨床效果。方法:我院以隨機的形式選取80例精神分裂患者作為本次調查的病例,病例選取時間為2017年1直至同年12月。我院按照隨機的形式將患者分成兩組,對照組40例、實驗組40例。對照組在本次調查中采用常規護理方式。實驗組在本次調查中運用的護理方式為臨床護理路徑。觀察對照組和實驗組護理質量。結果:實驗組住院時間、健康達標率均優于對照組,組間有明顯差異(P<0.05)。結論:在精神分裂癥患者臨床護理中,可采取臨床護理路徑方式,效果顯著。
【關鍵詞】 精神分裂;護理;健康教育
【中圖分類號】R969.4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005-0019(2018)24-209-02
精神分裂癥在精神科屬于常見疾病,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發展,大多數人承擔著工作、生活的雙重壓力,而且大多數人均存在不良心理狀態現象[1]。此類患者長時間的處于抑郁、焦慮、自卑的負面情緒當中,久而久之使患者出現精神分裂現象[2]。本病臨床癥狀為情感冷漠、認知能力降低、思維意識障礙等,而且病情嚴重者,可能出現自殺或傷害他人等行為[3],給家庭以及社會造成雙重的負擔。為此對患者實施有效護理,可改善預后,提升生存質量,具體實施情況見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基礎資料 以隨機的形式選取80例精神分裂患者作為本次調查的病例,病例選取時間為2017年1直至同年12月。我院按照隨機的形式將患者分成兩組,對照組40例、實驗組40例。對照組患者中的男性患者共22例、女性患者共18例,患者年齡22-58歲,平均(40.5±1.2)歲;實驗組患者中的男性患者共25例、女性患者共15例,患者年齡為23-57歲,平均(40.5±1.5)歲。對照組和實驗組患者均自愿參與調查,實驗組和對照組患者年齡、性別等資料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對照組在本次調查中采用常規護理方式。
實驗組在本次調查中運用的護理方式為臨床護理路徑,具體實施情況為:(1)建立臨床護理路徑小組:小組成員包含主治醫師,護理人員、護理管理人員;(2)第一階段為急性治療期護理階段:在患者入院治療24h內護理人員應對其實施病情評估,并根據患者實際情況制定護理方案,以三班倒的形式進行;對患者實際病情進行監護,按時、按需監督患者保證其能夠按時的服用治療藥物;(3)第二階段護理為治療康復期護理:在此階段護理中,護理人員保證患者作息時間,禁止患者外出,如有必須外出情況,應由專人陪同;同時對患者實施心理護理,如有出現幻覺、妄想癥患者,護理人員在護理中應實施轉移、分散注意力的方式給予病情緩解;同時護理人員可組織切實可行的娛樂活動,例如看電視、下棋、打牌等;護理人員可叮囑患者家屬在陪同患者進行康復訓練中需要注意的事項;(4)第三階段護理為鞏固治療期護理:此階段護理中護理人員可將患者病房調換為一般的病房,同時給予患者單獨外出的機會;叮囑患者按時飲食和服藥,護理人員給予檢查,如有不合理情況發生,應督促其改正;同時進行衛生、心理方面的宣教,幫助患者樹立正常思維、行為等表現;護理人員在對患者病情實施評估后,可上報主治醫師;在患者出院當天,護理人員應給予出院指導,并指叮囑按時、按需服用藥物,并定期來院復查。
1.3 觀察指標
1.3.1 觀察對照組和實驗組住院時間。
1.3.2 觀察對照組和實驗組健康教育達標率。我院采用相關表格進行測試,結果為達標、不達標。
1.4 統計學方式 本次調查所經資料,我院均輸入SPSS19.0進行評定,其中計量資料用(x±s)表示,經t檢驗;計數資料用(n,%)表示,行t檢驗。結果為P<0.05時,為具備臨床統計學意義并存在差異。
2 結果
2.1 對照組和實驗組住院時間對比 實驗組患者住院時間低于對照組,組間差異明顯,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對照組和實驗組健康教育達標率對比 對照組健康達標例數為29例,健康達標率為72.5%,實驗組健康達標例數為38例,健康達標率為95%,對照組健康達標率差于實驗組,組間存在明顯差異(P<0.05),由此可見具備臨床統計學意義。
3 討論
在精神分裂癥患者臨床護理中,常用護理方式為常規護理,但這種護理方式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和單一性,護理效果不是十分理想[4]。為此我院采用的護理方式為臨床護理路徑,此護理方式為臨床新型護理方式的一種,是在常規護理基礎上進行的。在實施過程中可以有效的改善常規護理不足之處,同時也能夠保留常規護理的優勢。在實施護理過程中,通過建立護理小組,可將護理責任細化到個人,從而達到提升護理效果的目的;通過建立護理路徑方案,使護理變的更加的具體和清晰,在第一階段護理中,此階段護理為基礎護理,患者在入院以后,護理人員首先為其實施病情評估,根據評估結果設定護理方案,逐一的進行,從而達到提升護理效果的目的;在第二階段護理中,此階段護理為針對性護理,在實施護理前,需要對患者進行評估,各項達標后才可實施此護理,在實施中可有效的提升患者生存技能、改善心理情況;在第三階段護理中,此階段護理為主要護理,在實施過程中,主要為患者樹立正常的思維觀念、行為觀念,幫助其融入社會。筆者在本次調查中發現,實驗組患者住院時間低于對照組,組間差異明顯,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健康達標率差于實驗組,組間存在明顯差異(P<0.05)。
綜上所述,在精神分裂癥患者臨床護理中,可采取臨床護理路徑方式,效果顯著。
參考文獻
[1] 黎嚴.臨床護理路徑在精神分裂癥患者健康教育中應用的效果[J].心理醫生,2016,22(24):207-208.
[2] 許靜.臨床護理路徑在精神分裂癥患者健康教育中應用的效果[J].飲食保健,2017,4(25):62-64.
[3] 魏引皊.臨床護理路徑對老年精神分裂癥患者健康教育及護理服務滿意度的應用效果[J].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2016,14(17):108-110.
[4] 孫麗平.臨床護理路徑用于精神分裂癥患者健康教育的實施效果評價[J].臨床研究,2018,8(1):153-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