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楠楠
摘? ? 要: 謹慎是馬丁·塞利格曼提出的24項積極品質之一,指個體面向未來的一種認知取向,是自我控制的一種形式,它幫助個體有效地實現長期目標。面對社會上的誘惑和選擇,學生的謹慎品質是適應環境、取得成功的必要保障。本文從七個方面介紹教師在學校教育中培養學生謹慎品質的方法,旨在激發學生的謹慎意識,培養其謹慎品質,使其成為適應社會、全面發展的有用人才。
關鍵詞: 積極心理學? ? 謹慎? ? 內涵? ? 重要性? ? 培養方法
積極心理學之父馬丁·塞利格曼認為,幸福的源泉是24項優勢,謹慎就是其中之一。謹慎隸屬于“節制的力量”這一美德。國外研究者一般用“prudence”一詞表示,國內將其翻譯為謹慎、審慎、嚴謹性、穩重謹慎等,其含義大致相近[1]。
一、謹慎的內涵
Peterson, Seligman(2004)認為,謹慎是個體面向未來的一種認知取向,是自我控制的一種形式,它幫助個體有效地實現長期目標[2]。謹慎指做事不沖動,不被眼前的誘惑所迷惑,能考慮更長遠的未來需要,即做事三思而后行。
二、培養學生謹慎品質的重要性
謹慎品質的培養是學生適應社會的必然要求,也是學生走向成功的重要保障。一方面,面對社會上的一些誘惑和選擇,不具備謹慎的個體容易做出錯誤的選擇,甚至誤入歧途,因此培養學生形成謹慎的態度和行為傾向顯得尤為重要。另一方面,英國作家斯梯爾曾說:“謹慎的人才能穩操勝券。”培養的學生如果具備謹慎品質,那么成功的希望就在眼前。
三、謹慎品質的培養方法
(一)糾正錯誤認知,樹立謹慎意識。
朱智賢認為,小學低年級學生對道德概念的理解水平停留在表面,看不到本質,因此常將謹慎與膽小混為一談。到小學四年級時,道德教育仍需要借助一定的形象材料輔助,但四年級的學生已具備一定的道德概括水平[3]。因此,要提高學生的謹慎品質,首先就要充分考慮學生道德理解的發展水平,選擇與其相適應的形象材料展開教學。其次,教師應在充分了解學生氣質和性格的基礎上展開教學。研究發現,兒童的氣質和性格與謹慎的發展有密切聯系[4]。因此,教師要因材施教有針對性地展開教育,引導學生設置與自身相適應的發展目標,避免用同一標準要求全體學生。
(二)共同協商,制定班級規則。
一個適應學校規則的個體可以更好地在學校中生活,一個完整的學校規則系統對學生以后適應社會規則也是很有效的。因此,學校應努力構建一個完整的規則系統,引導學生遵守學校規則。一個完整的規則系統不僅包含學校總體上的規定,更要有以班級為單位的規則系統。
在制定班級規則時,要注意以下幾點:第一,班主任作為班級規則的主要制定者,要與任課教師保持統一,讓學生時時刻刻意識到規則的存在,避免學生在班主任面前和任課教師面前的言行不一。第二,制定班級規則時,班主任要與學生共同協商,制定的規則要得到學生的認可。第三,班主任應該向學生解釋規則背后的價值觀,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第四,制定的規則要符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切忌“紙上談兵”。第五,班主任要根據班級的實際情況,隨時調整規則以使其達到最佳效果。
(三)傳授策略,引導學生進步。
隨著年齡的增長,許多學生能夠意識到馬虎大意、沖動冒失帶來的消極后果,但沒有恰當的方法改正這些不良的行為習慣。此時,教師有責任與義務向學生傳授一些具體策略。在實施過程中可以參考以下策略:
明確目標,制訂行動計劃。教師在每學期開始時可以引導學生制訂一學期的學習目標和具體可行的行動計劃,并鼓勵學生將目標寫下來貼在自己的桌子上,起到激勵作用。
使用枚舉法,慎重地做決定。部分學生面對選擇時不知所措,有的魯莽地做出決定,事后往往追悔莫及。針對這種情況,教師可以引導學生使用枚舉法做出選擇,即做決定之前,把每種決定可能帶來的后果都列舉出來,進而在權衡利弊的基礎上慎重地做出選擇。
控制情緒,做情緒的主人。現在的中小學生,尤其是青春期學生一般沖動易怒,稍有不如意就容易跟同學發生沖突,甚至打架斗毆,引發不必要的傷害。教師可以教給學生一些情緒控制策略,幫助學生調節沖動情緒。戈爾曼在《情緒智力》一書中,介紹了學校教育中用于控制學生沖動情緒的“紅綠燈策略”和“四步驟策略[5]。
教師要注意引導學生在日常學習生活中有效地使用策略。以控制情緒策略為例,當兩個學生因為沖突而偶發激烈爭執時,教師應把握時機展開教育,避免直接批評與阻止,轉用循循善誘的方式引導學生通過使用策略自己解決問題。
(四)獨立自主,發揮主體能動性。
在教育實踐中,教師要為學生創造獨立自主的機會,就要打破以往的“以教師為主體”的教育模式,確定“以學生為主體”的模式,創造條件,發揮學生的主體能動性。首先,班主任可以實施班干部輪換制,讓每一個學生都有擔任班委的機會。將全班同學分成幾個小組,每個小組的成員擔任一期班委,任期一個月。組內成員自由討論并決定各自擔任的職務,任期結束后要求每名同學跟全班同學交流任職期間的經驗教訓。在這一過程中,學生不僅教育了他人,而且教育了自己。其次,學校可以組織學生參加假期社會實踐活動。學生自由分組,放假前,各個小組討論確定自己的研究課題并共同協商制訂研究計劃,教師給予適當的指導。假期期間,各個小組成員按照計劃討論具體的行動方案并展開調查。假期結束后,各個小組提交一份調查報告,教師選出優秀調查報告給予適當的獎勵,開展交流會供學生交流經驗等。
(五)言傳身教,樹立學習榜樣。
首先,教師可以使用言語約束學生的行為。在日常教學活動中,當學生馬虎大意、沖動冒失時,教師可以適時提醒,引導學生避免不良行為的發生。其次,在言語約束的基礎上,教師要用實際行動感染學生,努力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最后,教師可以樹立學生榜樣,組建學生互助小組。挑選具有某種積極品質或成功解決過某些問題的學生組成學生互助小組,如情緒控制小組等。各個小組的成員是學生學習某一積極品質的榜樣,當學生遇到某些問題時,可以請求相應小組同學的幫助。在這一過程中,學生不僅教育了他人,而且提高了自己,在互幫互助的基礎上共同提高。
(六)適時獎勵,積極強化。
教師在教育過程中制定策略、抓住時機對學生進行精神獎勵或物質獎勵,可以激發學生努力向上的動機,對學生的行為有強化促進的作用。首先,教師可以與學生共同協商,制定獎勵制度。需要強調的是,及時獎勵雖然見效快,但不利于學生的長遠發展,因此教師應多采用“延遲滿足”的獎勵方式。其次,教師要“獨具慧眼”,用心捕捉學生在日常學習中的良好表現,及時給予言語獎勵。需要強調的是教師應重點獎勵學生的行為過程,而不是行為結果。
(七)引導反思,他律轉為自律。
個體在生活中會因為不謹慎而犯錯誤或遭受懲罰,并從中體驗到恐懼、羞愧、內疚等負性情緒,這些負性情緒的共同特征是都含有焦慮成分。學生在學習生活中不可避免地會因為不謹慎而犯錯誤,區別在于個體應對焦慮情緒的方式不同。部分學生會從中反思,吸取經驗教訓,并時刻提醒自己避免類似錯誤的發生,進而監控自身言行,逐步培養自身謹慎的品質;部分學生只有短暫的焦慮體驗,不久便忘記自己犯下的錯誤和受到的懲罰,致使再次遇到類似問題時,仍會犯下相同的錯誤。由此可見,反思在學生謹慎品質培養中的重要作用。實施過程中,教師可以參照以下策略:首先,在學生犯下錯誤時,教師應引導學生正視錯誤,分析問題發生的原因及帶來的消極后果,并制訂出改正錯誤的行動方案。其次,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寫日記,記錄自己的學校生活。日記不僅是培養學生寫作能力的手段,更可以成為學生反思的工具。學生可以邊寫邊反思自己一天的言行舉止,也可以翻看以前的日記,從以往的經驗中吸取經驗教訓。
參考文獻:
[1]彼得森,著.徐紅,譯.積極心理學[M].北京:群言出版社,2010.
[2]Christopher Peterson, Martin E. P. Seligman. Character Strengths and Virtues: A Handbook and Classification[M].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4:477-499.
[3]朱智賢.兒童心理學[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80:408.
[4]劉文,彭菲菲.氣質努力控制的研究綜述[J].遼寧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31(4):45-47.
[5]戈爾曼.情緒智力[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