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偉高
摘 要:在高等院校德育教育工作開展的過程中,受環境因素與德育工作等諸多因素的影響,德育教育的實效性作用受到嚴重影響。為此,德育教育實效性的轉變逐漸成為當前高等院校德育工作的重點。德育教育的開展能夠有效提高國民素質水平與民族精神,促進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基于此,文章將高等院校德育工作作為主要研究內容,重點闡述其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相應的解決措施,希望有所幫助。
關鍵詞:高等院校 德育工作 問題 思考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8)12-0-01
長期以來,高等院校德育教育在提升學生思想政治素養水平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诂F代科技發展速度的不斷加快,加之全球經濟一體化的影響,使人們的日常生活、思維與交往等方式都發生了變化,更強調物質利益,而忽視了個人道德品質的重要性。在這種情況下,高校社會思潮與價值觀念也會受到影響。由此可見,深入研究并分析高校德育工作問題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一、現階段高校德育問題闡釋
1.教育目標單一
因國內高等院校教育的目標始終沿用傳統固定模式,加之定位過高,所以對于學生個體差異嚴重忽視,且與學生的實際情況嚴重脫離[1]。受此影響,高等院校的教育功能嚴重錯誤,嚴重制約了高等院校德育教育工作效果的提升。
2.理論和實踐嚴重脫節
在高校德育教育工作中,思想政治課程的學習十分重要[2]。但是,課堂教學理論知識過于枯燥,沒有必要的實例加以證明。長此以往,非但無法實現理論與實際的有效聯系,甚至會使學生形成厭學的心理。正是因為德育的內部缺乏具體性,加之德育教育的方式過于單一,都會導致高等院校道德教育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難以發揮出來。
3.教育方法落后
受應試教育影響,高校德育教育的教學方式在創新方面始終存在不足之處。大部分教師會選擇課堂內學習方式,對學生生活體驗的重要性嚴重忽視,僅向學生灌輸大量的理論知識,而并沒有強調學生主體性作用。這樣一來,學生的個體性差異也被忽略,學生只能夠被動學習理論內容,難以滿足其精神需求。由此可見,當前高校德育教育的實踐性嚴重缺失,和現代學生思想存在極大差異,難以與正常規律相吻合,直接影響了教育教學內容的有效轉化,不利于學生思想理念的培養。
4.評價機制不健全
現階段,高等院校德育評價機制始終以分數為標準,根據成績水平評價學生能力。所以,學生的成績也逐漸成為該機制的唯一指標,對于學生道德修養的重要性并未形成正確認知[3]。受該評價機制的影響,高校學生道德修養培養被嚴重忽視。長此以往,因評價機制不健全,使得高校德育教育時效性嚴重下降,導致學生學習和實踐聯系不緊密,脫節現象明顯。
5.工作隊伍建設效果差強人意
高等院校德育師資力量與結構缺乏合理性且地位不高,嚴重影響了德育教師工作的積極性。在這種情況下,德育教師隊伍缺乏穩定性,責任感嚴重缺失。特別是在市場經濟沖擊的背景下,現代教育行業備受影響,教師的形象也逐漸被校外兼職與兼課的現象所影響,使其難以將工作重點放在學校教學中,盲目追求教學成績與科研成果,對學生行為規范的重視程度過于忽視。在此基礎上,受傳統師道尊嚴思想的影響,也使得教師的素質水平難以提高,無法為學生樹立榜樣。
二、創新高校德育工作的有效路徑
1.創新德育觀念
高校德育理念的核心就是以人為本,要想實現德育工作的有效改進,就一定要突顯以人為本的思想。為更好地達到以人為本目標,最關鍵的就是更好地喚醒人性并尊重人性,進而對人的積極性進行充分調動,使其創造力與主觀能動性得以激發。而德育教師也應當對學生愛護并尊重,不斷完善學生的人格,更好地實現道德終極價值。必須要積極踐行以人為本思想,強調學生想法和利益,才能夠使學生切實認識到情感因素的重要性[4]。而在以人為本思想樹立的基礎上,即可使教師對學生主體能動性進行激發,使其可以主動學習德育知識,并且在日常生活與學習中將以人為本思想突顯出來,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對學生的問題形成正確認知,重點培養學生的思想道德。
2.創新德育目標
教育價值需要依靠所培養的人實現,在現代教育中,致力于實現人的全面發展,這也是教育事業的發展方向。與此同時,推進學生全面發展也是社會主義人格教育的主要目標和要求。所以,在新時期背景下,創新德育教育目標,應將社會主義理想人格的培養當做重要前提條件,要對人的價值需求給予高度重視,強調人的可持續發展。只有這樣,才能夠實現高校德育教育工作目標的有效創新。
3.創新德育內容
要想將社會主義與共產主義理想信念有效突顯出來,不斷推進職業道德教育工作的發展,就應當以高校學生為主要面向對象,貫徹落實創新精神與能力的教育。只有這樣,才能夠將高等院校德育教育核心切實體現出來,以保證學生可以在理論學習的基礎上更好地武裝頭腦,進一步增強觀察分析能力,可以提出有價值的問題,經過探索得以解決[5]。在創新素質教育方面,對學生的人文素質、道德素質以及心理素質提出了全新的要求。所以,在職業道德教育方面,德育工作人員應當積極接受服務群眾與愛崗敬業等相關教育。通過積極踐行健全的德育內容機制,不僅可以使德育視野得以拓寬,同樣也能夠使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與世界觀。
4.理論與實際相結合
在改進高校德育工作方面,就必須要對傳統的高校德育模式加以完善,以免受時效性差與教育方法枯燥因素影響。另外,德育教育在貫徹落實的過程中,應有機融合理論和實踐內容,針對大學生實施必要的創新教育,使得德育教育的內容能夠更好地轉變成大學生思想觀念,對其加以合理化指導,對生活問題進行科學地解決。對于德育教育而言,要以現實為基礎,但同樣也要高于現實,以保證在新時期背景下,學生有膽量追求個人理想,并在生活中有效地處理道德問題。在此基礎上,也要對高校學生進行教育,使其不斷形成民族意識,增強德育教育工作質量與效果。
5.強化形勢政策教育與公德教育
高等院校德育教育工作的開展還要強調形勢政策教育的重要性,對大學生進行科學指導,使其能夠正確認知國際與國內環境,重視國家與人民群眾切身利益。另外,大學生的憂患意識、危機意識以及參政意識也應當不斷增強。在實踐階段,還要使學生道德境界與政治修養水平不斷提升,貫徹并落實傳統美德教育工作。在大學生形勢政策教育的貫徹落實過程中,即可確保高等院校德育教育與學生思想道德水平實現全面提升。
6.構建多方德育合作體系
高等院校德育工作是大學生思想品德教育的主要途徑,而且德育效果也會受到學生家庭與社會環境等諸多因素的影響[6]。為此,必須要實現社會、學校與家庭德育力量的協調性發展,才能夠不斷增強思想品德發展的效果。在這種情況下,要想不斷增強高校德育效果,就應當積極構建思想品德教育協調組織,由家長、學校以及政府職能部門組成,定期通報并交流德育工作的具體情況。在融合社會、學校與家庭三方力量的同時,積極構建合作體系,能夠更好地發揮德育合力的作用。家庭與社會融入到德育教育中,實現了德育領域的全面創新發展,與豐富了德育的方式,使高等院校德育教育效果不斷增強。
綜上所述,近年來,社會發展速度明顯加快,高等院校德育教育工作也必須要與時俱進,對高校德育教育工作狀況進行積極地轉變,強調培養學生文明素養水平的重要性。只有這樣,才能夠使德育教育針對性與時效性不斷增強。在上文中,將高校德育教育工作的問題進行了探討,并結合實際情況提出了必要的解決措施,主要的目的就是進一步推動高校德育工作的全面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馬延年.高校德育管理工作中的問題與對策研究[J].黑龍江科學,2016(3):84-85.
[2]王學麗.文化視域下青年學生德性問題與高校德育研究初探[J].佳木斯職業學院學報,2016(6):131-131.
[3]李小蕓.關于高校德育的實踐困境與緩解策略的幾點思考--《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視野》讀后感[J].讀寫算(教研版),2015(9):8-8,10.
[4]黨晶.高校德育構建問題及對策研究——基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J].湖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5,35(4):34-37,43.
[5]王爽.高校德育困境問題探究——評《高校德育困境及其超越:基于社會心理學的研究》[J].高教探索,2018(2):后插4.
[6]杜萍.新媒體環境下高校德育面臨的挑戰與應對策略[J].湖北函授大學學報,2015(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