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慶祝 王永麗 趙軍燕
[摘? ?要]通過對全國八個省市27所小學的調查發現,小學生的學習素養與學業成績緊密相關,并對學業成績具有一定的預測力。不同地區和學校的學生在學習素養方面存在差異;不同年級、不同性別的學生學習素養的變化呈現出一定的規律;小學三年級和六年級存在一些特殊現象;家長對學生的評價明顯低于學生的自我評價;一些盲目提高學生成績的行為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學習問題;小學生在學習素養的不同方面存在問題,需要引起關注。
[關鍵詞]大數據;學習素養;學業成績;家校協同
一、背景介紹及基本情況
《基礎教育參考》家校協同研究中心(以下簡稱研究中心)采用學生和家長自愿參加的形式,于2017年10月在全國八個省市的27所小學開展了有關小學生的學習素養及家校協同培養學生學習素養狀況的調查評估。
1.調查工具
研究中心組織了專家團隊,參考俞國良等人編制的《中小學生心理健康量表》[1]、華東師范大學周步成修訂的《學習適應性測驗(AAT)》[2]等文獻,研制開發了《小學生學習素養家庭綜合評估問卷》。問卷分為學生問卷和家長問卷,包括八個維度(即學習動力、學習習慣、學習基本能力、時間管理、學習意志力、考試應對、學習適應和家庭支持感知度),涉及15個二級指標(即學習目標、學習興趣、學習自我效能感、學習習慣、學習觀察力、學習記憶力、學習注意力、閱讀能力、學習意志力、時間管理、考試應對、校園適應、師生關系適應、同學關系適應、家庭支持感知度)。采用SPSS19.0和Mplus 7.0兩種統計軟件對問卷數據進行了內部一致性檢驗和驗證性因素分析。結果表明,問卷信度良好(整體內部一致性系數為0.956),問卷結構效度良好(χ2=7903,χ2/df=2524,CFI=0.766,TLI=0.757,RMSEA=0.053,SRMR=0.062)。
2.樣本情況
本次調查涉及八個省市27所小學的二至六年級學生,參加在線評估的小學生共計17714人,其中有效問卷16714份,占小學生總樣本的94.35%。由于樣本分布存在一定的不均衡,地區差異可能會給統計結果帶來一定影響。在分析統計結果時,需要綜合考慮這些因素。
二、調查結果分析
為保證評估的有效性,研究人員先后對江蘇南京鼓樓區、河南濟源市等地相關學校進行了調研,發現評估數據基本上反映了參測學校的特點;對首都師范大學實驗小學、北京市昌平區回龍觀第二小學、湖南省懷化市太平橋小學、江蘇省南京市拉薩路小學等的調研發現,班級學業水平和發展特點與調查結果相符。這些結果表明所構建的學習素養理論模型較好地反映了學生在學業方面的綜合狀況。
1.學習素養與學業成績顯著正相關并對學業成績具有一定的預測力。研究發現,學習素養綜合得分與學業成績呈現顯著正相關,各指標的對比情況對學業成績具有一定的預測力。但相當一部分當前學習成績較好的學生,在學習素養方面存在一定的隱患。
2.學習素養的地區差異明顯并有一定的規律性。調查發現,大中城市小學生學習素養綜合得分和大多數指標均優于普通城市和經濟欠發達地區,普通城市優于經濟欠發達地區;校園適應方面,普通城市和經濟欠發達地區相近,并明顯低于大中城市;在考試應對方面,普通城市優于大中城市和經濟欠發達地區。
3.不同學校學生的學習素養既有規律又有例外。以某地區A、B、C三所小學的3122名小學生為例,其中A小學在當地社會評價最高,B小學一般,C小學較低。A小學在學習素養綜合得分和多個指標得分上均優于B、C小學;B小學在學習素養綜合得分和多個指標得分上優于C小學;在學習自我效能感、學習注意力、時間管理和考試應對、家庭支持因素等指標上,三所小學各占優勢。
4.班級之間的差異較復雜并各有優勢與不足。以某小學五年級學生為例,各班學生學習素養綜合得分存在差異;在15個二級指標中,有的班級大部分得分都較高,有的班級大部分得分都偏低;不同班級之間,優勢和不足各不相同。
5.各年級的變化情況呈現一定的規律性。調查發現,學生年級越高,學習素養的自我評價越高;但在校園適應、師生關系適應、家庭支持感知度等方面,各年級差別不大,甚至多數學校在這些方面表現出隨著年級升高而自我評價降低的趨勢。
6.男女生之間差異顯著并呈現一定的規律性。調查發現,女生在學習素養綜合得分和多個指標得分上均顯著高于男生,但隨著年級升高,部分指標的性別差異變小,如學習自我效能感、學習興趣等,并且這些指標的變化會影響其他指標。
7.三年級現象和六年級現象值得重視。調查發現,三年級學生出現學業提升不利因素的比例最高,如認為自己在學習上不如別人、討厭學習、在學習上遇到困難不愿意堅持、考前緊張焦慮而又不能自主調整、對師生關系感到不滿意等;三年級學生“對學校整體感覺不滿意”的比例也相對較高。調查還發現,多所學校六年級學生的學習素養綜合得分低于五年級;而將男女生分開對比發現,多所學校六年級女生的得分低于五年級,而男生卻高于五年級。將15個二級指標進行對比發現,絕大多數學校的三年級和六年級學生在校園適應、師生關系適應和家庭支持感知度方面普遍得分較低,與此對應的是,這些學校的三年級和六年級學生往往在學習興趣和學習自我效能感方面得分也較低。
8.家長對學生的評價明顯低于學生的自我評價。調查發現,在學習素養綜合得分和15個二級指標得分中,家長對孩子的評價幾乎在所有指標上均明顯低于孩子的自我評價;而在學習注意力、學習習慣、學習意志力等方面,家長的評價與孩子的自我評價差異更加顯著。在學生問卷與家長問卷可對比的題目中,家長對學生的評價與學生的自我評價一致的題目數越多,學生的學業成績越高,并相關顯著(見圖6)。
9.盲目報課外輔導班,無法從根本上解決學習問題。本次調查顯示,有17%的學生反映家長經常不征求自己的意見就給自己報一些課外輔導班;有9%的學生認為家長有時會這樣做。而對比不同學生群體的學業成績發現,父母經常這樣做的學生群體,學業成績相對較差。
10.一些對學生成長和發展不利的因素需要引起關注。本次調查發現了一些對學生成長和發展不利的因素。其中,不會主動預習功課、不復習課上學習內容、不會快速閱讀、考前感到緊張焦慮、認為父母經常因成績退步責罰自己的學生占有一定比例,需要引起關注;而有些情況,如對學校整體感覺不滿意、對師生關系感到不滿意、認為父母答應自己的事情不能做到、認為自己與父母關系不夠親近、認為自己即使努力也不能達到父母的期待、不能保障充足睡眠等,雖然學生所占總體比例很低,但隨著年級升高卻有比例增加的趨勢,也需要引起重視。
三、討論與建議
1.小學階段更應注重學生學習素養的培養。小學階段的多種外力,如學生入學前的“搶跑”(指提前學習小學階段的知識內容)、家長的督學督戰、學校和課外輔導機構的填鴨式教學等,使部分學生可以暫時取得較好的成績,但這并不代表他們會學習。很多家長和教師被成績的表象所迷惑,錯過了培養學生學習素養的最佳時期。部分學生在沒有外力幫助的情況下,自主學習的短板就會顯露出來。因此,當前成績較好但學習素養存在隱患的學生尤其需要關注。
2.小學階段更需要因地制宜、因材施教。不同地區在經濟發展、人文環境、教育理念和教育管理模式等方面存在差異,不同學校也在管理理念、管理方法、校園文化建設、學生家庭情況等方面存在差異,不同班級教師的教育風格、教學方法、工作能力和水平也有差異,這些差異必然對學生的學習素養和學業成績產生影響。各種影響因素的交織,會使不同學生個體和群體形成學習素養不同方面的優勢或不足。在小學階段,學生學習素養的地區差異、學校差異和班級差異相對明顯,因此更需要因地制宜、因材施教,才能更好地幫助學生成長。如某小學的一個班級,各科成績在同年級中都名列前茅,而評估發現其在學習素養的閱讀能力指標上得分相對較低。學校根據這一情況有針對性地調整并加強了培養工作。
3.認識和掌握學習素養的發展規律才能實施更有針對性的培養。數據所顯示的小學生各年級學習素養的變化說明,學生的學習素養是可塑的;男女生學習素養差異的變化也說明,盡管男女生存在一些先天差異,但后天的發展更為重要;三年級和六年級現象,可能與課程設置、外部環境以及學生心理發展特點等因素有關。如三年級時課程明顯增加、難度增大,六年級學生面臨升學壓力并有部分學生進入青春期等,這些因素往往會導致學生在師生關系、親子關系和校園適應方面出現一些問題,從而引發學習興趣的減少和學習自我效能感的降低。探索與研究這些規律并了解其背后的原因,有利于更好地開展針對性的教育教學活動。
4.培養小學生的學習素養離不開家長的學習和成長。很多家長關注學生的學業成績,卻不懂得關注學生的學習素養;有些家長雖然關注了學習素養,但卻不知如何正確評估和培養,如家長可能對孩子的注意力、學習習慣和意志力等存在不滿,卻只將其歸因于孩子不夠努力。當孩子成績較好時,家長往往會忽略孩子在學習素養方面的不足,錯過培養或提高學習素養的最佳時機。而當孩子成績不好時,一些家長“有病亂投醫”,采取懲罰、督戰、強迫孩子上課外輔導班等手段試圖改善。這些做法既沒有認識到問題產生的根源,更忽視了孩子的感受,難以達到預期效果,有時還會適得其反,引起親子沖突,甚至釀成悲劇。小學生的健康發展離不開家長的學習和成長。家長對孩子應持有合理的期待,不斷調整或改善與孩子的溝通和相處方式,營造良好的育人環境。學校和家長都需要及時了解學生在學習素養各個方面的優勢與不足,以便抓住最佳培養時機,提高學生學習素養。
5.提高小學生的學習素養需要各級領導的重視和教育工作者的不懈努力。提高小學生的學習素養,需要克服各種不利因素,任重而道遠。理念的轉變與更新是一次重要的革命,需要各級領導的重視和支持;學習素養的培養是一項長期的工作,需要教育工作者的堅持與努力;關注學習素養、營造良好育人環境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學校和家庭緊密配合,協同教育。
總之,關注小學生的學習素養,注重學習素養的培養,需要不斷更新教育理念,創新教育方法,探索解決問題的有效途徑,做適合學生的教育,為學生的自主發展服務。
參考文獻
[1]俞國良,林崇德,王燕.學生心理健康量表的編制研究[J].心理發展與教育,1999,15(3):49-53.
[2]周步成.學習適應性測驗[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1991.
(責任編輯? ?郭向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