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久永
【摘 要】閉經是指女子年逾18周歲,月經尚未來潮,或月經來潮后又中斷6個月以上者[1]。關于閉經的原因,祖國醫學早有精確論述。《素問.陰陽別論》說:“二陽之病發心脾,有不得隱曲,女子不月”;張仲景在《金匱要略.婦人雜病篇》說:“婦人之病,因虛、積冷、結氣為諸經水斷絕”;張敬岳認為經閉有血枯和血隔。綜合諸家學說,不外虛實兩端[2]。虛者多因腎氣不足,沖任未充;或肝腎虧虛,精血匱乏;或脾胃虛弱,氣血乏源;或久病失血,沖任不能滿盈,血海空虛,無血可下。實者多因氣滯血瘀;或痰濕壅滯,經隧阻隔,沖任不通而成。
【關鍵詞】閉經;中醫;辨證論治
【中圖分類號】R271.1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5-0019(2018)22-0-01
中醫認為閉經主要是由于氣血不足、腎虛、氣滯等原因造成。在臨床上,常將閉經分為五大類型:即腎氣虧損、陰虛血枯、氣滯血瘀、氣血不足、痰濕阻滯。在辨證論治時,首先要明確出現閉經是經病所致還是其他病情所致,如果是其他病情導致,應當先治愈其他病,再進行調經。辨證論治的重點在于辨別虛實或者虛實參雜的各種不同情況。虛者治以補腎滋腎,或補脾益氣,或補血益陰,以滋養經血之源;實者治以行氣活血,或溫經通脈,或祛邪行滯,以疏通沖任經脈。
1 辨證論治分型
1.1 腎氣虧損
主要癥候:月經初潮來遲,或月經后期量少,漸至閉經。伴頭暈耳鳴,腰酸腿軟,小便頻數,性欲淡漠,舌淡紅,苔薄白,脈沉細。
癥候分析:腎氣不足,精血衰少,沖任氣血不足,血海不能滿溢,故月經初潮來遲,或后期量少,漸至停閉;腎虛不能化生精血,髓海、腰府失養,故頭暈耳鳴,腰酸腿軟;腎氣虛陽氣不足,故性欲淡漠;腎虛不能溫化膀胱,故小便頻數。舌淡紅,苔薄白,脈沉細,也為腎氣虛之征[3]。
治療方法:補腎益氣,養血調經
方藥:大補元煎加何首烏、牛膝、菟絲子。熟地25g、杜仲15g、菟絲子15g、枸杞15g、山茱萸12g、當歸15g、人參10g、山藥30g、茯苓25g、何首烏25g、川牛膝18g。
方中熟地、山茱萸、枸杞滋養肝腎;杜仲、菟絲子補肝腎、益精氣;當歸養血調經;人參、山藥、茯苓健脾,以助生化之源;何首烏補肝腎、益精血;牛膝強腰膝而通經血。
1.2 陰虛血枯
主要證候:月經初潮來遲,或月經后期量少,漸至閉經,頭暈耳鳴,腰膝酸軟,或足跟痛,手足心熱,甚則潮熱盜汗,心煩少寐,顴紅唇赤,舌紅,苔少或無苔,脈細數。
證候分析:腎陰不足,精血虧虛,沖任氣血虛少,血海不能滿溢,故月經初潮來遲,或后期量少,漸至停閉;精虧血少,上不能濡養空竅,故頭暈耳鳴,下不能濡養外府,故腰膝酸軟,或足跟痛;陰虛內熱,故手足心熱;熱劫陰液外泄,故潮熱盜汗;虛熱內擾心神,則心煩少寐;虛熱上浮,則顴紅唇赤。舌紅,少苔或無苔,脈細數,也為腎陰虛之征。
治療方法:茲腎益陰,養血調經
方藥:左歸丸加減。熟地20g、山藥15g、山茱萸15g、枸杞20g、鹿角膠10g、龜板膠15g、川牛膝15g、菟絲子15g、鱉甲15g、柏子仁15。
方中滋陰補腎,填精益髓;龜板膠、鹿角膠峻補精髓;山茱萸養肝茲腎,澀精斂汗;山藥補脾益陰,茲腎固精;川牛膝益腎補肝,強腰壯骨。
1.3 氣滯血瘀
主要證候:月經停閉數月,小腹脹痛拒按;精神抑郁,煩躁易怒,胸脅脹滿,噯氣嘆息,舌紫黯或有瘀點,脈沉弦或澀而有力。
證候分析:氣機郁滯,氣滯血瘀,瘀阻沖任,血海不能滿溢,故月經停閉;瘀阻胞脈,故小腹脹痛拒按;氣機不暢,故精神抑郁,煩躁易怒,胸脅脹滿,噯氣嘆息。舌紫黯或有瘀點,脈沉弦或澀而有力,也為氣滯血瘀之征。
治療方法:理氣活血,祛瘀通經。
方藥:血府逐瘀湯。當歸15g、川芎12g、赤芍15g、生地25g、紅花10g、柴胡12g、川牛膝18g、枳殼12g、甘草10g、桃仁10g、桔梗12g。
方中桃紅四物湯活血祛瘀;柴胡、枳殼、甘草疏肝理氣;桔梗開胸散結;牛膝引血下行。如寒凝血瘀,當溫經散寒,活血通經,可用溫經湯。
1.4 氣血不足
主要證候:月經停閉數月,頭暈目花,心悸怔忡,少寐多夢,皮膚不潤,面色萎黃,舌淡,苔少,脈細。
證候分析:營血虧虛,沖任氣血衰少,血海不能滿溢,故月經停閉;血虛上不能濡養腦髓清竅,故頭暈目花;血虛內不養心神,故心悸怔忡,少寐多夢;血虛外不榮肌膚,故皮膚不潤,面色萎黃。舌淡,苔少,脈細,也為血虛之征。
治療方法:益氣健脾,養血通經。方藥:八珍湯。黨參20g、白術15g、茯苓25g、甘草12g、當歸15g、熟地30g、白芍20g、川芎12g。
方中黨參、白術、茯苓、甘草補氣;當歸、白芍、熟地、川芎養血。氣血充沛,則沖任通盛,月經自通[4]。
1.5 痰濕阻滯
主要證候:月經停閉數月,帶下量多,色白質稠,形體肥胖,或面浮肢腫,神疲肢倦,頭暈目眩,心悸氣短,胸脘滿悶,舌淡胖,苔白膩,脈滑。
證候分析:痰濕阻于沖任,占住血海,經血不能滿溢,故月經數月不行;痰濕下注,損傷帶脈,故帶下量多,色白質稠;痰濕內盛,故形體肥胖;痰濕困阻脾陽,運化不良,水濕泛溢肌膚,故面浮肢腫,神疲肢倦;痰濕停于心下,清陽不升,頭暈目眩,心悸氣短,胸脘滿悶。舌淡胖,苔白膩,脈滑,也為痰濕之征。
治療方法:行氣化痰,健脾燥濕。方藥:蒼附導痰丸。茯苓30g、蒼術15g、半夏、陳皮、香附、南星、枳殼各12g、甘草10g、生姜3片。
方中半夏、南星、蒼術、茯苓化痰燥濕健脾;陳皮、香附、枳殼行氣解郁;生姜、甘草和中止嘔。痰濕化除,經脈氣血調暢,沖任通利,則月經自行。
案例:羅某某,女,22歲,家庭主婦。2018年4月9日就診。主訴:閉經3月余,常感神疲倦怠,胸悶欲嘔,帶下量多,形體較胖,舌質暗紅,苔白膩,脈沉滑。診斷:閉經(痰濕阻滯型)。治法:行氣化痰,健脾燥濕,化瘀通經。以前方加桃仁12g、紅花10g、澤蘭15g。6付,水煎服。忌食生冷油膩之品,適當運動。4月18日二診,有少量血色分泌物,但顏色發黃如黏條。上方加薏苡仁30g、白術15g、肉桂6g、丹參25g。又服6付,月經周期、顏色均已正常。
2 結論
閉經是婦科比較常見的一種疾病,無論是青春期以前還是妊娠期后或者哺乳期期間都有可能閉經。閉經的中醫治療和西醫治療有著明顯不同,西醫講究對癥下藥,中醫講究全身的調理,根據病情的虛實寒熱進行調理。如能準確辨證,合理用藥,將會取得滿意療效,這也體現了中醫辨證治療的好處,能夠進行全身調理,減少藥物副作用,使得患者的身體恢復到健康狀態[5]。
參考文獻
馬寶璋.中醫婦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74.
卓雨農.中醫婦科治療學[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0:74.
王永炎.今日中醫婦科[J].人民衛生.2018(08):146-148.
苗凌娜.淺談少女的閉經治療[J].中醫中藥.2017(09):89-96.
王恒華.閉經的中醫辨證論治[J].中醫中藥.2016(04):73-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