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燕
【摘 要】目的:探討預見性護理在手術患者麻醉復蘇過程中的應用效果。方法:將2017年6月~2018年6月在我院接受外科麻醉手術治療的患者130例選為研究對象,根據護理方案的不同分為研究組(n=65)以及對照組(n=65)。對照組麻醉復蘇過程中采取常規護理,研究組在此基礎上實施預見性護理,比較兩組患者護理干預效果。結果:研究組麻醉復蘇過程中不良反應發生率(6.15%)較對照組(18.46%)組更低,組間比較差異顯著(P<0.05)。結論:在手術患者麻醉復蘇過程中通過實施預見性護理可降低復蘇期間不良反應發生率,保證患者正常恢復。
【關鍵詞】預見性護理;手術;麻醉復蘇;不良反應
【中圖分類號】R37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0019(2018)22--01
在外科手術治療過程中,通常需要對患者進行麻醉處理,確保手術順利實施。外科麻醉手術患者由于個體差異性以及受病情與麻醉藥物影響,術后可能會出現麻醉藥物殘留,再加上手術創傷,在患者麻醉復蘇過程中容易發生不良反應如非計劃拔管、嘔吐、呼吸抑制等,不利于其術后恢復[1-2]。因此需采取一定護理措施進行干預,讓患者能夠平穩度過麻醉復蘇期。我院對2017年6月~2018年6月間收治的65例外科麻醉手術患者采取了預見性護理,獲得了較好的效果,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對2017年6月~2018年6月在我院接受外科麻醉手術治療的130例患者進行回顧性分析,根據護理方案差異分為對照組(n=65)以及研究組(n=65)。所有患者ASA分級為Ⅱ-Ⅲ級,均為女性。對照組年齡為20~70歲,平均年齡為(43.11±5.43)歲;研究組年齡為22~72歲,平均年齡為(43.32±5.56)歲。兩組患者在年齡等基礎資料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實施常規護理,患者麻醉復蘇過程中密切關注其生命體征變化,固定各類管路并保持通暢狀態,維持正常呼吸。研究組在此基礎上實施預見性護理:(1)組建預見性護理小組。由科室組長擔任小組組長,并選取6名具有一定臨床護理經驗的護士作為小組成員。小組對以往臨床護理經驗進行總結,并查閱相關文獻,對麻醉復蘇過程中可能存在的不良反應進行分析,共同探討出針對性的護理措施。小組組長負責監督、協調,由小組成員完成相關護理操作。(2)預見性護理具體實施。①對患者病例信息及生理狀態資料等進行分析,根據其實際情況制定針對性的護理方案。②對于肥胖、脖頸部粗短者,容易出現舌后墜,要安排專人給予重點監護,并要求患者家屬配合監視。若患者出現熟睡且發出鼾聲,將其喚醒,將其頭部偏向一旁,預防其出現呼吸抑制。③結合患者實際情況,適當延長拔管前吸氧時間,確認患者未出現躁動且意識清醒后,再進行拔管,避免患者出現胃腸道反應或非計劃性拔管。
④心理干預。手術前要告知患者麻醉相關注意事項,并給予患者言語安撫,向其講述成功病例,讓患者樹立信心。同時要求患者家屬予以配合,給予患者情感支持,協助其克服抑郁、焦慮等負面心理影響,讓患者能夠積極配合治療。⑤患者麻醉復蘇期間通過呼吸監測機監測其狀態,做好詳細記錄。若患者出現呼吸異常,及時向醫生匯報,做出有效處理。
1.3 觀察指標 比較研究組及對照組麻醉復蘇過程中不良反應(呼吸抑制、非計劃拔管、嘔吐、低血氧癥)發生率。
1.4 統計學分析 所涉及數據以SPSS15.0完成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利用t檢驗,計數資料通過χ2檢驗,P<0.05表明組間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研究組麻醉復蘇過程中不良反應發生率(6.15%)較對照組(18.46%)組更低,組間比較差異顯著(P<0.05),如下表1所示:
3 討論
麻醉復蘇期主要是指患者手術完成后至其蘇醒之間的這段時間。部分患者體內可能存在殘留麻醉藥物,同時受外科手術創傷應激性影響,可能會影響機體正常功能,導致其出現呼吸抑制,并影響循環系統,還有可能出現機體代謝異常[2]。所以患者術后麻醉復蘇過程中,需要采取針對性護理措施進行干預,促使其正常恢復,確保其生命健康。
本次研究當中研究組實施了預見性護理,從結果來看研究組麻醉復蘇過程中不良反應發生率(6.15%)較對照組(18.46%)組更低(P<0.05),與有關報道結果一致[3],這反映出通過實施預見性護理能夠進一步降低手術患者麻醉復蘇過程中的不良反應發生率。預見性護理主要是指護理人員通過護理程序對患者進行綜合性、全面性的分析及判斷,對護理風險做出提前預測,并以此為依據制定出針對性的護理方案,盡最大程度預防護理并發癥,以此來提升護理質量[4]。預見性護理由專項小組實施,組長會根據患者實際情況向組員分配任務,確保各項護理工作落實到位。護理工作實施前,小組會對患者病情特征進行綜合性分析,提前制定預防措施。在關注患者生理狀態、病情的同時,也會密切關注患者心理狀態,在患者家屬配合下實施有效的心理疏導,讓患者能夠保持穩定的心態接受治療,以降低其心理應激性,對于其術后恢復具有積極的作用。針對一系列不良反應如呼吸抑制、非計劃拔管、嘔吐等會制定預防性方案,以此來控制不良反應。
綜合來看,在手術患者麻醉復蘇過程中應用預見性護理措施可降低復蘇期間不良反應發生率,促進患者術后恢復。
參考文獻
徐維昉,馬巖.預見性護理在手術患者麻醉復蘇管理中的應用觀察[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18,18(73):239.
謝海嬌.預見性護理管理在手術患者麻醉復蘇中的運用[J].中醫藥管理雜志,2018,26(08):69-70.
繆海燕.預見性護理在手術患者麻醉復蘇管理中的應用[J].臨床醫藥文獻電子雜志,2018,5(30):135,138.
姜莉.預見性護理干預在手術患者麻醉復蘇管理中的應用效果觀察[J].中外女性健康研究,2017(24):136-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