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淑晶
【摘 要】目的:研究分析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支氣管擴張的臨床特點及肺功能變化。方法:此次研究的對象是選擇2013年1月—2015年12月就診莆田學院附屬醫院的COPD患者,分為慢阻肺合并支氣管擴張組(n=96)、單純慢阻肺組(n=112)。比較兩組患者的臨床特征、胸部高分辨率CT(HRCT)、吸煙指數、肺功能表現,隨訪2年記錄兩組患者的急性加重次數、每次急性加重的住院時間。結果:在入選的所有COPD患者中,COPD合并支氣管擴張的患者占46.2%(96/208)。與單純慢阻肺組患者相比,慢阻肺合并支氣管擴張組患者FVC%pred、FEV1% pred、、DLCO%pred、FEV1/FVC降低幅度更為顯著(P<0.01)。慢阻肺合并支氣管擴張組2年內平均每人發生急性加重次數(2.4±1.4)次;高于單純慢阻肺組患者(1.5±1.6)次,兩者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慢阻肺合并支氣管擴張組每次住院時間(12.9±8.6)d;高于慢阻肺組患者(8.3±7.4)d,兩者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結論:慢阻肺合并支氣管擴張的患者較為常見,在臨床表現上容易混淆,根據既往病史、家族史、肺功能檢查可進一步區分。合并支氣管擴張的慢阻肺患者肺功能下降更為明顯,發生急性加重的風險增加,住院時間延長。
【關鍵詞】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支氣管擴張;肺功能
【中圖分類號】R562.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5-0019(2018)22--02
該研究通過探討2013年1月—2015年12月莆田學院附屬醫院呼吸科接受連續性治療的96例COPD合并支擴患者的肺功能、住院時間及急性發作次數的特點,以期能夠提高臨床醫生和患者對于COPD合并支擴的認識和了解,幫助及早發現和治療,以減少并發癥的發生,延緩病情進一步惡化,從而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整群選擇2013年1月—2015年12月在莆田學院附屬醫院呼吸科接受連續性治療的208例COPD患者作為研究對象,25例患者因為確診慢阻肺前已被診斷為支氣管擴張、缺乏胸部CT資料、患者因故未能完成或合并其它肺部疾病被排除在該研究之外。根據其是否合并支氣管擴張分為單純慢阻肺組和慢阻肺合并支氣管擴張組。其中慢阻肺合并支氣管擴張組96例,男性60例,女性36例,年齡平均(70.5±10.6)歲,病程平均(12.1±9.0)年;慢阻肺組112例,男性75例,女性37例,年齡平均(73.2±15.3)歲,病程平均(11.8±9.2)年;兩組患者年齡、性別、病程和吸煙指數等基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所有研究對象的一般資料進行收集,包括患者的性別、年齡、煙齡等,對兩組患者進行治療后,待患者病情穩定,收集并比較兩組患者的一般臨床特征、肺功能、胸部高分辨率CT(HRCT,患者行仰臥位,吸氣末時進行掃描,層厚1~2mm,層間距10mm)表現等結果。對兩組患者進行肺功能檢查,主要檢測指標包括第一秒用力呼氣容積(FEV1)、用力肺活量(FVC)、FEV1/FVC、用力肺活量(FVC)占預計值百分比(FVC% pred)、FEV1占預計值百分比(FEV1% pred)、一氧化碳彌散量(DLCO)等。對所有患者隨訪,每2周經門診隨訪1次,記錄2年內急性加重次數、每次住院時間。
1.3 診斷標準 所有患者根據2013年中華醫學會呼吸病學分會制定的COPD診斷標準均被確診[1]。同時,根據患者的胸部高分辨率CT(HRCT)表現可確定其是否合并支氣管擴張:①支氣管從中央至外周無逐漸變細的趨勢;②距外周肋胸膜或縱隔胸膜1cm內見可見支氣管影;③支氣管管徑明顯大于伴行的肺動脈直徑。
1.4 排除標準 ①在確診為COPD前已經通過胸部CT被確診為支氣管擴張者;②合并有膀胱頸梗阻或嚴重前列腺增生以及對患者肺功能存在較大影響的其他疾病患者;③合并支氣管哮喘、間質性肺疾病、肺癌等其它肺部疾病者;④不能配合試驗者。
1.5 治療方法 該研究中對所有患者均采用綜合性哦治療措施,具體包括:①積極預防和治療原發病,增強患者的免疫力,肺部受到感染時,絕對臥床休息,同時應用抗生素積極抗炎,增強營養,改善器官狀況,恢復氣管功能。同時積極對疾病進行宣傳和教育,提高患者對于疾病知識的了解,積極配合治療,督促畫著戒煙,保持室內空氣干凈、流通。②藥物治療。應用止咳、化痰、平喘、敏感抗生素等藥物進行治療,可通過細菌培養和藥敏試驗結果選擇抗生素,且針對性地應用小劑量的紅霉素以及頭孢菌素進行治療,重度COPD患者可應用糖皮質激素聯合長效β2受體激動劑進行治療,部分合并厭氧菌感染的患者可使用硝基咪唑類藥物治療。③對患者進行縮唇呼吸和腹式呼吸的指導和訓練,同時注意對患者的心理進行安慰,保持器心情愉悅,使用低熱量、高蛋白的食物,注意營養,戒煙戒酒。
1.6 統計方法 該組記錄所得的所有數據均采用SPSS 18.0統計學軟件分析,肺功能檢查指標、平均住院時間、平均急性加重次數等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
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①該研究共分析了233例慢阻肺患者臨床資料,最終208例患者納入該研究,慢阻肺合并支氣管擴張組96例,男性60例,女性36例,年齡平均( 70.5± 10.6)歲;慢阻肺組112例,男性75例,女性37例,年齡平均(73.2±15.3)歲;兩組患者年齡、性別、病程和吸煙指數等基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有可比性。
②肺功能檢查提示兩組患者均以阻塞性通氣功能障礙為主,混合性通氣功能障礙為主要表現,FEV1%pred、FEV1/FVC 均明顯降低,但FVC 降低不明顯。慢阻肺合并支氣管擴張組患者FEV1%pred、FEV1/FVC、FVC% pred、DLCO% pred 降低較單純慢阻肺組更明顯,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綜上所述,慢阻肺合并支氣管擴張的患者較為常見,在臨床表現上容易混淆,根據既往病史、家族史、肺功能檢查可進一步區分。合并支氣管擴張的慢阻肺患者肺功能下降更為明顯,發生急性加重的風險增加,住院時間延長。因此在診斷方面,應該盡早對患者進行胸部CT檢查,及早發現和治療支氣管擴張。在治療方面,應及時、足量、足療程應用敏感抗生素,以緩解患者的臨床癥狀,縮短住院時間,同時避免下呼吸道細菌的定植和耐藥菌株的產生,減少部分慢阻肺患者因反復感染出現支氣管擴展。
參考文獻
中華醫學會呼吸病學分會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學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診治指南(2013年修訂版)[J].中華結核和呼吸雜志,2013,36(4):255-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