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光林
【摘 要】目的:探討有效預防和治療神經外科術后顱內感染的措施,提高患者術后恢復率。方法:選取我院2016年5月-2017年5月期間于該院神經外科進行開顱手術的94例病例,隨機分為兩組,每組47例。預防組患者給予全面預防措施,對照組患者僅監測術后體征,及時治療出現顱內感染的患者。觀察兩組患者術后顱內感染的情況。結果:比較兩組術后顱內感染的發病率,預防組感染6例,發病率12.77%,對照組感染15 例,發病率31.9%,兩組患者術后顱內感染發病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分析發現,術后顱內感染的患者采用CSF培養及藥敏試驗特異性應用抗生素的方法治療后有顯著療效,預防組患者治療有效率100%,對照組患者治療有效率86.67%,兩組有效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術前預防性應用抗生素、縮短手術時間,術后加強護理、注意飲食等可降低術后感染風險,根據CSF培養及藥敏試驗特異性應用抗生素可提高術后顱內感染的療效。
【關鍵詞】神經外科;顱內感染;預防;治療
【中圖分類號】R5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0019(2018)23-0-01
開顱手術治療是神經外科最常見、最基礎的治療方法。對腦血管畸形﹑腦腫瘤﹑顱腦外傷等有關疾病進行手術能夠顯著的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但也可能會增加顱內感染風險。顱內感染是神經外科術后常見并發癥,其累及覆蓋物以及腦實質,為局限性或者彌漫性,不僅會增加患者的醫療費用還延長了患者的住院周期。顱內感染常發生在術后的5d左右,感染發生率約為5%,顱內感染的同時常會出現顱內高壓﹑腦水腫﹑腦積水等并發癥,這會進一步的惡化顱內感染。目前,關于顱內感染的誘發因素較多,但所報道的誘發因素之間存在著很大的差異,所以尋找科學的顱內感染誘發因素具有著重要的意義。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方便選取該院患者94例,隨機分為兩組。預防組男性25例,女性22例,平均年齡(42.32±9.21)歲,包括顱內腫瘤術后感染14例,顱腦損傷術后感染22例,V-P分流術后感染9例。對照組男性26例,女性19例,平均年齡(41.35±9.61)歲,包括顱內腫瘤術后感染18例,顱腦損傷術后感染23例,V-P分流術后感染6例。兩組樣本的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1.2 方法 預防組患者給予全面預防措施(預防性應用抗生素、心理疏導、合理飲食等),對照組患者僅保持監測術后體征,不做任何預防措施。出現顱內感染的患者及時治療。觀察比較兩組患者術后顱內感染的發病率。
1.3 預防措施 ①術前預防性應用抗生素,適當縮減手術時間;②術后:針對患者術后的焦慮緊張等負面情緒,進行積極有效的心理疏導,緩解其緊張情緒,保持心情舒暢;指導患者日常護理,使患者積極配合;③合理飲食:注意飲食禁忌,忌辛辣生冷或油膩的食物,忌煙、酒刺激,控制血糖,充足營養,合理飲食。
1.4 顱內感染的治療 根據CSF培養及藥敏試驗特異性應用抗生素。
1.5 療效評價標準 顯效:體溫恢復正常持續一周以上,腦膜刺激征陰性,腦脊液白細胞數(4.0—10.0×106/L),腦脊液細菌培養轉為陰性;有效:治療后病情明顯好轉,但是體征、癥狀、實驗室檢查、病原學檢查中尚有1項未恢復正常;進步:治療后病情稍有好轉,4項大類檢查中恢復正常的僅為1或2項;無效:治療后病情無好轉。
1.6 統計方法 用統計學軟件SPSS17.0進行數據分析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n(%)]表示,采用χ2檢驗。按α=0.05的檢驗水準,以P<0.01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術后患者顱內感染的發病率
經觀察統計,預防組發生顱內感染共6例,發病率12.77%,對照組15例,發病率31.9%,兩組患者術后顱內感染發病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
2.2 術后顱內感染治療有效率 對于術后顱內感染的患者進行及時的治療,預防組6例患者共有4例顯效、1例有效、1例進步、無效為0,有效率100%;對照組15例患者共有7例顯效、4例有效、2例進步、無效為2,有效率86.67%。經分析發現,根據CSF培養及藥敏試驗特異性應用抗生素可提高術后顱內感染的治療效果。
3 討論
通過分析神經外科術后發生顱內感染的相關原因,可進行針對性預防。手術全程在無菌條件下完成,手術器械需完全徹底消毒,仔細考慮任何可能發生的危險,也需仔細考慮造成手術時間延長相關因素,盡量通過減少手術時間來減少切口暴露在外界時間;盡量縮短一些急診患者的手術時間,可以根據患者的情況對非急診的患者的手術時機進行合理選擇,術前準備盡量充分。腦外傷患者需徹底的清創、消毒,避免外界因素引發感染。需對開顱手術的患者留置引流管,留置引流管需在無菌條件下操作。積極控制好例如糖尿病、高血壓患者的基礎疾病,待病情穩定后再進行手術。在縫合手術切口時,切記嚴密縫合,避免發生腦脊液漏。術后要使用抗生素藥物積極配合治療,減少切口感染的發生,避免白蛋白的降低。
術前的預防措施對術后顱內感染的預防有著重要意義,因此在臨床施行手術前后要注重與患者的溝通以及術后的護理。在此基礎上,醫生實行的預防性措施(如預防性應用抗生素,縮短手術時間等)才能事半功倍。抗生素是顱內感染的首選,而抗生素的選擇對醫生來說,是經驗與診斷依據的結合,根據腦脊液培樣結果,選出最適合的抗生素。而鞘內注射無疑為顱內感染的治療提高了效率。總之,在臨床中,術前加強與患者的溝通,做好基礎準備,預防性應用抗生素,注意手術時間、方式,可以減少術后顱內感染的發生;術后注意患者的護理,堅持預防性應用抗生素,注意顱內感染的早期診斷,一旦發生,可行CSF培養及藥敏實驗,進行特異性治療,可以有效提高術后顱內感染的治愈率,保障神經外科手術的成功率,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
參考文獻
皮楊德。神經外科術后顱內感染相關因素分析與預防對策研究[J]。工企醫刊,2014(3):789-790.
孫虎。顱腦外傷術后顱內感染相關危險因素分析[J]。中華醫院感染雜志,2013,23(1):65-67.
羅國全。顱腦外傷術后顱內感染相關因素探析[J]。中國衛生產業,2013(27):130-131.
高俊紅,劉猛,馬歡,等。顱腦手術后顱內感染危險因素分析及預防[J]。中華醫院感染雜志,2013,23(16):3901-3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