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明禮
摘 要:隨著經濟轉型、全民閱讀方式、教育信息化等環境的新變化,圖書出版業態的轉型已經到來,互聯網+教輔的融合出版成為教輔圖書出版的新業態。出版轉型是一個龐大的工程,涉及方方面面的環節和要素,需要一定的時間來探索并加以解決。從出版理念、產品策劃、內容建設、編輯素養和角色轉換等方面,通過編輯融合能力的構建,是教輔圖書融合出版的一條可行之路。
關鍵詞:互聯網+ 教輔圖書 融合出版 能力構建
教輔圖書在我國圖書出版中的地位是毋庸置疑的,其品種和數量對行業發展的貢獻也是不容忽視的。隨著經濟轉型、全民閱讀方式、教育信息化等環境的新變化,圖書的融合出版已經是出版業態變化的趨勢,而教輔圖書的融合出版由于其自身的特點已經領先于一般圖書,在業界逐步推開。在教輔圖書融合出版實施的過程中,出版社大多處于探索階段,其程度和方式也不盡相同,融合能力是實施教輔融合出版的關鍵。因此,有必要對出版過程中融合層面和編輯的融合能力建設加以探討。
一、教輔融合出版是傳統教輔圖書出版的必然選擇
教育信息化,已成為必然。作為出版的重要組織部分,教輔圖書的融合發展已然走在前列。
1.出版轉型的要求
為加強產業創新能力,促進經濟發展,我國政府提出了“互聯網+”的行動計劃。在這個背景下,各個行業都開始實施“互聯網+”的各種實踐。同樣,出版業的“互聯網+”也獲得了國家政策的支持。2015年4月9日,原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財政部聯合發布《關于推動傳統出版和新興出版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互聯網+”出版就是其重要內容,融合出版也獲得大力提倡。
2.電子化閱讀方式增長的要求
在文化產業各個領域中,出版行業是較早受到互聯網沖擊的,也是較早開始探索與互聯網融合的行業,數字出版近年來發展很快。2018年4月18日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發布的第十五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結果顯示,國民數字化閱讀方式(網絡在線閱讀、手機閱讀、電子閱讀器閱讀、Pad閱讀等)的接觸率為70.30%,比2016年的68.2%上升了4.8個百分點。從這一結果可以看出,電子媒介閱讀方式的增長速度呈“爆發”狀態,這必將導致數字內容的閱讀需求也會呈“爆發”狀態。因此,包括教輔圖書在內的傳統紙質圖書出版在內容和形式上也要適合電子化閱讀的方式。
3.教輔圖書使用環境和方式變化的要求
雖然教輔圖書對行業發展的支撐作用不容忽視,但是教輔圖書的同質化現象也是十分嚴重的,惡性競爭愈演愈烈,從內容到形式,從介質到使用均無根本性變化,還是以紙質圖書的形式包打天下,忽視了使用者閱讀方式的變化這一事實,而且傳統紙質教輔也無法滿足使用者不斷增長的學習需求。教育部于2018年4月13日正式印發了《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教育信息化逐步升級。這一背景下學校的教學方式和學生的學習方式也不再是一本書、一支筆、一張紙的方式,多媒體教學,各種電子學習終端已經大量使用,形成了一種新的學習場景,這就需要大量適合電子化閱讀的數字內容,紙質教輔作為教學資源已經明顯不能滿足信息化教和學的要求。教輔圖書要想繼續發展壯大,融合出版是必由之路。
二、教輔圖書的融合策劃
出版融合已經得到業界的共識,作為一個新生事物,特別是與互聯網的融合,對出版社和編輯來說還是很陌生的。由于大家對融合這一概念的理解和做法也不盡相同,各家出版社在融合出版上,方式、力度、程度等也不盡相同。下面就安徽教育出版社在教輔融合出版方面的實踐,從內容策劃和圖書產品使用方式兩個方面談談融合出版需要解決的一些問題。
1.出版理念融合
圖書策劃是編輯工作的核心內容,出版理念是策劃的基礎。理念融合主要是指在圖書策劃階段,要把紙質圖書出版理念與“互聯網+”的理念相互融合。現在各行各業都在提倡“互聯網+”的概念,但是有些行業并沒有搞清“互聯網+”的含義,只是把互聯網和行業簡單相加,把“互聯網+”作為一個噱頭。有關“互聯網+”出版的概念有人提出了“互聯網×數字出版”的概念。其實,不管是“互聯網+”還是“互聯網×”,只是一種提法而已,其本質就是要充分考慮互聯網在線教育的功能和特點,把它和紙質教輔有機融合,特別是要充分利用移動互聯網的便捷,實現隨時隨地的教育服務功能。
例如,安徽教育出版社的《新編基礎訓練》這套教輔圖書,在融合出版理念的融合上是以圖書產品的體例結構和內容組成上加以實施的。本套圖書屬于同步類教輔,其內容體例包含重難點講解、針對性練習和學習檢測三個板塊。在策劃圖書體例結構時,編輯首先需要同時策劃紙質和線上數字各板塊結構、欄目名稱、功能定位等;其次是要策劃各結構板塊的具體內容。紙質圖書中的內容策劃編校駕輕就熟,重點是策劃線上數字板塊的內容。需要數字形式的內容策劃依據如下:一是針對各板塊拓展類內容,由于紙質圖書頁碼的限制無法呈現的;二是學科性質,如語言類的語文和英語學科中朗讀、背誦、聽力等內容;三是需要視頻動態呈現的內容,如作圖、實驗、過程、空間、循環等。這種融合策劃理念的突出優點就是線上線下圖書內容的匹配性強,而且編輯容易上手,因為線上線下內容的策劃本質沒有改變。
2.圖書產品使用方式融合
線上線下內容確定后,就要策劃圖書使用方式如何與“互聯網+”融合,融合方式主要考慮如下幾個因素。一是紙質內容的使用不能改變傳統紙上書寫作業的習慣,就當前的教育教學實際而言,紙質教輔還是一種主流的圖書介質形態,學生作業,老師批改,紙筆作答還是主要使用方式。二是數字內容的使用要滿足使用時隨時隨地學習的需要,根據目前移動互聯網的發展水平,以手機、Pad等各種移動終端為主。三是要把數字內容和紙質內容快速匹配、精確投送。為了達到上述策劃要求,《新編基礎訓練》在策劃時,沒有采用設置網站的方式,也沒有利用APP軟件,而是以RAYS系統為平臺,在相關內容的頁面植入二維碼,以二維碼為入口,用戶利用微信掃碼,通過“二維碼+導語”的方式把使用者引導至互聯網相關數字內容。
例如,在講解板塊,二維碼配置導語是“看本書重難點微課視頻”;在練習板塊二維碼導語是“看本書難題解題視頻”,并且在難題題號前加注標識符號;在測試板塊,二維碼導語是“輸入試卷分數查看成績水平”。 這種快速高效的投送在信息時代是十分必要的,因為各種在線教育提供的內容和服務數不勝數,令人眼花繚亂,如果讓一個讀者花費大量的時間來進行所需內容和服務的篩選,其時間成本是他們無法承受的。
三、構建教輔圖書編輯的融合出版力
作為融合出版的教輔圖書,由于多了“互聯網+”的成分,圖書編輯加工和數字內容維護運營對編輯的工作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種能力更多的還是體現在“融合”上,因此除了在策劃層面外,編輯能力和素質的融合,是融合出版得以實施的保障。
1.內容資源融合運營力
不管圖書產業形態如何變化,最核心的東西是不變的,這一核心就是內容,也就是人們通常所說的內容為王。內容仍然是核心競爭力,沒有了內容圖書出版也就成了無米之炊。“互聯網+”教輔的融合出版更是如此。編輯融合力的最基本體現就是要具有較高的內容資源融合運營力,要“玩轉”內容。
一是紙質內容和數字內容的匹配能力。由于線上內容是線下內容的延伸和拓展,和線下內容是緊密聯系的,因此線上內容要在線下內容的基礎上進行構建。
二是選擇內容的表現形式。線下紙質圖書的內容形式主要為文本化的文字和圖片,而線上數字內容主要為文本、圖片、音頻、視頻等,更有一些互動形式的內容。相同的內容還應當根據圖書使用的時間段,以不同的形式呈現。
例如,同樣是知識點總結,在同步復習類和假期作業類圖書中,其數字內容的形式應當有所差異。同步復習類圖書的使用時段相對集中,時間效率要求高,因此數字內容的形式可以是音頻格式文件,以便于使用者利用各種碎片化的時間聽取內容,上學路上、等車、坐公交均可。然而在假期作業這類圖書中,由于使用時間較長,數字內容就可以采用文本格式的文件。
三是針對學習日程和學習目標的變化,線上內容要及時進行更新。例如,在同步類教輔《新編基礎訓練》中,針對檢測板塊的內容運營,紙質圖書設置單元檢測、期中檢測和期末檢測等,這種設置和學生在學校的學習進度同步,便于師生使用。在每個檢測的頁面植入了二維碼及導語“輸入試卷分數查看成績水平”。在學生得到成績水平結果的同時,微信推送針對如何提高考試成績的相關內容,如本書知識總結、本單元難點講解、提高性練習等。數字內容的推送時間以根據階段性學習任務為參考,如11月上旬是推送期中考試相關內容的時間段,4、5月份可以集中推送上一年度的時事熱點內容,以便于參加中考的學生復習迎考使用。這樣學生就比單純使用傳統紙質教輔獲得了更為豐富的增值服務,能夠進一步增加使用者對內容資源的粘性,反過來也能提高對紙質圖書的使用率,從而維護和提高圖書的市場占有率。
2. 構建新的編輯融合素質
“互聯網+”教輔圖書的新業態對編輯的素質提出了新的要求。第一,編輯要對教育事業有深入的了解,其從業背景最好有師范院校學習或教師工作經歷,這樣他才能對國家或地方教育、教學有全面深入的了解,策劃的產品才能符合教育教學的實際需要。第二,需要有互聯網思維,他需要思考如何把線上和線下融合起來,線上需要什么內容,這些內容如何表現,讀者如何來瀏覽或使用這些內容和服務。從這兩點看,教輔圖書的融合出版,對編輯的素質融合要求是非常嚴格的,對傳統編輯來說是一個巨大挑戰。加強學習,補充相關知識,才能應對這一挑戰。
3.構建新的編輯角色
教輔融合出版對編輯的能力需求是多方面的,能夠完全擁有這些能力也是不現實的。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實現編輯的角色轉換,進行角色融合是一條可選的路徑。
編輯的角色轉換和角色融合是“互聯網+”教輔出版必須要完成的一項任務,也是一道難題。首先是編輯思維的轉型,這種轉型具有開放與協同性、分解與重構性、交互與精準性、數據與技術性、關聯與多向性等特征。其次是對編輯的角色融合。雖然傳統教輔編輯的角色有很大的“策劃”成分,但是大部分局限于線下紙質圖書的形態上,工作起來基本上是“駕輕就熟”的。“聯網+”教輔圖書的編輯角色除了傳統的線下“策劃”外,更多的是要協調好線上和線下的“策劃”,把二者整合起來,其角色更像一個“導演”。他既要從宏觀上考慮,也要從微觀上落實;他既要參與圖書生產流程,也要參與各個環節;既要參與稿件架構的設計和編寫,也要參與稿件的編輯加工;既要和編者充實完善內容架構,也要和技術方交流使得產品的思想架構得以實現;既要考慮產品的功能,也要考慮讀者的使用體驗。總之,“互聯網+”教輔圖書的編輯角色就是一個“大管家”式的“總導演”,一切都在他的“掌控”之中,他就是一個思想的“發源地”,統籌協調各個環節把這些思想加以實現。
綜上所述,在“互聯網+”出版的產業發展態勢下,教輔圖書和互聯網的深度融合出版已經是必由之路,抓住編輯這一出版的核心要素,加強其融合出版能力的構建,才能在融合出版的道路上深入有效地向前推進。
參考文獻:
1.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第十五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結果[EB/OL].中國出版網,http://www.chuban.cc/yw/201804/t20180418_178740.html.
2.陳海燕.互聯網時代的編輯新思維[J].中國編輯,2015(3).
3.王守兵.媒介融合背景下的編輯思維轉型及其策略選擇[J].中國編輯,2015(3).
(作者單位系安徽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