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第七中學信息技術組 四川成都 610000)
新課程背景下,高中階段的信息技術課程采用了“必修+選修”的結構。必修課程是每個學生都必須要學習的,是培養基本信息素養的課程;國家規定的選修課程包括五個版塊:算法與程序設計、多媒體技術應用、網絡技術應用、人工智能初步和數據管理。五個選修模塊充分考慮到了學生的個性化發展,為學生的未來發展奠定了基礎。[1]
“必修+選修”的課程結構設計,一定程度上解決了信息技術教學中學生能力、興趣差異大的問題。比如說算法與程序設計,我校有部分同學在初中階段接觸過信息學競賽,基礎較好,可以不選,沒有基礎而又感興趣的同學可以選修。其它四個模塊,也存在類似的情況。[2]
信息技術新課程標準突出了“以生為本”的理念,選修課程的設置給每一個學生提供了適合其個性化發展需要的平臺。但是在實際開設選修模塊的過程中,如果任由學生自己選擇,就會出現這樣的情況:某一門課程選的同學特別多,另一門課程選的同學特別少。如果仍然是以傳統的班級授課形式組織教學,顯然是不可取的。這樣必然有學校由老師替學生選課,導致學生沒有選擇權,選修課成了變相的必修課,使得選修變味、失去了開設的意義和價值。
如果五個選修模塊都開,那么課程安排與教師配比都相比必修難得多。五個選修模塊設計的內容繁雜且新,僅靠教師原有的知識是不夠的,都需要加強學習。而且人數很有可能不夠,所以給信息技術老師帶來了很大的挑戰。為了避免這種情況,也有很多學校只開設一門選修課,省時省力,失去了選修課的意義。[3]
如果同時開設多個選修模塊,學校的機房必須是充足的,而且五個選修模塊中有些模塊又有特殊的要求。例如《多媒體技術應用》模塊需要學習Photoshop和會聲會影,對計算機的CPU、顯卡等要求較高,并需配置耳麥與話筒;《人工智能初步》更是需要一些額外的硬件才能完成教學。這對有些學校來說確實要求過高,所以很多學校不得不放棄選修模塊。
我校根據學生實際情況,信息技術選修模式定為五個版塊中“算法與程序設計”,并加上我校三位信息技術教師每人一個模塊:“APP程序設計”、“C++程序設計”、“虛擬機器人”。這三個模塊對于學生來說都是陌生的,對模塊的教學內容更是一無所知。于是,我校三位信息技術教師在開學前一周的第一節課輪流宣講各自的選修模塊,并進行調查統計,每人選三門選修課中的兩門,避免出現選課分流的情況。
為了便于排課,我們與教務處商量,每兩個班安排在同一節課,然后兩個班根據學生自己的選修情況打亂分到三個模塊,一來人數得到了限制,二來方便了教師的教學。
開設選修課后,給管理帶來了一定的麻煩。比如考勤的管理,學生不在原班級上課,一般是到機房,而且同學的結構也發生了變化,因此考勤就很重要,所以教師專門對每個選修模塊另外造出花名冊,每節課前認真點到;另選修模塊間的學生如非特殊要求,分定后原則上不能隨意調動,否則管理上就會出漏洞。
我們實施信息技術選修課模式一年以來,通過教學實踐證明,選修模塊的教學,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和學習需要進行選課,學生興趣有所提高,課堂紀律有所改善。
2.課堂教學質量提高,學生參與的積極性有所提升,信息的各類競賽成績有大幅提升。
3.為學生未來進一步的發展提供了更好的知識基礎。
我校信息技術選修課的開展是對我校多年必修模式的一種改革,是一次全新的嘗試,還需要不斷的探索與完善,相信這樣的教學實踐對于信息技術教學是很有價值的。在選修課教學和選修指導方面的探索,本來就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難免有一些爭論。但正是這些探索,才讓高中信息技術課程生機勃勃。有機會參與到信息技術課程的這次創新,我想就應該踏踏實實研究,努力做些新的探索和嘗試。在探索和實踐中的反思感悟和思想碰撞,讓我校信息技術課程發展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