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成春
文言文向來是中學語文教學的重點,然而卻存在一個奇怪的現象:課堂投入大量的時間與精力學習,但卻收效甚微,學生越來越厭學,教師越來越難教,師生同時陷入文言文教學的困境。細究之下,會發現存在雙向的問題:于學生而言,作為現代書面語的白話文與古代書面語文言文的差距大,而學生對于文言文的語言邏輯與表達方式不熟悉。于教師而言,為破解學生的學習難題,教學重心放置于“串講”,而忽視了整體文意及文化意蘊的講解。結果,只能是學生對文言文望而生畏,而教師的教學無所適從。
面對這樣的問題,何以解決?我認為可以有追源溯流的視角,從古人的學習中找尋答案。當然,我們不可能回到以前的時代,也沒必要,但從古人的學習邏輯中,可以學到一個核心點——“字理識字”。這一概念與《說文解字》進入中小學課堂的呼聲不謀而合。而且,在教育部主編通行全國的人教版小學一二年級的新教材中已有體現,其中,改變了一直以來的先學拼音,先認后識的邏輯,重點強調“字理識字”,識認—體化。
一、何為“字理識字”
每個漢字都不是孤立的存在,“倉頡造字”只是寄寓了古人的美好想象,而漢字本身只是一個符號,包含了古人對于世界萬物的認知邏輯。正如《說文解字?序》中所說“仰則觀象于天,俯則觀法于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古人造出原始的符號,經歷不斷的演變,才形成了今天的方塊形漢字。于今天的學習者而言,可以反推構字的邏輯與理據來學習漢字。
“字源識字”是與“字理識字”相近的一個概念,但兩者之間又有本質的區別。“字源識字”與“字理識字”相通之處在于都具有追溯的視角,從文字歷時發展的邏輯來審視文字。然而,“字源識字”側重追溯到文字的源頭,“字理識字”側重構字的理據。從文字發展來看,有記載的字的源頭為甲骨文,而甲骨上刻有的單字約4500個,迄今已釋讀出的字只有2000個左右。意味著很多今天使用的漢字無法從甲骨文中找到構字理據。相反,“字理識字”是沿著文字歷時發展這一邏輯向前追溯,找到文字構字理據即可。如果能從現代漢字中找到構字理據,也就達成了目標。
“八歲入小學,保氏教國子,先以六書”,其中“六書”概念作為《說文解字》的核心理念,也是歷代文字學研究的理論基礎。“字理識字”正是以“六書”作為核心依據而建構起來的理念。其中前四書作為構字法,后兩書作為用字法。重點關注前四書的構字法,反向拆解漢字。
“倉頡初造文字,是按照物類畫出形體,所以叫做“文”,隨后又造出合體的會意字、形聲字,以擴充文字的數量,這些文字就叫做“字”。”能夠稱為“文”的作為基礎漢字,大都是漢字基礎部件,這些基礎部件的組合構成了涉及的常用字。作文中學文言文教學可把《說文解字》540部與《新華字典》201偏旁部首對應,選擇其中重要的部件,結合“六書”概念,即可找到破解文言字詞的一把鑰匙。通過推敲構字理據來探求文言字詞的意思,觸類旁通,疏通文意的同時,考試所涉及的實詞、虛詞、翻譯也就迎刃而解。
二、文言文教學建議
其一,明確學習文言文視角和立足點。1919年的“白話文運動”,用白話文取代文言文成為書面語。白話文不可能在這一年憑空出現,而是在古代一直存在。細究之下,不難發現,在古代文言文是書面語,而白話文是口語。從文學發展視角來看,早期的作品《詩經》《古詩十九首》之類的作品,沒有明確的作者,更多的可能是集體創作的結晶,口語特點顯著,也才會如此朗朗上口。而之后文學作品,多為文人作品,自然語言特點和審美趨向多樣化,書面語寫作成為明顯區別與口語的點的存在。如今,學習文言文自然是以今天的視角去觀察,比如特殊句式這一文言現象與今天白話文相比較的特殊,也正應為如此,翻譯就是其中的關鍵橋梁,破解文言字詞更是重中之重。
其二,把握文字基礎部件,探究構字理據。基礎部件大體可以分為兩類:其一,以象形字為主體的初文,都有實體的事物,如“日、月、山、山、木、蟲、鳥”等。其二,象形變體及抽象之后形成的部件,如“扌、氵、辶、耒、纟、讠”等。對于第二類需要明確相關偏旁部首的寓意,而文字中將近九成的文字為形聲字,結合形聲字形旁側重表義,聲旁側重表音的特點,即可由形體推測文字的語義方向和特點。教學中可選擇重點部件進行串講,如與部件“人”相關漢字420余字,與“日”相關漢字147字。
其三,關注漢字本義與其他語義之間的引申規律。漢字由其造字本義,在使用過程發展演變出眾多意思,對語義的把握也是橫亙在學習過程中的一個難點。因此,有必要分析把握常見的引申規律。如“信”字,會意造字,“人言為信”,造字本義為許諾、發誓,如《衛風?氓》中的“信誓旦旦”。詞義有這樣的衍生規律:①由本義訶性引申為副詞,意為忠誠地,如信守不渝;②由本義詞性引申為名詞,意為證物、消息,如信號。在此基礎上,縮小引申,意為函件,如書信。③由本義遞進引申,意為不懷疑,如半信半疑。在此基礎上進一步詞性引申為副詞和形容詞;前者如信手拈來,后者如“信而見疑”。在后者基礎上詞性引申為名詞和副詞,前者如“信義著于四海”,后者如“煙濤微茫信難求”,意為確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