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翔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提出了語文素養的概念,近年來,語文學界又歸納出來了語文核心素養的主要內涵,閱讀與寫作成為語文能力或技能的重要指標。眾所周知,閱讀是語文知識,語言積累的輸入過程,寫作則是語文能力的集中體現,也是輸出的過程,所以讀寫教學從來都是相伴相生。為此,通過課堂來提升學生的閱讀和寫作能力就成為我們語文教師必須勇于面對的課題了。筆者正在嘗試一種新的語文課堂教學策略——“讀寫融合”。即以寫導讀,以讀促寫,讀寫互融。筆者在多年的教學實踐中總結反思提煉,最終探索出一種新型的課堂模式,即“導展評練”四步法。
一、導——課前預習熱熱身
近年來,語文課改最大的功績是提出了生本理念和學生主體論。在這一理念下,一些新的教學模式如“少教多學”“先學后教”“學案先行”等逐漸得到推廣。筆者綜合了這些先進的教學方法,在課前學習階段做足功夫,實現了在“導學案”基礎上的提檔升級,完美地實現學生讀與寫的同步融合。
學生準備專門的課前預習本,在新課開始之前,讓學生認真閱讀文章,讓學生在課前預習熱熱身。如粗知課文,幫老師寫新課導入,訓練學生對信息的整合歸納能力;或者細讀文本,多角度理解文本,寫心得體會,訓練學生的思維寬度;還有問題質疑,訓練學生的思維的深度;最后,亮點發現,發現文本突出的表達技巧,夯實寫作基礎。
幫老師寫新課導入,主要是通過這樣的訓練,讓學生主動去發現作者的經歷、文章的寫作背景及內容情感等,讓學生對文本資源進行整合概述;這樣簡短的文字寫作訓練,對于學生考試中的“語言運用”也是很有啟發的。
自讀心得的寫作可以是就內容的、主題的、技法的,也可以是與課文作者某個完全不同的見解,還可以是與資料書上完全不同的觀點。總之,只要是自己原生態的解讀,學生都可以暢所欲言。這個過程,旨在解放學生的思想,讓他們生成從不同角度看問題、解讀文本的能力,拓展學生的思維寬度。
問題質疑是讓學生認真自讀文本,讓學生將不能自主解決的困惑提出來。這個環節可以訓練學生思維的深度,讓學生在質疑中品讀文字,理解文章的感情。
亮點發現,是讓學生根據自己的閱讀,去發現課文中最有價值、最值得學習借鑒的東西,這個過程旨在讓學生在情感態度價值觀上更主動地探究領悟。
二、展——課中學習亮亮相
在新課開始之前,我有一個安排,讓學生展示閱讀心得至少五篇。這既能讓學生更廣泛地交流學習,又鍛煉了學生語言表達的能力,包括:
“導入展示”,這個環節主要關注學生導入寫作的語言表達是否準確、簡潔,教師評價、修改完善。
“自讀感受”展示,有針對性地選取的一些有典型意義的作品進行全班展示,給更多的學生一些啟發。
問題質疑展示。對于問題心得,我會在班級展示,讓學生自己發現它的不足,教師給出合理的建議。
文章亮點展示,學生在文本的閱讀過程中,會發現文本的亮點,諸如文章技法、修辭、語言風格等,讓學生對自己的發現進行展示。
這些學生的展示,收集到一定程度,可以裝訂成冊,成為班級特色刊物,還可以成為長期的教學資源。
三、評——課中思維練練操
討論是思維的體操。問題的發現到最終形成學習成果,中間需要一個去偽存真的過程。筆者認為,那就是“評”。評,既評成果的優劣,也評問題的深淺。
評包括課內學習中師生、生生互評,以及讀者文本對話活動的點評。筆者在和學生學習《祝福》時,我發現學生們的視角非常獨特,比如點評柳媽形象,一個學生說道:
本來同是天涯淪落人的柳媽怎么就對祥林嫂如此冷酷?
當柳媽“詭秘”地對祥林嫂說:“再一強,或者索性撞一個死,就好了”時,這與她“是個善女人,吃素,不殺生的,只肯洗器皿”形成多大的諷刺啊!
當學生點評到這里的時候,我馬上追問學生現實生活中還有“柳媽”嗎?有同學立即點評:有這樣一群人,他們不僅對自己的不幸無知無覺,而且還把別人的不幸和痛苦作為慰藉乃至娛樂自己的工具。他們調侃和嘲弄比自己不幸的人,對別人的不幸和痛苦,不僅自個兒咀嚼,又廣為傳播,將別人的不幸和痛苦作為茶余飯后的談資。
在這樣契機下的點評是自然的,也是流動的,更是充實的,這些智慧的火種,若老師不給機會把他們點燃,怎么會這樣熊熊燃燒呢?
四、練——課后鞏固過過手
在前面環節的學習中,學生對相關知識不可能全部都能掌握,所以必須通過練習來鞏固。練習要突出教師的主導性,幫助學生復習鞏固知識、理順解題思路、明確解題規范,掌握方法、啟迪思路、培養能力。練習,要突出學生的主體性。練是教與學是不可分割的有機組成部分,也是培養能力、開發智力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對于學生掌握“雙基”是必須的。練習不僅有助于系統地掌握知識,而且有助于學生掌握題型,開拓思路,熟悉解法,同時還能及時反饋學生在知識和能力上的缺陷,是診斷學生學習的重要手段。因此我們必須加強課后的過手訓練。
一種有效的做法是課內向課外的遷移訓練,通過比較閱讀或者互文本閱讀,讓讀寫活動在課后得到延續。學完《雨巷》后,筆者布置了拓展閱讀作業,圍繞“丁香”意象,提供了南唐中主李璟的詞作和王十朋的詞作,要求學生展開深度閱讀,或撰寫點評文字,或改寫成散文詩甚至類古典小說,不少帶有個性色彩和創新意識的作品涌現出來。
朱永新教授說:“一個人的成長史是一個人的閱讀史”。筆者認為,寫作同樣不能缺席一個人的成長過程。閱讀與寫作就像孿生姐妹,共同演繹著語文核心素養的精彩。在語文新課堂中,讀與寫互融共生,既是語文核心素養的落地生根,又是“學生主體”教育思想的發芽開花。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