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敏霞

【摘? ? 要】? 部編版道德與法治教材更加注重學生的日常道德涵養的培養,教師應依據教材有意識地創設一種情感和認知相結合的教學環境。文章結合部編版道德與法治八年級下冊《公平正義的守護》的教學設計,創設恰當的問題情境,促進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強化感受性,開拓創新性,在課堂上滲透教育性。
【關鍵詞】? 問題情境;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
道德與法治八年級下冊的法治內容較為枯燥無趣,如果不改變教學策略,那么課堂就會成為教師為主體的說教,因此,八年級的道德與法治課堂必須構建恰當的問題情境,引起學生的情感體驗,激活思維,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教學氣氛中有效地獲得知識。
一、面向生活引入問題情境,誘發主動性
道德與法治課程是以學生日益豐富的社會生活為基礎,教師要善于挖掘和利用學生生活中熟悉的素材,創設充滿趣味的問題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滿腔熱情地投入到知識的認知中,從而在情感、思維上催生學生的道德考量和品行提煉,凸顯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主體性。
教學《公平正義的守護》這一框的內容時,教師選用“考試”這一學生生活化的問題情境。我們的人生中會經歷大大小小很多場考試,期末考試、中考、高考,高考更是萬人過獨木橋,“如果出現作弊行為,這對其他考生公平嗎?”很顯然,學生的回答肯定是否定的,考場作弊這是不公平的行為,從學生的回答再回歸學生學習生活的實際,“如果你看到班上的同學在考試時作弊,你會怎么做呢?”讓學生從生活化的問題情境中思考,得出面對不公平的現象,我們要堅守原則立場,敢于對不公平說“不”,采用合理合法的方式和手段。
以學生的生活學習引入問題情境,促使學生積極參與課堂討論,誘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實現生生互動、師生互動,形成高效的學習氛圍,享受道德與法治教學帶來無窮的生命力。
二、角色扮演構建問題情境,強化感受性
教學理應增強學生的體驗性,讓學生進行角色扮演來感受人物心理,產生問題,讓學生產生共情,強化感受性。教學“公平正義的守護”這一框內容時,讓學生思考:我們考試過程中要追求公平,那么面對自己的成績呢?我們是否也可以同樣堅守公平呢?為此,教師設計了一個小品表演《關鍵的一分》:
旁白:唐詩和宋詞是競爭對手,以一包辣條為賭注,相約在這次調研考試中一較高下。當成績出來之后……
學生唐詩:我們現在三門總分一樣,就看數學這一科了,給我看看你多少分啊?
學生宋詞:最后一題扣了一分,99分。
學生唐詩:(笑)我滿分哦!看來是我贏了!
學生宋詞:唉!好吧,服氣。
旁白:唐詩笑了笑,把宋詞的卷子拿過來看了看,突然看見宋詞試卷上的一道選擇題和自己的答案不一樣,但是打了勾,唐詩又仔細算了一下,發現是老師批錯了自己的答案。唐詩毫不猶豫地決定去找老師。
學生唐詩:元老師,我這道兩分的選擇題您好像批錯了,我應該是98分。
老師元曲:嗯,小伙子挺誠實??!
“兩位主角是競爭對手,存在著利益沖突,但是我們的主角毫不猶豫地選擇誠實面對,面對利益沖突,他的選擇給我們維護公平有什么啟示?”通過角色扮演的方式讓學生體驗真實情境,從而產生問題,得出知識結論。
小品的原型來源于學生的學習實際,真實的體驗強化了問題情境的可信度,讓學生產生真實的感受,獲得情感體驗。
三、運用對比創設問題情境,滲透教育性
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的最終目的是為了讓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引導學生更好的生活,因此在道德與法治課堂中必須滲透教育性,將課堂所學運用到生活實踐中。
在教學“公平正義的守護”這一框中“如何守護正義”的內容時,運用兩則真實的熱點案例對比來產生問題情境,讓學生在比較中思考。見義勇為的案例社會上經常發生,而公交車小偷這個反派也常常出現在我們的視野中,如何應對?見義勇為的人也有著不同的方式:
案例一:春城晚報:老人幫忙抓小偷被打,失主想當面說聲謝謝;案例二:揚子晚報:點贊!男子公交車上扒竊,小男孩冷靜拍下視頻報警。
通過分析,老人和小男孩的行為都是為了維護正義,都是正義的行為,但是卻帶來的不同的結果,所以,“這給我們個人見義勇為,守護正義有什么樣的啟示呢?”學生輕而易舉的就可以得出結論:個人守護正義不僅需要勇氣,還需要智慧,要做到見義“智”為。
初中生由于身心發育還不夠成熟,在處理問題時較沖動,因此,道德與法治課堂中教師需要從問題情境中讓學生生成最正確的、最恰當的處理問題的方式,而運用對比的方式讓學生在比較中選擇最佳方式,實現道德與法治課程教育性的目的。
四、開放討論生成問題情境,開拓創新性
在創設問題情境過程中,教師努力開發學生的創造能力,迫使學生不斷去拓寬思路,發展發散思維,引導學生獲得創新成果。
實現公平正義,是國家和社會全體公民的共同責任,在教學“公平正義的守護”這一框內容時,本課最后一個環節“公平正義我踐行,小組為單位,以‘公平正義為關鍵詞,設計宣傳語”。學生的設計很出彩:有對話形式的“嘿,你的公平正義”,“不,是大家的公平正義”;有幽默的“公平正義,從娃娃抓起”;有改編文人經典的“公平路起及道遠,吾將求訪而求索”;有借鑒莎士比亞對公平正義理解的“日光普照大地,一視同仁”。學生的創意詼諧幽默,仿古通今。
通過創設開放式的討論生成課堂問題情境,為學生提供多維度的思考空間,培養學生多角度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學生思維的積極性,學生思維的閘門一旦被打開,學生討論的答案也會更豐富,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實施問題情境教學,情境的創設必須回歸生活,真實的問題情境學生才會產生共情,才能表達自己的看法,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欲望。情感體驗能夠近距離地遷移、拉近與現實的距離,問題情境的構建要注重學生的情感體驗,以解決學生實際存在的問題為突破口,突出道德與法治課程的實踐性與有效性,達到教育性的目的,在開放性的問題情境中,發展學生的創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