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永強
摘 要:近年來,互聯網技術取得了迅猛的發展,有力地帶動了其他產業的創新和進步。互聯網與公益事業的有機結合,使得“互聯網+公益”逐漸走進人們的視野,這影響著公益事業的方方面面。在此背景下,本文立足于“互聯網+公益”現階段的發展形勢,總結了“互聯網+公益”表現出的操作便捷性、平臺大眾性、廣泛覆蓋性和高效傳播性等特點,通過論述其在提高公民參與、降低公益成本、豐富公益形式、提高公益效率、倡導公益參與、促進貧困地區發展等方面的積極影響,闡明了“互聯網+公益”對我國經濟的帶動作用。同時,本文也提出“互聯網+公益”在發展過程中也面臨著挑戰,表現出專業化程度不高、監管力度不夠、法律法規不健全等方面的問題。最后,基于以上分析,本文從政府監管、公益平臺運作、公民參與三個角度為“互聯網+公益”事業的發展提出了相關建議。
關鍵詞:互聯網+公益;經濟發展;帶動作用
中圖分類號:D632.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2064(2018)24-0220-02
1 引言
2015年3月5日,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提出“互聯網+”行動計劃,大力倡導并推進“互聯網+”。互聯網已經與社會生產生活深入融合,對社會經濟發展產生了顯著影響,在社會公益事業方面,生活水平和國民素質的提高激發了社會各界參與公益的熱情高漲,而互聯網則已然成為大部分公眾、企業及公益機構傳播和獲取公益信息并參與公益活動的重要途徑。同時,一大批以互聯網平臺為載體的新型公益模式不斷涌現,例如網絡募捐、草根公益等活動。這些活動極大地豐富了公益行業的運營模式,提高了公益事業的公眾參與度。互聯網與公益的有機結合,催生了“互聯網+公益”這種新型公益模式,在構建和諧社會和帶動經濟發展中發揮著重要作用。然而,互聯網與公益的結合也面臨著諸多風險和挑戰,需要社會各界積極面對,找準對策。
2 “互聯網+公益”發展概況
“互聯網+”通常是指“互聯網+傳統行業”,讓傳統行業與互聯網技術緊密結合,以充分發揮互聯網在信息交換等方面的優勢,以實現傳統行業的高效化處理。“互聯網+公益”并不是簡單的利用互聯網平臺做公益,而是利用大數據等現代互聯網技術對公益的開展模式方法進行深度改造的過程。2017年中國公眾的公益觀調查報告顯示,我國“互聯網+公益”效應凸顯,越來越多的人通過網絡投身于社會公益事業,互聯網平臺已經成為公眾參與公益活動的重要渠道。人們的公益活動也逐漸由募捐箱時代過渡到互聯網時代。公益事業對于我國經濟的作用越來越明顯,公益事業在實現中國夢的道路上也愈發凸顯出它的卓越貢獻。當前,我國“互聯網+公益”具有如下特點:
第一,操作便捷。“互聯網+公益”作為隨手公益、指尖公益,不受限于數額大小和時空限制,只要有網絡,公眾就可以在手機或者電腦上方便地實施操作[1]。第二,平臺大眾化。“互聯網+公益”為人人公益提供了可能性和工具平臺,政府、組織和個人都可以成為發起者,參與公益者不再是被動的接受公益信息,更多的是作為公益信息的傳播者而存在,突破了以往政府作為主要發起者的局限。第三,覆蓋廣泛。“互聯網+公益”使得公益活動的參與門檻大大降低,方便快捷的網絡小額捐款隨之劇增,隨手公益成為可能。截至2018年6月30日,我國網民規模達8.02億人,由此可見“互聯網+公益”具有非常廣泛的覆蓋性[2]。第四,傳播高效。“互聯網+公益”的傳播渠道、傳播范圍不受限制,通過互聯網能帶來非常巨大的影響力,微博、微信、QQ等新型通信工具提高了傳播速度,從而為公益活動的組織提供了較低成本、廣覆蓋的籌款渠道、溝通渠道和傳播渠道。例如像支付寶的螞蟻森林公益項目,通過其技術、商業模式和平臺影響力,加上適當的公益模式創新,短時間內就能夠影響到上億人參與,傳播速度驚人[3]。
3 “互聯網+公益”對我國經濟發展的帶動作用
3.1 有利于發揮平臺作用,提高全民參與度
“互聯網+公益”使得“全民參與公益”成為現實,社會公眾在堅持踐行公益的道路上也受到了更大的鼓舞。互聯網公益平臺為大眾在日常參與公益活動提供了機會,讓公益進入了“全民公益”的新時代,這有利于調動包括年輕人在內的大眾參與公益的熱情。
同時,互聯網公益平臺可以更好地使公益活動的“供給”和“需求”雙方有機結合起來。公益組織、投身公益的企業、公益項目、志愿者、被捐助者、網民與大眾相互之間可以形成良好互動,每個人都可以成為公益活動的主角,對參與公益活動的各方都形成了良好的激勵。例如,我國的貧困地區通常處于交通運輸和信息溝通非常落后的山區,借助多種多樣的互聯網公益平臺越來越多有針對性的公益活動得以被組織并實施,不僅為更多公眾提供了參與公益的機會,也大大促進了貧困地區的經濟發展。
3.2 有利于豐富公益形式,降低公益成本
“互聯網+公益”并不是簡單的兩者相加,而是借助基于信息通信技術的互聯網公益平臺,使互聯網與公益理念深度融合,創新公益模式。近年來,我國公益事業借助互聯網持續發力,不斷創新,開始向精細化、全民化、廣覆蓋式發展——內容涵蓋扶貧、助學、疾病救助、環境保護、傳統文化保護等各領域,參與方式多種多樣,捐贈門檻低,捐贈者只需輕點鼠標,或觸摸手機屏就可實現任意數額貨幣的捐贈,操作便捷,降低了公眾參與公益的機會成本。同時,互聯網也極大地降低了公益信息披露和監督成本,公眾只需通過網絡就能查詢公益慈善款物的使用、捐贈對象境況等信息,增強了捐贈方和受贈方之間的相互信任,促進公益活動的可持續發展。
3.3 有利于突破時空限制,提高公益活動效率
傳統的公益活動往往受制于現場環境和地理位置,真正參與的人數和募集善款的數量都會受到極大地限制。同時,由于需要考慮材料收集、社會宣講、場地準備、人員招攬、時間協調等多個方面的大量工作,公眾參與公益活動時往往程序復雜,手續繁瑣,進而導致公益活動開展的低效率和資源浪費。“互聯網+公益”的這種方式借助平臺作用,創新公益形式,突破了公眾參與公益活動的時空限制,極大地提高了公益活動的效率。
3.4 有利于營造參與公益的良好社會氛圍
在人們的傳統觀念中,存在著這樣一種偏見:從事公益是有錢人的事,公益都與錢相聯系,有錢就可以做公益,沒錢無法做公益。“互聯網+公益”的方式顯著改善了這種情況。公眾可以根據自己的經濟實力和捐贈意愿參與公益,所有人都可以做公益,捐出一元、二元也是獻愛心。在一定的時期內,即使無法捐贈,也可以通過提供志愿服務等形式,貢獻你的時間、精力、體力和知識。這有利于防止“隱形攀比”、“死要面子活受罪”等不良現象的發生,營造全民參與公益的良好社會氛圍。
4 “互聯網+公益”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4.1 相關法律法規及監管不夠健全
“互聯網+公益事業”的高效便利也讓一些不法分子加以利用。由于通過互聯網發布信息幾乎沒有門檻,在社交媒體上,不具有公募資格的個人或組織公布受捐賬號、直接接受捐款的現象普遍存在。互聯網公益平臺目前存在兩大短板:一是難以對相關信息逐一把關,一旦虛假信息進入,就有可能引發詐捐情形;二是傳播迅猛,詐捐信息發布后善款往往難以追討。另一方面,互聯網傳播的信息量非常大,因此對信息真假的確認也存在極大的難度。互聯網公益捐款是否用于所承諾的用途,以及在實現救助目標后多出的善款如何處置等,均缺少必要監管。
4.2 網絡公益組織專業化程度不高
“互聯網+公益”時代,網絡公益組織發揮著重要作用,在數量和規模上發展迅速,但這些組織的專業化程度卻參差不齊。專業化程度體現在其內部決策機構的科學化、管理制度的規范化和運用現代互聯網技術來進行平臺和組織管理。但目前我國公益組織對互聯網的利用主要集中在如何發布信息及籌集資金,而對如何利用網絡技術來管理資金物資的使用效率和用途、降低內部管理成本等問題,卻關注較少。特別是許多互聯網公益組織的成員都是業余參與公益,受限于時間精力有限,推動組織專業化的動力不足,導致組織的專業化程度較低。
4.3 公益參與者缺乏長期關注項目進展的意識
雖然“互聯網+公益”為人人參與公益提供了平臺和便利,使得參與公益的捐贈人劇增,網絡籌款變得更加容易。但這種便利也導致公眾由于參與成本較低,對項目缺乏重視。例如人們通過各種網絡公益游戲和網絡宣傳活動就可以捐出款項,公益捐款變得簡單快捷,但因捐贈是出于好奇心或者隨意心態而完成捐款,因此極少在捐贈之后對項目進行持續關注。
5 促進“互聯網+公益”發展的相關建議
5.1 主管部門要完善立法,加強政府監管
隨著《慈善法》的實施,主管部門需盡快出臺與之配套的法規及相關細則加以約束。對個人網上求助的信息發布渠道和相關材料應該有相應的核實規定;對募集資金使用用途的行為如何處罰也應做出相應規定;對于違規或不嚴格按照國家規定發布信息的互聯網公益平臺應給予相應的處罰,對造成嚴重后果的應承擔法律責任。
通過完善相關立法,為開放性的網絡公益平臺提供必要的制度支持和良好的社會保障。同時,政府相關主管部門應對“互聯網+公益”的參與主體資質驗證、慈善項目的運作以及個人網絡求助行為等進行更加嚴格的監管,確保“互聯網+公益”的信息公開透明。
5.2 網絡公益平臺應嚴格自律,及時提示風險
在互聯網公益發展中,網絡公益平臺應嚴格自律,必須準確有效地識別和提示風險,有效防范互聯網公益風險。首先,網絡公益組織應加強自身管理的專業化,建立專業的決策機構,構建專業的項目運營體系。其次,通過互聯網信息優勢,建立相關數據庫,并免費對各類網絡公益組織開放,使其能夠在大數據的支持下提升信息化水平。例如,建立智慧公益大數據平臺,將公益組織、公益項目、公益服務領域的相關信息搜集起來,搭建相應的數據庫。最后,要妥善注意處理好個人求助與公益募捐的關系。
5.3 社會公眾需提升公益意識,保持公益理性
公眾對公益項目的持續關注不僅可以形成對網絡公益組織的社會監督,同時也能提升廣大網民的公益意識。公益組織應建立起相應的聯系溝通制度,除定期在網絡平臺公布項目進展及資金使用情況外,對于參與項目的捐贈人可采用微信推送、短信溝通等方式,將信息反饋給捐贈人,以此增加捐贈人關注度。同時,相關部門還可以聯合廣大公益平臺,推出更多優質的公益項目,營造良好的社會公益氛圍,培養公眾的公益意識,提高其對公益項目的關注。
參考文獻
[1]徐家良.互聯網公益:一個值得大力發展的新平臺[J].理論探索,2018(02):18-23+38.
[2]郭凱天.互聯網公益十年的十個發現[EB/OL].
[3]段曉竣.我國“互聯網+公益”發展現狀及問題探究[J].科技傳播,2018,10(16):132-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