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昆倫
上沙中學 (簡稱 “我校”,下文同)地處深圳市福田區 “城中村”,學校的生源以來深建設者的子女為主,90%的家長為進城務工人員,家庭教育觀念及管理的缺失,導致學生的自我成材愿望不高,缺乏學習主動性,存在著許多不良的行為表現:如犯了錯誤不是勇于承認,而是千方百計去推脫抵賴;作業來不及做,不是擠時間補上,而是一抄了之;與人發生矛盾沖突,不是找自身的原因,而是一味地遷怒于別人……究其根源,其實都是責任心缺乏、不想承擔責任的表現。
上沙中學自2005年創辦以來,以努力培養 “會做人、會求知、會健體、會審美、會勞動”的人格健全、個性鮮明的現代公民為重點和突破口,形成了系列化的德育體系,并成功舉辦福田區文明禮儀現場會,但與建設福田首善之區、辦社區居民身邊優質教育的要求還有一定差距,學生整體素質不高、責任感不強以及帶來的教師焦慮成為制約學生成長、教師成就和學校提質增效的瓶頸,亟須突破。
2015年上沙中學從 “學生成長” “教師成就”“學校發展”的視角思考學校公民教育的開展,認為學生是主體、教師是關鍵,研究公民教育課程體系和行動路徑及策略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讓學生從課程中思辨責任承擔與否及后果,參與班團建設自我管理,在活動中體驗負責任的樂趣,決定著學生能否成長、成才、成功。基于此,學校積極申報了2015年度福田區科研規劃課題 “開展公民教育培養中學生責任感的行動研究” (課題編號:FTJY15028)。歷經專家建議、調研運用、文獻查閱、專家指導,2015~2017年我校以公民教育課程為陣地,在國家課程和校本課程中開展課題延伸研究,以期通過科研反哺教育教學。
在專家的指導下,課題組通過查閱相關文獻,明晰了公民教育的課題研究方向,并將課題核心概念進行了界定:
第一,公民教育是以公民的本質特征為基礎、為社會——政治共同體培養有效成員的教育過程。要想將一個只具有法律身份的公民培養成能夠并有效參與政治、經濟和社會生活的好公民,就必須借助教育來完成。
第二,責任感是一個人對自己、自然界和人類社會,包括國家、社會、集體、家庭和他人,主動施以積極有益作用的精神。責任感的形成和增強除受意識形態和社會文化環境的影響外,主要靠教育,包括自我教育。
兩年來,課題組主要采取行動研究法,推進課題研究。
1.構建公民教育課程體系,創新教育形式。 (1)開設公民責任和理性課程,作為公民教育的主陣地。2013年10月我校正式申報成為福田區公民素養教育課程實驗學校,開設公民責任和理性課程。該課程運用思考工具,創設情境,引導學生理清責任人、相關責任、責任來源、負責任的益處、不負責任的代價等維度辨析責任,從全新的角度思考問題,學生不但積極思考老師預設的問題,而且從身邊的生活以至國際大事生成問題,積極思辨,培養了學生的道德素養、社會參與意識、社會責任感、法律觀念、國際理解觀念,使學生成長為符合社會發展的現代化的合格公民。
(2)國家課程從學習目標、學習內容、學習方法和學習評價等4個方面滲透公民責任意識的培養。課題組各科任老師在國家課程中培養學生公民素養,以本學科為依托,用課堂和自己的人格魅力努力改變學生的不良行為習慣。不但培養了學生對自己、對他人、對家庭、對社會的責任感,教師對自己使命的認知和業務能力也得到提升,達到了教學相長、共同進步的目的。
(3)校本課程提質增效,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心。2015年,根據課題研究的目標和校本課程提質增效的需要,學校積極申報深圳市首批 “四點半活動”試點學校并成功獲批。學校每學期開設綜合實踐活動課三十余門,并外聘專業機構的人員開設特色課程,校本課程增加的同時,課程研制、考評也向深層次發展。校本課程實行師生雙向選擇、走班制,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有了選擇的自由,能全身心地投入其中。學生習得一技之長,更涵養了對自己負責、為團隊爭光、為終身發展奠基等優秀品質。
(4)主題班會課,由灌輸式轉為生成式。主題班會課是公民教育的良好方式,通過學生積極參與,討論思辨培養公民意識,是一種專業性的公民教育手段。課題組班主任教師圍繞國際視野、責任意識、感恩教育開展了一系列的主題班會課。通過討論辨析、積極參與,學生自我生成結論,沒有道德的灌輸,而是思維的引導、思想的碰撞,激發了學生潛能,培養其責任感。
以公民教育課程主陣地,課題研究將中學生責任感培養滲透到國家課程教學,并促進了校本課程開發建設,創新了主題班會課的討論形式。我們初步構建了公民教育、國家課程、校本課程、主題班會課等公民教育課程體系,一以貫之的是凸顯學生主體地位,學生責任感在改革的課程、涵泳式的教育中自覺生成,是內化而不是外鑠的。學生出現行為偏差時,歸因模式發生變化,敢于擔當;需要承擔責任時,能夠運用思考工具,理性地擔負責任。課題組老師亦增強了立德樹人的責任感,實現教學相長。
2.創新班團建設模式,拓寬公民教育渠道。 (1)學生參與、家校互動,促進班級管理。課題組班主任老師把 “民主管理”引入班級,通過民主選舉班干部,自主制定班規,培養學生的參與意識、責任意識,班級管理模式由學生被動服從轉向主動參與;科任教師采取 “預—聽—練—復”四步學習法,指導、培養學生會學習、會求知的能力;學校舉辦 “家長春暉學校”,成立 “家委會”,培訓家長與孩子溝通的技巧、家庭教育的方法,讓家長參與班級的管理,把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有機結合起來,家校互動為學生的發展保駕護航。
(2)創建學生會,實現學生自我管理。2015年課題組余俊杰老師任德育處副主任后,在尹國平校長的支持下,動員學生自我推薦、發表施政演說、海選出學校第一屆學生會。在余主任帶領下,學生會干部組建了校廣播站、國旗班,豐富了校園文化生活;積極參與學校重大活動,校運會的宣傳報道、入場式的評比,校園十大歌手比賽、年度文藝會演的主持、秩序維持,值周活動、校園巡查等,學生會干部嚴以律己,為學生自我管理樹立了榜樣。
班團建設,改善了學風、校風:學生從初一進校滿教室亂跑到上課守紀、積極聽講、與老師良性互動,學生實現跨越式發展。2017年我校初三 (4)班郭曉燕同學中考成績448分,列全市第六名,多名同學進入四大八大名校,真正實現了 “低進高出”的優質教育;親子關系改善:學生認識到家長的不容易,學會了感恩;校學生會干部表現出色:學生會主席謝慧瑜同學在深圳市首屆青春健康形象大使選拔賽中榮獲 “優秀主持人”稱號,學生會宣傳部長郭曉燕同學在第一屆福田區社團聯合會競選中,當選文藝部部長;班團建設促進了德育工作的開展,特別是家委會的組建和運轉,在開展班級主題教育活動、軍訓、校運會、初三中考誓師大會中,使學生受到感染,環抱理想、擔負責任,可以幫助學校做好家長工作,和教師一起來關注學生成長和學校發展。
3.開展綜合實踐活動,培養中學生公民素養。課題組利用社區資源,通過 “請進來、走出去 “的方式,邀請傅前哨院士、深圳市霞光京劇團、福田區環境保護和稅務局、福田婦幼保健院、轄區干警等機構和專家進校園舉辦講座和活動,帶領學生到深圳市環保產業園、紅樹林濕地公園、禁毒教育基地、林則徐紀念館、東莞科技館等教育基地參觀,拓寬公民教育渠道,開展豐富多彩的綜合實踐活動,對學生進行環保教育、安全教育、衛生健康教育、音美體藝教育、科學素養教育等主題教育,采用做中學、活動中體驗、體驗中感悟的學習方式,使學生的視野更加開闊,在追求真善美的過程中責任意識不斷增強,學校逐步實現全人教育、學生全面發展的目標,學生的學習動機、成才愿望不斷增強。
通過主題教育,學生對自己、對家庭、對集體、對國家、對自然的責任意識不斷增強,表現在具有環保意識、遵守秩序的意識、關心他人的意識、團結協作精神、向學向善等方面,養成會思辨、懂尊重、敢擔當、勇參與的現代公民意識,為學生成人、成長、成才搭建了階梯,為學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奠定了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