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外教育綜合實踐活動是指在教師的有效指導下,學生依據自身已具備的認知水平、生活經驗等獨立自主地進行綜合性、實踐性的學習活動。與傳統應試教育模式中教師一味地追求學生成績的理念不同,校外教育綜合實踐活動著重強調學生將書本上的知識與實踐能力相結合,在實踐活動中,學生不再完全依靠教師的既定指導和具體步驟的要求,而是具有一定的主導權和支配權。在教育過程中,教師成為組織者和引導者,而學生則成了實踐活動中的主導者和創造者。
校外教育綜合實踐活動內涵豐富,開展形式多樣,促使學生在自己感興趣的活動主題上進行較為深刻的理解、挖掘和運用。校外教育綜合實踐活動并不是校內學科課程教學的補充,也代表著我國新時代背景下的教育體系的完善和教育教學觀念的更新和發展趨勢。
1.結合實踐,讓校外教育的綜合實踐活動更具探究性。少年宮作為校外教育陣地,既要與校內教育錯位發展,又必須與校內教育緊密結合、形成互補。我們以智造空間素質教育研學基地為平臺,以現有專業功能室為基礎,結合幼兒園到中學各階段的學生特點,開發了“機械探究”“大航海智造”“創新紙藝”“物聯網實驗室”“小小廚房”“奇妙染藝”“創意搭建”等STEM教育特色課程,面向區內小學生免費開放,為來少年宮體驗的孩子們提供主題各異、內容新穎的探究實踐平臺,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2.結合生活角色,讓校外教育綜合實踐活動更具生活性。實踐性學習顧名思義就是要求學生積極參與社會實踐活動,深層次參與,真正成為社會活動中的一員,充分體驗社會生產活動。比如,南京市建立市級小學生現代農業文明校外實踐基地,通過“1+1+N模式”把一個休閑農業景點與一個少年宮和若干所學校結成對子,開展現代農業文明校外實踐基地共建工作,結合農時節令開展豐富多彩的體驗活動。如農業科普、團隊拓展、農耕文化、農事勞作、書畫寫生、素質拓展等校外教育課程,結合社會實踐活動日,春、秋游活動,夏、冬令營活動,帶領孩子們走進農村,親近自然,圍繞農作物、農時節令等開展主題研學,了解農民工作和生活,傳承現代農業文明。同時,根據不同年齡段的學生可設計不同的角色體驗課程,有的學生戴上廚師帽在美食坊里制作蛋糕;有的學生穿上白大褂扮演“小醫生”給“病人”看病;有的男學生穿上消防員的服裝,勇敢充當了消防員……在校外教育的綜合實踐活動教學中,給不同的學生提供創造職業體驗的機會。
3.結合地域,讓校外教育綜合實踐活動更具開放性。整合運用區域內資源,著眼“最南京”秦淮歷史文化特色,我們開發了四大課程模塊:一是科舉文化研學課程。參觀南京中國科舉博物館,通過聽講解、觀影片、進考棚,探究科舉制度的歷史價值與現實意義,品味古代學子科舉入仕之路的艱辛,激發青少年努力奮斗、不斷進取的動力;二是秦淮文化傳統技藝課程。學習和體驗燈彩、線裝書制作、狀元涂色、雕版拓印、活字印刷等課程,體驗燦爛的傳統技藝文化;三是老城保護研學課程。以門東地區為活動基地,通過參觀老字號博物館、越劇博物館、惜抱軒展覽館、駿惠書店,研學老城風貌及歷史演變,強化對民族文化的挖掘、保護和傳承意識;四是秦淮小吃文化餐飲課程。南京小吃位列中國四大小吃之首,其中的代表是秦淮河夫子廟地區的秦淮小吃,歷史悠久,風味獨特,品種繁多,自六朝時期流傳至今已有千年歷史。以夫子廟地區為活動基地,探究秦淮小吃品種、風味、歷史等,體驗制作過程,傳承經典餐飲文化。在教師的有效指導下,學生自主選擇感興趣的主題,制定研學方案、內容、方式,開展自主學習、自主實踐、自主反思。讓學生走進社會,深刻體會“社會就是課堂”,認識秦淮,了解秦淮,激發學生愛秦淮愛家鄉的濃厚感情,全面提升素養,立志更好地為社會做貢獻。
4.結合公益,讓校外教育綜合實踐活動更具實效性。據不完全統計,我國目前有2.9億學生,如果按每人每個星期用一支中性筆芯來計算的話,一年用掉的筆芯首尾相接其長度可以繞地球45圈。這些被隨意扔掉的筆芯,已逐步成為繼塑料袋、廢舊電池之后的另一大社會公害。在校外教育綜合實踐活動中,采取不同形式來宣傳環保主題,讓學生知曉亂扔筆芯的危害,號召學生不要隨意丟棄筆芯,可將廢舊筆芯轉化成工藝品原料。讓學生知道這不僅是公益環保行動,更是對地球關愛的表現,讓學生真正理解和懂得地球是我們唯一的家園,愛護家園只能靠大家,這是我們義不容辭的使命、義務和責任。
1.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教師要做到“授人以漁”。首先,在校外教育的綜合實踐活動開展之前,學生要以小組合作的方式制定活動預案、具體步驟、確定具體活動的任務及小目標。開始教師可能擔心出現各種問題,如活動會不會很亂?會不會出現安全問題呢?活動中學生真的有所收獲嗎?此時,教師必須堅持“教育是為了學生的終身發展負責”的理念,為了孩子們得到長遠的發展,應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2.培養學生的預設能力。古語云:“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沒有充分預設的校外綜合實踐活動亦是如此。所以,在校外教育的綜合實際活動前,教師應要求學生制定好活動預案。例如,參觀休閑農業實踐基地之前,教師就應該組織學生以農作物為主題,制定各種各樣的方案。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設計認識農作物種類、觀察農作物形狀、測量農作物高度和周長、了解農時節令等預案,這些預案體現出學生豐富的想象力和創造力。
3.培養學生洞察問題的能力。校外教育的綜合實踐活動應該大力培養學生發現問題的意識,這也是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的前提,但最為關鍵的還是問題本身必須具備一定的價值。心理學知識表明,小學生尤其是中年級以下的學生常常受到微弱的生活經驗和低端思維水平的限制,學生自主過濾和整合信息的能力較弱,所以教師很有必要去引導學生發現一些有價值的問題,提高綜合實踐活動的實效性。
4.“管”“放”得當。在校外教育綜合實踐活動中,有些問題是在活動中生成的,是突發的,加之小學生的心理特征 (自律性、有意注意時效性、抗干擾能力相對較弱),活動可能會偏離預定方案。因此,教師更應該關注學生自我管理和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同時兼顧對學生綜合實踐活動過程的指導。
5.教會學生反思。古人云:“水不激不躍,人不激不奮。”心理學家認為“激勵猶如孩子成長的營養劑。”因此,教師應該在綜合實踐活動之前指導學生制定評價方案,并讓學生了解評價方式和評價標準,更加明確努力的方向,還能激勵學生更加積極地投入綜合實踐活動。綜合實踐活動結束后,讓學生相互討論好的標準是什么樣的,好在哪里,不足在哪里,思考有沒有改進的方法,以小組的形式相互交流。在此過程中,采用積極的評價方式激勵學生勇于探索、勤于思考、善于合作,增強學生的自信心,讓學生獲得成功的體驗,進一步提升學生的探究能力。
綜上所述,在開展校外綜合實踐活動過程中,要充分發揮校外資源的重要作用,擴大學生的活動空間,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