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級規范是指學生在教室應遵循的基本規律,也是教師和學生共同處理教室中的人、物、事等,使教室成為理想的學習場所,從而高效地達到教學目標的行為準則。它包括生活教育的輔導和學生問題行為的處理,管理重點在于引導學生做好自我管理。班級規范包括課堂行為規范、自習行為規范、衛生習慣規范、日常行為規范、紀律習慣規范、考勤行為規范等,應參照學生平時的行為表現來制定,約束學生日常的行為。
班級環境以地理位置和教室布置為主。班級的地理位置包括教室的朝向、通風、采光等,教室的布置包括課桌椅的擺放、名言警句的挑選、黑板報的設計、讀書角的設置等,其目的是使教室的每一面墻都變成文化的風景,讓幽雅的教室環境陶冶學生的情操。班級是學生學習的重要場所,也是教師和學生互動的生活空間。良好的班級環境,不僅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營造良好的育人氛圍。
班級管理需要人來執行,其中不可或缺的就是人際關系,包括教師與同事、家長、學生之間的關系,以及學生與學生之間的關系。班級是社會的縮影,教師的一舉一動都是學生模仿的對象。和諧、融洽的人際關系,有助于營造良好的班級氛圍。學生來自不同的家庭,有各自的性格特點,讓學生學會處理好人際關系也是教師的職責之一。班級管理繁瑣、復雜,應該讓學生參與進來,這樣不僅可以挖掘學生的潛能,還能夠增強班級的凝聚力。
班風,簡言之就是一個班級的風氣、風貌,它可以體現一個班級的整體狀態,以及班級學生的個性特點、道德素質等,需要班集體所有成員共同參與建設。班級班風就是在教師的引導下,在班級內部形成的思想、習慣、行動等方面的穩定傾向。現在大部分中學生是獨生子女,本身個性比較強,而且處于叛逆期,思想不成熟,辨別是非的能力不強,容易受環境的影響。如果班集體中存在不良風氣,就會對學生的學習和生活產生負面影響,危害學生的身心健康,甚至將學生引入歧途。相反,良好的班風可以讓學生在融洽、和諧的氛圍中學習和生活,培養他們的集體主義思想、愛國主義熱情,培養他們愛護他人、團結互助的品質。
教學實踐證明,良好的班風是學生健康、快樂成長的動力,不僅能促使學生健康成長、消除班級的一些負面影響,還能培養學生相互學習、相互競爭的意識。良好班風的建設,既能讓學生學好知識,還能讓學生學會如何為人處世,為學生的成長和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因此,初中班主任要建立良好的班風,讓學生享受良好的教育,快樂健康地成長。
“學風”最早源于 《禮記·中庸》, “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即 “要廣博地學習,對學問要詳細地詢問,徹底搞懂,要慎重地思考,要明白地辨別,要切實地力行”。筆者認為,學風就是學生對待學習的思想態度和行為表現,主要體現在學習目標、學習態度、學習方法、學習興趣、學習效果等方面。
學風和班風是兩個不同的概念,但二者關系緊密。良好的班風有利于學風建設,良好的學風有利于班風建設。任何班集體中,如果班風、學風良好,學生都能愉快學習、健康成長,班級的凝聚力必然得以增強。學習氛圍是影響學生學習的重要因素,加強班級學風建設,才能讓學生在班級中愉快地學習。抓好學風建設,在班集體中呈現你追我趕的學習氛圍,就能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教學效果。
班主任是管理班級的直接責任人,更應注重言傳身教,要求學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必須做到。比如,要求學生不遲到、不早退,班主任首先應做到,正所謂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班主任肩負 “傳道授業解惑”的重任,應該具有高尚的人格魅力、淵博的學識、良好的修養,如此才能獲得學生的尊重和信服,在班級中形成 “擰成一股繩、勁往一處使”的作風,取得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教育效果。此外,班主任要熱愛學生,因為愛生之心是教育的前提,是教育力量之所在。班主任對學生的關愛和理解,可以使學生感到溫暖、呵護,可以溝通師生之間的感情。班主任把愛奉獻給學生,自己也收獲了學生的愛。
親其師,信其道,樂其學。學生感受到班主任的關心和愛護,才能親近班主任,樂意接受班主任的管理。班主任應拋棄師道尊嚴的傳統觀念,建立平等的師生關系,和學生一起組成溫暖、和諧的班集體。管理只是一種手段,不是最終目的。陶行知先生提倡師生互尊,教師互尊,以人教人。當前,在新課改深入推進的過程中,學校更不能忽視學生的個性發展。因此,班主任要充分調動學生參與班級管理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讓學生爭做班集體的主人,學會自我管理。在班級管理過程中,班主任首先要尊重學生的人格,把學生看成具有獨立人格的個體,像朋友一樣信任、理解、關愛他們,讓學生在平等、民主的氛圍里參與班集體管理。此外,班主任還要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學生的家庭環境不一、天賦秉性有別、學習能力迥異,不能用同一個標準去評價他們,要根據學生的年齡、性別、性格、學習能力等實際情況提出相應的要求,形成學生學習輕松愉悅、教師上課興趣盎然、班主任管理得心應手的良好氛圍。
管理班級必須要有良好的制度做支撐。初中生正處于身心成長發育期,也處于青春期和叛逆期,如果管理手段過于嚴厲,可能會產生適得其反的作用。在制定班級制度過程中,首先要讓學生明確制定班級管理制度的目的是為了獲得 “秩序、公平、好習慣、高效率”,是為了保證班級所有成員的利益;其次,班級管理制度的具體內容可以讓全體學生共同參與、制定,或者開展各種建議征集活動,針對最緊急、最突出的問題逐條進行討論,給學生選擇、表達、建議的權利,讓學生從心理上獲得認同,才能更自覺地遵守、執行;再次,班級管理必須具有科學性、實效性,真正做到 “事事有人管、人人有事管、人人有人管、人人能管人”。將班級管理進行量化,包括課堂行為制度、自習行為制度、衛生習慣制度、日常行為制度、紀律習慣制度、考勤行為制度等,使班級管理制度的每一項內容都具有可操作性;最后,用制度規范學生的各種行為,是一個復雜多變的過程,是一個思維進化的過程,是一個從不自覺到自覺的認識過程。制度一旦建立、認可、通過,不管是獎勵措施還是懲罰措施,一定要按照管理制度認真執行。隨著班級學生學習習慣、行為規范、學習氛圍的變化,或者班級建設中出現的一些問題,班級管理制度要做到與時俱進,確保管理制度具有靈活性、生命力,更好地服務于班級管理。
班級管理是一項細致工作,也是一門教育藝術。班主任要勇于創新,不斷反思,在掌握有效管理方法的同時,深入了解學生,真正幫助、愛護學生。同時,調動學生參與班級管理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讓學生學會自我管理,從而實現班級管理工作輕松、有序、高效地開展,并以情動人、因勢利導,建設和諧的班集體,最終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
[1]賴房愷.淺談班級管理的有效策略[J].新課程研究(下旬),2017,(7).
[2]薛梅,侯晏.淺談班級管理中的創新策略[J].教育藝術,20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