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清
(黑龍江省鐵力市桃山林業局桃山中學,黑龍江 鐵力)
我們都知道,語文是一門需要厚積薄發的學科,它需要學生平時在課堂上以及課下做到點點滴滴的積累,這樣才能匯河流于江海。學生語感的形成、閱讀理解能力的提升、學習這門課程的科學方法都需要語文老師作為科學的引路人。不過,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初中語文課堂中還存在著一些誤區,這就需要語文老師虛心學習,取人之長,早日探究出一套適合自己的教學方案。
一些老師還沒有認識到語文課教學的最終目的,還是將應試教育放在首位。在課堂中,對一些文本的分析,僅僅停留在考試相關題型的講解上,沒有進行細致分析、合理想象等素質教學。
而且有的老師在課堂上的教學手段也比較單調、生硬,很難啟發學生,很難引發孩子們的關注和興趣,根本談不上“語文味”的營造和普及。以至于有不少學生誤以為語文課向來就是這么單調和無聊的,對這門課程產生抵觸和厭學情緒。
一些老師已經開始意識到課堂教學策略的重要性,也在積極地采取措施和手段,讓自己的課變得更加豐富多彩。不過,在這過程中也難免出現一些偏頗。
比如,一些老師意圖在語文課上應用新媒體的教學手段,結果是形式大于內容,只注重與科技手段的使用,而忽略了最本質的教學內容。
還有一些老師對“語文味”有曲解,語文課本上的文本選擇范圍比較寬泛,包含的學科內容也比較多樣,一些老師在進行一些科普類文章的教學時,往往會上成單純的地理課、自然課,沒有將語文的素養教育貫穿于整個課堂,沒有將兩者有機地結合起來。
進入到初中階段后,學生的觀察能力、體悟聯想能力都有一定程度的增強和提升。在這個時候,老師不僅要向學生講授傳統文化知識,更重要的是,引導學生主動探尋傳統文化的身影,掌握學習領會傳統文化的方式方法,變成為我所用,才能真正領會“語文味”的內涵。
目前,一系列優秀的文化傳統節目應運而生,《中華好詩詞》《中國詩詞大會》《國家寶藏》《舌尖上的中國》等節目受到了觀眾的一致好評。這當中,有詩詞、有飲食、有音樂、有文物,這里面有數不清的故事,背后蘊藏著的無一不是祖先智慧和傳統文化的結晶。
老師要多組織學生觀看此類文化節目,課后思考、探討學習,也可以讓學生做筆記或者寫一些心得體會。或者帶領學生走進博物館實地感受,帶領學生聽一場民族樂的音樂會。語文是美的流動,是傳統文化和智慧的傳承。老師要善于結合學生的興趣點和社會熱點,讓語文學習更有感覺和味道。
初中語文的學習已經涉及一些應用文的寫作,比如消息、新聞稿等,在學習《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一課時,老師除了要講解當時的歷史背景、文本本身蘊含的意義、寫作手法之外,也要啟發性地引導學生試著寫一寫新聞消息。
比如,學校里最近有什么活動發生,包含哪幾個要素,活動的時間、地點、參與人物、舉辦方、誰獲了獎等要素,在活動中,有什么特別的小故事、小花絮也可以記錄下來。學生在實際的操作中也會對新聞寫作引發濃厚的興趣。所謂“語文味”,其實還是要教給學生一些實際的實踐能力和動手能力,不知不覺中孩子們的積極性才能被調動起來。
《論語》當中有一句關于學習的經典名言流傳至今,“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這一學習方法在當今時代也沒有過時。在語文課上,老師更要組織學生表達自己的見解、看法,在與同學的碰撞、交流當中才能取長補短。
比如,在學習《社戲》《口技》這一單元時,老師可以安排相應的多媒體教學,讓學生立體地了解祖國燦爛的傳統文化。同時,也可以啟發學生將自己知道的、看到的甚至是自己會的一些民間曲藝形式進行講解、表演,在這一過程中,學生的知識面擴大了,學習語文的興趣也更加濃厚了。
總之,語文課堂教學是一門藝術,對語文教師也提出了較高的要求。在新課程改革之風吹遍大江南北之時,我們每一位語文教師都肩負著重大的使命。讓缺失的語文味回歸課堂,讓學生在對語言的理解、感悟、品味、應用的復雜過程中,感受到語文學習的無窮魅力,讓“語文味”詩意地棲息在新課標下的語文教學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