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文文
(吉林省長春市九臺區第一中學,吉林 長春)
長期以來,國內的高中音樂欣賞教學方式主要是講解音樂知識,對音樂傳承方式進行分析,偏向他人感受的傳達,忽略了學生的自身體驗,突顯出“間接經驗”的教學特征,難以真正提高音樂欣賞課程教學的實效性,也很難讓學生充分體會到音樂欣賞的藝術魅力,同時容易削減學生對音樂的學習興趣。在這樣的背景下,落實參與式教學法具有重要的意義。
參與式教學是教改后出現的一種新型教學方法,主張師生之間加強互動、交流和合作,鼓勵學生積極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在音樂欣賞課程中開展參與式教學法,可充分調動學生的自主性與積極性,利于培養學生的創造力與想象力,促使其更快地內化知識,并對知識進行創新應用[1]。因此,在參與式教學法下,教師要將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站在教學活動的中心,促使其積極投入到自主式學習活動中,在親身參與的基礎上,與教師和其他學生展開互動交流,在這個過程中更好地感受藝術魅力。
在高中音樂欣賞課程中,參與教學法的應用策略可如下:
在音樂欣賞課程方面,最為基礎的教學內容就是讓學生學會聆聽,這是參與式教學法不可或缺的基礎條件。比如在人音版的高中音樂欣賞課程教材中,將“學會聆聽”放在第一單元,體現了“學會聆聽”在音樂欣賞中的基礎性地位[2]。在這一單元中,包含了《音樂與人生》的教學設計,旨在讓學生形成音樂認知,認識到音樂與人生的重要關聯性。而在《音樂與人生》教學設計中,又包含了《草原放牧》和《第六(悲愴)交響曲》第四樂章的內容。其中,《草原放牧》選取于《草原小姐妹》琵琶協奏曲的第一部分內容,而這段旋律卻成為整部協奏曲的一個關鍵主題,深深地刻畫出草原小姐妹天真活潑和樂觀積極的形象,同時描繪了草原小姐妹勤勞放牧的景象,帶了濃濃的草原生活氣息。而《第六(悲愴)交響曲》是柴可夫斯基最后創作的交響曲,以熱烈歡騰的快板為主,而第四樂章的內容卻是緩慢式的哀歌,具有濃濃的悲劇性。但是這一樂章卻依舊反映出積極的生活意志。學生在聆聽的過程中,可以感受到悲情元素與堅強意志的交織,體會交響曲的音樂魅力,讓學生在音樂感染力之下融入其情境中,參與到音樂聆聽過程之中,陶冶其音樂情操。
討論活動是開展參與式教學的重要途徑,在高中音樂欣賞課程中,要求教師能夠為學生提供適合討論的音樂欣賞素材,讓學生自主形成小組,并針對討論主題展開一系列的討論。在討論的過程中,學生可積極發表自身的看法或者感悟,再展開一些討論。在討論結束后,由小組代表展示討論結果,最終由教師進行整體的總結。由此可見,討論式的參與教學充分尊重了學生這一主體,實現了“間接參與”向“直接參與”的轉變。比如在人音版高中音樂欣賞課《德彪西》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選擇德彪西的作品,讓學生進行分組討論[3]。這是因為德彪西的音樂具有較強的可擴展性,其音樂流派被稱為“一個人的流派”,適合充當開放性的討論素材。在討論的過程中,學生表達的想法可多種多樣,比如聆聽音樂時仿佛看到大海、感受到朦朧詩意的氛圍等,都充分體現出印象派音樂的藝術特征。教師要為學生提供足夠的思維空間,并提高其發表見解的自由度,讓學生在親身體驗中捕捉自己的真實感悟。
教師應該發揮引導性的作用,引導學生自主發現問題,并自主解決問題,這也是參與式教學法的重要途徑。在人音版的高中音樂欣賞課第八單元中,結合《劃時代的音樂大師——貝多芬》的課文內容,教師引導學生欣賞《歡樂頌》這一音樂作品。在了解貝多芬的背景和實際情況基礎上,教師讓學生來談談自己對《歡樂頌》的感悟。學生認為,貝多芬具有頑強不屈的精神,其作品充分表達了崇高和壯美的激情,具有極強的感染力。隨后,教師可引入類似情感的音樂作品作對比,如《熱情奏鳴曲》等,引導學生去思考其異同,在探索答案的過程中豐富自身的想法和感悟。
參與式教學法具有積極的應用價值,高中音樂教師應該樹立起參與式教學思想觀念,并將參與式教學方法積極引入到音樂欣賞課程教學中,科學地指導學生進行音樂欣賞學習,幫助學生在體驗作品欣賞活動的過程中,形成自主交流的認知,并促使其養成良好的審美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