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娟英
(山西省臨汾堯都區第二中學校,山西 臨汾)
常常想起高中歷史課堂,是一位老先生上的,頭發胡子都白了,據說曾留學日本。老先生帶著眼鏡,一進教室就開始讀書,聲音不高不低,不緊不慢,行云流水,從不間斷。
后來,我也成了一名高中歷史老師,發誓不能使自己的課堂變成萬馬齊喑。因此終日在備課上下功夫:研究教材,整理知識框架,重構教材內容,穿插有趣的歷史故事,講解盡量深入淺出,等等。雖然我極盡之能事,但效果并不如我想象的那么美好,還是有學生聽著聽著就趴下了,尤其是當內容多了,他們記不住時就失去了學習的興趣。歷史課到底該如何上?迷茫與困惑吞噬著我,使我在黑暗中看不到方向。
21世紀初,新課程改革逐步在全國推行,我開始接受新課程理念下的教師觀、教學觀和學生觀。在新課程理念下,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和學生發展的促進者;是課程的建設者和開發者;是教育教學的研究者和反思的實踐者。教學要以學習者為中心,要教會學生學習,要從“關注學科”轉向“關注人”。而學生是發展的人,是獨特的人,是具有獨立意義的人。當這些新課程理念注入我的心田時,我的眼前豁然開朗,這就是我們要進行的課堂教學改革。課堂教學改革的深化,首先是教育理念的轉變。從我的高中老師到我都在拼命向學生灌輸,希望學生能裝得更多,卻不料適得其反,得到的是學生的昏昏欲睡和乏味枯燥。因此,在教學中,要轉變教學理念,要相信學生,以學生為主體,創設舒適愉快的學習環境,讓學生享受學習,樂于學習。
新課改以來的十多年,我校也一直在進行教學改革的探索,例如學案式教學、小組合作學習、問題式教學、三環節備課等等。經過幾年試驗,新課程改革的進展仍很艱難,尤其是高中課程,矛盾突出;更新教育教學觀念一直被看成是根本性的問題,對此我們深信不疑。但是,實事求是地看效果,還是不那么理想。那么,問題的癥結在哪兒呢?時間一天天過去,曾經走過的路,曾經的經驗與教訓也逐漸沉淀下來,當一切塵埃落定,再次進行反思和回顧時,曾經迷茫的一切漸漸地清晰起來,課堂教學改革也在重重迷霧中走向深化。為了進一步深化課堂改革,學校提出了“六元素”課堂,在學校深化課堂改革的契機下,我結合自己的歷史教學,重塑課堂,使我的歷史課堂也有了很大的改觀和起色。
“六元素”課堂指“導、學、展、點、練、結”六元素的結合。我結合高三歷史復習課的特點,在高三嘗試這一教學流程,深深地感覺到這種教學方式還是比較適合高三復習課的。高三的歷史課堂是比較枯燥而乏味的,沒有故事,沒有趣味,只有知識,只有題海,而學生又是高強度下的學習,很容易疲倦而瞌睡。因此,在課堂上,教師應該不斷變換教學方式,不斷引發學生的興奮點。結合教學內容,我把理論付諸了實踐。
第一步——導:確定目標和方向
導的內容包括:(1)明確課題。(2)明確教學目標。(3)明確重點、難點。
首先必須明確本節課復習的內容是什么,例如中國近代經濟結構的變動,我們說了很多:“小農經濟的解體、洋務運動、民族資本主義”,學生卻不知道這就是中國近代經濟結構的變動。其次,教學目標力求體現教材編寫意圖和教材的重點;體現課標的三維要求,以知識和能力目標為重點。重點、難點包含在教學目標中。導入新課的方法多種多樣:可由舊知導出新知,可由生活現象導入,可由學習準備導入,也可以設計有趣的問題導入。針對高三復習課而言,我覺得“導”直接切入知識點比較開門見山,我的“導”一般是由老師概括地指出本節課的知識線索。例如本節課要復習的內容是古代的政治制度,那這部分內容分兩個時期,分別有哪些重要制度,讓學生憑記憶回顧一下基礎知識。
第二步——學
結合“導”的知識線索和重難點提示,學生對教材內容進行梳理和整合,可以背誦,互相提問,或者問老師。我們在導學案中設計了三道基礎性的選擇題,大約十五分鐘后,學生做題,檢測基礎知識的掌握和運用。
第三步——展
讓學生講述自己是如何理解題意的,以及是如何得出答案來的,讓學生完整地呈現自己的學習結果和學習過程,然后其他同學可以評價、糾正、補充,以暴露共性和個性的問題。
第四步——點
在“展”的環節中,有僵持不下或無法解決的問題,或者做題方法欠缺的,老師補充,詳細講解,同時進行重點拓展和難點的對比分析。通過精講把學生的思維引向深入,從而進行思維的發散和延伸,使學生在掌握基礎知識的平臺上再上一個臺階。
第五步——練,落實本課知識,歸納、概括、分析能力的運用和鞏固
在導學案中設計了三道靈活題和六道思維視角拓展題,學生用十分鐘的時間進行練習,鞏固所學知識,反饋學習效果。這九道題都是選擇題,但在剛才的基礎上難度加大,除訓練基本技能外,還要保證和考試接軌。
第六步——結
這節課通過老師重難點的提示、學生的自主學習和探究學習、成果展示以及老師的精講、學生的反饋,還有哪些沒有解決的問題,學生又提出來什么新問題,留待學生課后思考、討論,查找資料。學習是無止境的,課堂雖然結束了,但探究和思索會無限制地延伸下去。
這樣的課堂教學方式把講練學結合起來,避免了單一的教學方式,每一個環節也就十分鐘左右的時間,變換方式,可以激發學生的興奮點,使學生不至于疲倦瞌睡,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當然,每節課應該根據具體內容適當調整六環節,不能死搬硬套六環節。這也就是我對課堂改革的實踐與體會。